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空氣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透明氣體,空氣確實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可以藉助其他物體感覺到空氣的存在;空氣不但佔據空間,還能流動。 2、過程與方法 運用感官可以感覺空氣的存在;運用實驗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空氣;藉助不可見物質對可見物質的“擾動”,可以觀察到不可見物質;在動手實驗前,對可能發生的現象作出假設,有助於我們研究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產生研究空氣的強烈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慾望,並願意把自己對空氣的感知、認識與同學們交流分享。 教學準備: 教師用:1個水槽,2個透明的杯子,舊報紙。 學生用:材料1、透明的塑膠袋,牙籤。 材料2、水槽,透明的杯子、舊報紙。 教學流程: 匯入→利用感官初步感覺空氣→實驗探究空氣佔據空間、空氣能夠流動→總結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播放楊利偉在神舟五號上拍攝的錄影,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 (1)教師談話 (2)播放多媒體,教師解說。 師:這是楊利偉叔叔在神舟五號飛船上拍攝的太空景色!這個藍色的的星球就是我們居住的地球!這美麗的地球,這神奇的太空,還有很多很多的奧秘等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 2、提出問題 教師指向地球的外沿。 師:這層像霧,又像紗一樣的東西你們知道是什麼? 學生髮表自已的意見。 師:對,是大氣層!我們居住的地球就是被一層大氣包裹著,大氣層裡大部分都是空氣。有關於空氣的知識,你們知道哪些? 學生自由發言。 3、提示課題。 師:今天就讓我們用科學研究的方法來了解空氣。 教師板書:瞭解空氣 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覺空氣 1、創設問題情境,利用感官感覺空氣的存在。 (1)師:剛才有同學說空氣就在我們的周圍,現在大家就來看一看,看見空氣的什麼了? 生:看不見! 師:用手來摸一摸。 生:摸不著! 師:我們的周圍是不是真有空氣? 引導學生感覺空氣的存在。 (2)師:空氣是看不見來又摸不著,要研究它可就難了。誰來想想辦法? 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 2、師生討論,演示用塑膠袋抓空氣。 師:要研究空氣首先得抓到空氣,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抓空氣? 學生說一說 師:哪一個方法能夠讓我們更方便的研究空氣? 引導學生說出用塑膠袋來抓空氣。並讓一個學生演示一下。 3、引導學生用感官來了解空氣。 (1)師:有了空氣,我們可以用身上的哪些感官來了解空氣? 學生說一說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2)師:老師現在用你們教的方法來感覺空氣。 教師演示 師:老師感覺不到空氣!看來還不行,得再想想辦法! 師生討論得出在袋子上扎一個孔,讓空氣吹出來,再來感覺。 師:老師現在試一試,看這個辦法靈不靈? 教師演示 (3)學生用塑膠袋抓空氣,並用感官感覺空氣。 ①教師提出實驗要求。 ②學生用塑膠袋抓空氣,並用感官感覺空氣。 ③學生做記錄。 ④學生彙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彙報板書。 (4)教師小結 三、實驗探究空氣佔據空間、空氣能夠流動 (一)、實驗一、紙的奇遇 教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一個水槽、一個透明的杯子、舊報紙。 1、教師談話 師:同學們剛才表現得真好,老師太高興了!老師打算給大家表演一個魔術,歡迎嗎? 2、師生合作演示,學生猜測 (1)教師找一個小朋友當助手。 (2)教師拿一小張舊報紙。像真正表演魔術一樣,向學生前後展示這張紙,並拿到學生的座位前,讓學生摸一摸,再把紙放入水中。 師:紙放在水裡,會溼嗎? 學生回答後,讓小助手撈上來給學生看一看! (3)教師又拿出一張紙交給小助手讓他像真正表演魔術一樣,向學生前後展示這張紙,並拿到學生的座位前,讓學生摸一摸,證實這的確是一張普通的舊報紙。 教師接著拿起杯子,把杯口朝向大家晃動幾下,然後,教師讓小助手把紙捏成一團,用力塞入杯子的底部,教師檢查後,對小助手說:請把透明的杯子倒過來,直立著按入水底。 緊接著,讓學生猜測紙會溼嗎? 師:大家猜一猜紙會溼嗎? 學生猜測 2、小組合作動手實驗 (1)教師提出實驗要求 (2)小組動手實驗、討論、做記錄 (3)教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小組。 3、學生彙報交流。 4、師生小結,得出結論 師:水沒有碰到紙,所以紙自然是乾的。為什麼水進不到杯子裡? 學生回答 教師邊演示邊小結: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到杯子裡有一大段“空”著,杯子的這一部分地方被空氣佔據了,所以水就不能進去,杯中的紙自然就不會溼了。 師:紙放到水裡,居然不溼,我們來給這個實驗起個名字吧!就叫紙的奇遇,(師板書)從這個實驗中我們知道空氣佔著地方,也就是說空氣佔據空間(師板書) 5、實驗延伸 師:如果讓你接著做這個實驗,你還會怎麼做? 生說一說 (二)實驗二、誰趕走了杯子裡的水 教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一個水槽、2個透明的杯子。 1、教師創設問題情境 (1)教師拿一個杯子放進水裡,讓杯子裝滿水,舉起來問:大家來想想辦法,可以用什麼東西把杯子裡的水趕走? (2)學生髮表各自意見 2、教師演示 教師把一個杯子斜著放進水中,使杯中灌滿水,用另一隻手把第二個杯子倒過來,直立著按入水中。 在水下,把兩個杯子靠在一起,傾斜第二個杯子,使第二個杯子的氣泡跑進第一個杯子。 3、學生實驗 (1)老師提出實驗要求。 (2)學生實驗、討論、做記錄。 (3)學生彙報 (4)師生交流 (5)教師小結 師:看不見的空氣在能看見的水裡流動,形成氣泡,這樣我們就看到了空氣,這是科學上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見的東西,我們能借助看得見的東西看到它,科學真得太有趣了,對不對? 四、總結 1、出示兩幅空氣汙染的對比圖片,教育學生從小要知道保護環境,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播放課件《潛水艇的沉浮原理》,讓學生回去尋找空氣在這裡發揮的作用。 說課材料 :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空氣》是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瞭解空氣”是“空氣”單元的第一個專題,本專題安排兩個課時,本課為“瞭解空氣”第1課時,是學生探究空氣這種自然物質的起始課。“空氣”對學生來講並不陌生,但它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這種物質有什麼樣的性質。這些問題都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本課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感官)直接感覺及(藉助媒體、實驗)間接感覺:空氣是無色、無味、透明的及空氣實實在在存在著、空氣能佔據空間等屬性。同時讓學生在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活動中感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2、教學目標 在深入認識教材的基礎,我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及我校的實際,從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三方面設定了以下三個活動目標 (1)科學探究:引導學生經歷運用感官或藉助實驗的方法。觀察與探究空氣的流動與對其它介質的“擾動”過程,經歷科學探究。研究“空氣”問題。(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生動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積極的探究欲,並願意把自己對空氣的感知、認識與同學們交流分享。 (3)科學知識:初步知道空氣是一種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藉助其它物體感覺空氣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空氣能佔據空間,並且可以流動。 3、教學重點、難點 從本課內容特點和三年級學生接受能力出發,我把本課教學重點定為“感受空氣的存在、流動及知道空氣佔據著空間”。 本課教學難點定為“培養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能力”。 二、學生情況 “空氣”這個名詞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學生曾經玩過氣球、拍過皮球,也曾經看到過水中的氣泡……對“空氣”有膚淺的認識。但學生並未有意識地去觀察過、研究過空氣。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所以本課的教學設計力圖使探究活動生動、有趣、有懸念,以此來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 三、說教學方法 施教之功,貴在導學。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主要運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設疑激趣法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鮮的、美麗的,充滿了驚喜與奇特。科學的做法可以使教育進入美好的境界,讓探索的慾望和好奇心伴隨他們生命的始終。對此,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採取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為孩子創造豐富的問題情景。在每個活動前,提出問題,讓學生頭腦中原有的知識與眼前的“奇怪”現象產生碰撞,激發起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帶著疑問積極地投入到下面的科學觀察與探究的活動中去。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有疑”,有了“疑”,才會去探究,才會獲得新知。因此我在本課中採用了“設疑激趣法”讓學生在一個個的的問題情境中從猜想——觀察——發現——提出問題——驗證猜想的活動中獲得對問題的解決。 2、實驗教學法 “實驗”是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科學教學的重要方法,我根據新課標“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則,從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以活動感知知識)出發,我在探究活動的設計上,還採用了“實驗教學法”,加強了科學學習的探究性,讓學生在實驗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無窮樂趣,感知科學概念。 四、說學法 俗話說:“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無異於讓他們手中有了開啟知識寶藏的鑰匙。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我在學法指導時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採用了以下的學習方法 1、觀察感知法 抓住本課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透過看、摸、按、聽等多種觀察方法感知空氣的各種特性,讓學生感受到似乎熟悉的空氣,原來觀察起來還有那麼多的奧秘。 