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視野德魯3d

    如果人工扒苞米,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把苞米割倒了,每九壟放一趟,就是中間先割三壟,然後兩邊各割三壟,都放在中間一趟上,這樣即有了車走的道又方便了稈棵的清理。

    人坐在這趟苞米稈上邊扒邊往前挪。

    東北面積大的這是唯一選擇。你說的方法只適用於面積較小,種地少的農戶。

  • 2 # 東北梅花兒

    農村扒苞米在杆兒上直接扒,那個苞米葉兒會戳臉,在苞米地裡鑽來鑽去的很不方便,可能很多苞米灰有點迷眼睛,但是好處呢就是站著苞米乾兒,看的比較清楚,不容易落苞米,不用哈腰兒。坎完的苞米呢,坐著扒,他就會有的時候哈腰,腰比較疼,但是我覺得還是砍完了以後一個一個在地上扒,這樣比較快,而且他又不會眯眼睛,沒有那麼多的灰,所以呢這個苞米活個人認為就是在地上放倒了扒比較快。

    玉米是放倒了扒,還是站著苞米杆兒上扒,也要看個人的實際情況和個人的感覺,如果是個人的手把麻利快,他呢,無論是站著扒,還是放倒了扒,他一天一畝兩畝地,一很快就扒完了,我們這邊一般的都是放倒了在地上扒,我四嬸兒扒苞米就是特別的利索,特別能幹,特別快,她每年一個人扒苞米,一上午就能扒一畝地,我們這有很多大戶僱人扒玉米,都願意找我四嬸兒去,所以農村扒玉米這活兒有的干時間年頭久了的人手把麻利的扒的就特別快,有的年輕一代的人都不幹這活兒了,所以扒的都比較慢,而且現在的大面積的苞米地都是現代化的收割機都不用人工扒啦,只有家園小面積的苞米地,用人工扒!

  • 3 # 轉折xh

    我是農民,也沒少幹扒苞米的活。

    先割倒,六壠放一趟子(佔位四壠),這樣,兩趟子12壠佔位八壠,兩趟子(放鋪子時根對根)中間留出了四壠車道。

    割倒放鋪子,鋪子間距兩三步遠。

    扒苞米時,右手中指戴竹籤子(挑皮),即快又免得傷手指。

    扒出的苞米棒子,兩鋪子放在一堆,集中好裝車。

    扒苞米是最累腰的活,生產隊時期,每年秋收都得扒20天左右。

    早上有霜苞米葉子乾硬,即冰手又剌手(la二聲,拉音。東北話:割、劃),遭罪呀!

    現在多好,玉米收割機,苞米棒子直接送到家,每畝只花幾十元。

    省去了“割、扒、裝車。捆杆,再裝車。垛苞米杆,即佔場地又有火險”。

    其中,裝苞米棒子(馬車)也是最累腰的活,如果裝一天,每天要彎腰兩萬多次(我粗略地計算過)。

  • 4 # 一生不忘種田苦

    如今收玉米都用聯合收割機,又快,又不用剝包,幾乎看不到人工收玉米,除非是倒伏嚴重的地塊,再說機械收割一畝80一100元,而一個人工幹下來成本更高。如果非要人工收玉米,那就在秸杆上直接把果穗掰下來,秸杆長著可以讓旋耕機打碎還田,而將秸杆放平,掰完玉米後的秸杆無法切碎還田,因為環保禁止焚燒,且拉出來既費工又找不到地方存

    放,因此說最好機械收割。

  • 5 # 孫合泰

    我覺得還是在杆上扒快,因為放倒不但慢,而且還丟掉的多。這是過去人工收穫,現在都用機械了,只要省力就行,也不去考慮那些了。

  • 6 # 初進者2015

    放倒挨個找?傻了才這麼幹呢!在棵上站著找找只要光棒穗,皮褲不要,秸稈就給了喂牛戶了,這是倒伏嚴重的地塊,沒倒伏的就顧用聯合收割機了。

  • 7 # 自由自在輕風

    我的老家是丘陵地帶,人工扒苞米,叫"扳苞谷",可以帶孩子來體驗扒玉米農活。

    老家扒玉米時,有的人是背個揹簍,在玉米地裡,直接在玉米杆上把玉米苞葉剝開,只是把玉米扒下來,反手丟到揹簍裡,揹簍背得沉了,就倒在田邊的挑擔裡,然後一擔擔的挑回家或者機車運回家。

    有的人是在玉米杆上把這個含苞葉的玉米扒下來丟揹簍裡,其他都一樣。拿回家的玉米再堆在地上,坐在小凳子上一個個地剝掉苞葉。

    一般是玉米少就直接在杆上剝,玉米較多就拔回家剝。

    剝完苞葉的玉米,在茶餘飯後就開始一個個地把鮮玉米粒用手掰下來,然後把玉米粒在曬場曬乾收藏。

    扒完玉米苞,再到地裡把玉米杆用刀砍倒,拖至田邊,堆肥,或者拖回家做煮飯用的柴火。

    從來沒有見過,先把全部玉米砍倒,再來一個個的來找玉米的情況。

    所以應該是在站在地裡直接扒玉米要快一些吧!

