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和而不同的老男孩
-
2 # IT跑步狂人
答案很令人意外:只要配速一樣,強度基本上就是一模一樣的,或者說差別可以忽略不計。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跑步的總消耗主要取決於距離,相同的距離,總消耗大致就是一樣的;配速一樣,說明跑步的時長是一樣的;既然總消耗一樣,時長也一樣,那強度自然就是一樣的。這就跟騎腳踏車一樣,不是說蹬得快就累,蹬得慢就輕鬆,關鍵還是得看你蹬出來的速度。
那為什麼跑相同的距離和配速,有人覺得160的步頻累,有人覺得180的步頻累呢?原因很簡單:習慣成自然,熟能生巧。如果你跑慣了160的步頻,肌肉和心臟都習慣了160的節奏,用180步頻就覺得累;反過來,如果你跑慣了180的步頻,肌肉和心臟都習慣了180的節奏,用160步頻同樣也會覺得累。
但是這個答案會引出另外兩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既然強度一樣,高低步頻到底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很多專業人士建議普通人跑高步頻,而不是低步頻呢?
答案同樣很簡單:相同配速下,高低步頻產生的主要差別就是步幅。低步頻自然需要大步幅,大步幅就需要更大的力量,還會產生更大的衝擊,普通人(尤其是初跑者)肌肉力量不足、抗衝擊能力弱,跑大步幅就容易受傷。反之,高步頻就意味著小步幅,步幅越小、需要的力量越小、受到的衝擊越小,就越不容易受傷。
高步頻帶來的唯一壞處是雙腿交叉次數太多,顯得“效率”不是那麼高。但是前面已經說過,這主要是個習慣問題,肌肉和心臟習慣了高頻率之後,效率也會提升。對業餘跑者來說,最終反映在強度上的差別微乎其微,就不值得去計較了。
所以,大部分專業人士都會建議普通人跑高步頻而不是低步頻。
而且,高步頻還有一個潛在好處:有些跑友一跑步心率就高,即使降低速度,心率下降也不明顯,但是透過提高步頻的方法,就能降低心率。
這個原因是過大的步幅過度增加了肌肉負擔,迫使心臟拼命給它提供氧氣和營養,心率自然就上去了。步頻提高之後,表面上看消耗增加了,但是每一步都不需要用那麼大的力量,肌肉放鬆了,心率反而會降低。
所以,雖然配速一樣的前提下,步頻160和180的消耗強度是一樣的。但是作為業餘跑者,優先建議選擇180的步頻而不是160。尤其是對於跑步新人,180的步頻都有點低,可以循序漸進提升到200以上。如果習慣了200以上的步頻,以我自己的親身經驗,大部分關節方面的傷痛就可以避開了。
同時,你也完全不用擔心速度問題。對於業餘跑者來說,力量和跑姿對速度的制約遠遠超過步頻。如果某一天,你感覺到步頻成了限制你提升速度的最大瓶頸,那你至少已經是全馬跑進300的精英跑者,這時改變步頻對你來說根本就不算是個事了。
祝你跑出健康、跑出快樂!
-
3 # 七喬keson
理論上一樣,實際上因人而已不一樣!
步頻變了很多習慣都變了,不僅有步頻的區別,動作不同發力效率截然不同。好的跑姿、甚至力量不同都不一樣,動作好會藉助到重心的力就輕鬆,落地點在重心前方就有剎車的作用效率就低。
不同人駕馭步頻能力不同,甚至不同速度下不同步頻又不一定一樣。
回覆列表
不一樣,步頻低自然輕鬆(個人實際體會),心率也低,但步頻低感覺膝蓋負重明顯,疼動感較強烈,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提高步頻就可以緩解。必須說明我右膝蓋年輕時踢球受過傷 做過微創,跑步這些年膝蓋明顯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