2、小組合作法 《課標》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我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由基礎好的帶動基礎稍弱的學生,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3、實驗探究法 新課標確立了“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宗旨,在這一宗旨下,《科學》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即定為“以探究為核心,鼓勵和組織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究。”透過探究既讓學生獲得準確的科學知識,又讓他們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既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又培養他們科學的自然觀很顯然,實驗是完成《科學》教學任務非常有效的途徑,也是學生模仿科學家進行探究的重要方法。在實驗過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開放、創造性的探究。但是三年級學生剛接觸科學,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規範化操作。規範化操作有助於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實驗時,透過規範化操作和準確的觀察,能使學生獲得最典型,最真實的感性認識,再透過思維活動順利地形成概念,總結出規律。這樣不僅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和方法上少走了彎路,而且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最簡捷、最有效的鍛鍊,使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和偕的培養和發展。 因此,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的認知水平與原有經驗,本課在設計上力圖在指導學生學會規範化操作的基礎上,向學生提供充足的科學探究材料、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自行探究,在探究中體驗,在探究中感知,充分發揮他們在科學學習上的主動性與能動性。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體現課程課改的精神。落實《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學生年齡特點,我設計了“創設情境,匯入新課”;“提出問題,師生探究”;“運用知識,思維提升”;“總結延伸,拓展視野”四個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播放楊利偉在神舟五號上拍攝的錄影,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 2、提出問題,師生探究 本課以“怎樣才能感覺到空氣的存在——怎樣用感官來感覺空氣——紙為什麼不溼——誰趕走了杯子裡的水”這幾個問題的探究為主線,引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 (1)感知空氣 好奇心與動手玩是學生的天性,讓學生人人經歷捕捉空氣、運用感官感覺空氣的過程。透過實驗感知空氣的存在。學生透過交流,透過自己的手、眼、耳、鼻、面板等多種感官,充分感知到空氣的存在,空氣就在我們身邊,也感知到空氣是無色、無味、透明的。為本課下面的探究活動及以後課時的探究活動打下基礎。 (2)紙的奇遇 這一環節的探究活動,是本課的重點。教材中對這一環節只設計了一個:“杯子底部的紙團會不會溼”的實驗。為了讓學生充分地探究、充分地體驗,我準備了讓三年級學生既感到好玩又有一定經驗基礎的探究材料,安排充分的探究時間讓學生自行探究。自選材料、合作設計出:把杯子斜著放進水中,在杯子底部扎一個小洞等實驗。真正感知到看似空的瓶子、杯子中確實有空氣充滿著(空氣佔據著空間)。 (3)誰趕走了杯子裡的水 這一環節的探究活動,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這個實驗對於三年級學生有一定難度,但學會這個實驗能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最簡捷、最有效的鍛鍊。我從學生思維訓練出發,在學生前面認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先思考“有什麼辦法趕走杯中的水?”採取先思維後實驗,動腦、動手相結合的辦法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 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規範化操作。感知到空氣不但可以佔據空間還能夠流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看不見的空氣在能看見的水裡流動,形成氣泡,這樣我們就看到了空氣,這是科學上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見的東西,我們能借助看得見的東西看到它,這就是科學實驗的魅力所在。 (4)探究研討,整理事實 透過以上幾個活動,師生合作探究研討,整理事實,為本課的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及課後應用打下基礎。 3、運用知識,思維提升 組織學生比賽。利用兩個空瓶子一個沒有蓋,另一個帶蓋,讓兩個學生分別踩,看誰能把空瓶子踩扁。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其中的原因。 4、總結延伸,拓展視野 我們既要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又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出課堂。