回覆列表
  • 1 # 妙智海

    這是格局問題,從世間來講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以德報怨是一個人的善良達到很高的境界,你害了我,我不但不計較,還更加對你好,那麼何以報德,這個就超越世間人情世故的範圍了,即然以德報怨了,他的格局會更加廣大,根本不需要報德,這樣的人是世外高人一級的,不在乎這些世間小事

  • 2 # Emma

    無論你是否上過中國近代史,但也請廣大網友記住那幾個時間點

    1923年東京大地震,民國政府是有援助的。

    1931年,日本政府發動918佔東三省。

    1937年,77事變日本全面侵華,同年12.13南京大屠殺。

    1978年10月,靖國神社供奉甲級戰犯。

    歷史不能遺忘!

    1840年之後,中國進入被殖民,1911年反殖民反封建,終於在1949年站起來了。1952年抗美援朝的勝利,中國不怕戰爭,以戰養和平。

  • 3 # 五愛教育凌遠長著

    《論語·憲問》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指出了自己的主張,

    不贊同以德報怨。

    而贊同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子曰:"仁者,愛人。"

    然而"仁愛"偏離了"道義"軌道,

    "仁愛"喪失了立足點。

    因此,

    "仁愛"伴隨道義而展開,

    併為道義所服務。

    對背離道義而施"仁愛",

    則是對道義的羞辱,

    也是對"仁愛"背叛。

    同時,

    擁有仁愛之心者,

    恰恰具有鮮明的是非觀念,

    恰恰懂得好者當好之,

    惡者當惡之。

    這是孔子仁愛價值觀的核心。

    無原則稀裡糊塗的"仁愛",

    孔子對此斥之以鼻。

    所以,孔子並不認可"以德報怨"

  • 4 # 樸實風鈴FD

    人們說以德報怨是指平常人平常態勢下。可孔丘生活於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在這種禮崩樂壞的態勢下,他"道不行,東桴浮於海″,攜弟子周遊列國,處處碰壁……

    所以他經歷了種種艱難困苦之後,明白了″以德報怨″是理想社會人皆君子才可能實行的。而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只好以德報德以怨報怨。

    在當今社會里,以德報怨也常碰壁,君不見:扶起摔倒在地的老人的年青人會被索賠;借錢給朋友因要回而成為仇人……

    所以,孔丘的話有些道理!

  • 5 # 道鹹齋

    這是一個一直辯論不休的問題。

    一直有人認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溫文爾雅,缺乏陽剛之氣。

    這些都是錯誤的表達,一方面是對歷史的無知,另外一種是故意歪曲。

    就是透過這種文化的破壞,影響華人的精神。因為經典裡寫的清清楚楚:

    《論語·憲問》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從來沒有說打了左臉伸出右臉。即使佛教都沒有說任人欺負。

    你看金剛,你看羅漢,哪個是慈眉善目?

    所以,真正的儒家文化是人人可以成聖,前提是自己具備主宰命運的能力。比如周公平叛,打下並穩住江山……

  • 6 # 愚人子

    有人說以德報怨,孔子說以德報怨都是完全正確、毋容置疑的,因為有人說的,孔子說的都是弘揚“公平仁心”的道義理念。

    至於~何以報德,該怎麼做?那就是:持“公平仁心”去做人做事,必然做的是善人善事,簡而言之就是:行善。

    作為一個人!只要做到了做善人、做善事,行的是善。那麼!最終“善”必然歸報的是“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支援力向上重力向下合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