    我現在的城市附近是平原,大多看到的是用機器收割玉米了,收割機一過,玉米粒就直接出來可以拉回家了,地裡的玉米杆也碎成渣回田了。

    人工扒玉米真的是辛苦,花費時間多,也很累,在地裡扒時,玉米葉豁臉、手,花粉撒在身上和汗水粘在身上很不舒服,回家剝、掰玉米弄得腰痠背痛,收拾玉米杆也很辛苦。

    機器收割方便,但是隻適合大塊土地,比較平整的地方,丘陵、山區基本都用得少。

    所以,農民真的太苦了,收入又低。辛辛苦苦種植玉米,三、四個多月才能收割,從種植到收割期間要花時間維護、花資金購買種子肥料農藥,收割後幹玉米粒大約2.7元1公斤,一畝地大約產400到600公斤。

    如果孩子不認真讀書,就帶他去感受一下手工收割玉米吧,看看扒玉米辛苦還是讀書辛苦,比任何口頭教育效果好得多。

  • 8 # qin琴

    這個當然是在杆上扒快,杆上扒一遍過,還不容易漏,就是得做好防護,不能讓面板外露太多。放倒首先得一遍,然後再蹲著挨個找一遍,蹲著找也是個累人的,光看程式就多了一道。不過現在不用人工改機器收玉米了,這個更快,主要是玉米直接裝車拉走,方便。

  • 9 # 老於52080

    在農村要是人工扒苞米的話,還是直接在秸杆上扒快,要比砍倒秸杆快得多,掉落在地裡的玉米還少。但是在秸杆上扒不如放倒秸杆扒省力。原因是放倒杆後再扒,玉米杆不絆人,葉子也不割手不髒衣服,而且還可以將運輸車輛直接靠到近前。在這方面只能說,放倒杆扒省力不省時間。

    只是現在收玉米基本上都是機械作業,很少用人工收穫。除非是雨水下得大,機械進不到田間,尤其是像去年秋天那樣,老天不作美,連續近一個月,隔三差五下大雨,田裡到處都是水。實在沒有辦法,只能靠人工肩挑背扛收穫。

  • 10 # 伏生有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除了第一種和“還有”的“那一種”辦法,題主說到的第二種扒苞米方式還讓我增加了見識。身為農民的後代,我很願意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是建立在人工收秋的基礎上,我還能回答得準確。我沒有用聯合收割機收玉米的親身經歷,沒能等到那一天就離開農村了,所以關於用機器收玉米的情況,我就沒資格說了。

    我們這兒管苞米叫棒子。所以,扒苞米就叫掰棒子。我們這裡秋收的主要農活就是掰棒子。掰棒子的方法,我在老家只見過兩種。

    我家掰棒子一直就是題主說到的第一種方法,在棒子秸(寫苞米秸我不太習慣)長在地裡的時候,直接在上面把棒子剝開皮掰下來的。這種方法是我們這兒大多數農民常用的。

    小時候我也一直以為掰棒子都是這樣。直到有一次,我看見同村一戶人家,是“咔嚓”一下先把棒子整個掰下來,拉回家再剝皮的。

    我從來沒見過先把玉米秸砍倒,再扒拉秸稈,邊找邊掰的。今天我是第一次聽說這種方法的,所以說讓我增加了見識。不過也讓我有點兒措手不及!換成我的話,真就不知道如何下手。

    究竟哪種扒苞米的方法好呢?我大概回答一下。

    首先說第一種和第三種,這個問題我還真問過家裡大人,我父親說純屬各家習慣不同。人家願意怎樣掰,習慣怎樣掰就怎樣掰。用第一種方法,回到家省事;第二種方法是騰地快,就是清除秸稈的速度快,把玉米皮曬乾了燒火方便,但缺點也在這裡,比第一種方法多了一個流程,就是把玉米皮從玉米秸上扒下來,再就是回家剝皮,坐時間長了容易腰痠、腰疼。

    剩下這第二種辦法,在一溜兒倒在地上,幾棵壓在一起的玉米秸稈裡,蹲著—坐著幹肯定不利落—扒拉邊找邊掰,我認為比另外那兩種方法都費勁兒。當然,如果這樣扒苞米扒習慣了,找到既快又省事的竅門了,也沒問題。

    不過再怎麼省事,農民收莊稼都要耗費大量的體力,都不如用機器去收。聯合收割機一趟走下來,苞米、秸稈全都給你解決了。

    當年在老家,麥收時用上了小麥聯合收割機,後來又看見電視裡,外國,國內外省,及至省內個別地方,都有收割玉米的聯合收割機了,我不止一年對母親說過,很快咱們這兒就會用機器收莊稼,不用咱們費勁叭嚓地受苦受累了。只可惜,我在城裡成家立業,沒時間在秋收的時候再回家幫著幹農活了,都沒盼到心心念唸的玉米聯合收割機。

    也許現在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次疫情在家,都減掉了多少斤?如何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