我交給學生一個課外探究的任務:“尋找空氣在潛水艇的沉浮中發揮的作用。這個任務完成的同學請及早向同學或老師來報喜”。課雖結束了,但是探究活動並沒有結束。這一環節的安排就是要把學生的科學思維活動繼續進行下去。推動學生進行課外科學探究。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空氣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透明氣體,空氣確實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可以藉助其他物體感覺到空氣的存在;空氣不但佔據空間,還能流動。 2、過程與方法 運用感官可以感覺空氣的存在;運用實驗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空氣;藉助不可見物質對可見物質的“擾動”,可以觀察到不可見物質;在動手實驗前,對可能發生的現象作出假設,有助於我們研究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產生研究空氣的強烈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慾望,並願意把自己對空氣的感知、認識與同學們交流分享。 教學準備: 教師用:1個水槽,2個透明的杯子,舊報紙。 學生用:材料1、透明的塑膠袋,牙籤。 材料2、水槽,透明的杯子、舊報紙。 教學流程: 匯入→利用感官初步感覺空氣→實驗探究空氣佔據空間、空氣能夠流動→總結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播放楊利偉在神舟五號上拍攝的錄影,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 (1)教師談話 (2)播放多媒體,教師解說。 師:這是楊利偉叔叔在神舟五號飛船上拍攝的太空景色!這個藍色的的星球就是我們居住的地球!這美麗的地球,這神奇的太空,還有很多很多的奧秘等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 2、提出問題 教師指向地球的外沿。 師:這層像霧,又像紗一樣的東西你們知道是什麼? 學生髮表自已的意見。 師:對,是大氣層!我們居住的地球就是被一層大氣包裹著,大氣層裡大部分都是空氣。有關於空氣的知識,你們知道哪些? 學生自由發言。 3、提示課題。 師:今天就讓我們用科學研究的方法來了解空氣。 教師板書:瞭解空氣 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覺空氣 1、創設問題情境,利用感官感覺空氣的存在。 (1)師:剛才有同學說空氣就在我們的周圍,現在大家就來看一看,看見空氣的什麼了? 生:看不見! 師:用手來摸一摸。 生:摸不著! 師:我們的周圍是不是真有空氣? 引導學生感覺空氣的存在。 (2)師:空氣是看不見來又摸不著,要研究它可就難了。誰來想想辦法? 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 2、師生討論,演示用塑膠袋抓空氣。 師:要研究空氣首先得抓到空氣,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抓空氣? 學生說一說 師:哪一個方法能夠讓我們更方便的研究空氣? 引導學生說出用塑膠袋來抓空氣。並讓一個學生演示一下。 3、引導學生用感官來了解空氣。 (1)師:有了空氣,我們可以用身上的哪些感官來了解空氣? 學生說一說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2)師:老師現在用你們教的方法來感覺空氣。 教師演示 師:老師感覺不到空氣!看來還不行,得再想想辦法! 師生討論得出在袋子上扎一個孔,讓空氣吹出來,再來感覺。 師:老師現在試一試,看這個辦法靈不靈? 教師演示 (3)學生用塑膠袋抓空氣,並用感官感覺空氣。 ①教師提出實驗要求。 ②學生用塑膠袋抓空氣,並用感官感覺空氣。 ③學生做記錄。 ④學生彙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彙報板書。 (4)教師小結 三、實驗探究空氣佔據空間、空氣能夠流動 (一)、實驗一、紙的奇遇 教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一個水槽、一個透明的杯子、舊報紙。 1、教師談話 師:同學們剛才表現得真好,老師太高興了!老師打算給大家表演一個魔術,歡迎嗎? 2、師生合作演示,學生猜測 (1)教師找一個小朋友當助手。 (2)教師拿一小張舊報紙。像真正表演魔術一樣,向學生前後展示這張紙,並拿到學生的座位前,讓學生摸一摸,再把紙放入水中。 師:紙放在水裡,會溼嗎? 學生回答後,讓小助手撈上來給學生看一看! (3)教師又拿出一張紙交給小助手讓他像真正表演魔術一樣,向學生前後展示這張紙,並拿到學生的座位前,讓學生摸一摸,證實這的確是一張普通的舊報紙。 教師接著拿起杯子,把杯口朝向大家晃動幾下,然後,教師讓小助手把紙捏成一團,用力塞入杯子的底部,教師檢查後,對小助手說:請把透明的杯子倒過來,直立著按入水底。 緊接著,讓學生猜測紙會溼嗎? 師:大家猜一猜紙會溼嗎? 學生猜測 2、小組合作動手實驗 (1)教師提出實驗要求 (2)小組動手實驗、討論、做記錄 (3)教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小組。 3、學生彙報交流。 4、師生小結,得出結論 師:水沒有碰到紙,所以紙自然是乾的。為什麼水進不到杯子裡? 學生回答 教師邊演示邊小結: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到杯子裡有一大段“空”著,杯子的這一部分地方被空氣佔據了,所以水就不能進去,杯中的紙自然就不會溼了。 師:紙放到水裡,居然不溼,我們來給這個實驗起個名字吧!就叫紙的奇遇,(師板書)從這個實驗中我們知道空氣佔著地方,也就是說空氣佔據空間(師板書) 5、實驗延伸 師:如果讓你接著做這個實驗,你還會怎麼做? 生說一說 (二)實驗二、誰趕走了杯子裡的水 教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一個水槽、2個透明的杯子。 1、教師創設問題情境 (1)教師拿一個杯子放進水裡,讓杯子裝滿水,舉起來問:大家來想想辦法,可以用什麼東西把杯子裡的水趕走? (2)學生髮表各自意見 2、教師演示 教師把一個杯子斜著放進水中,使杯中灌滿水,用另一隻手把第二個杯子倒過來,直立著按入水中。 在水下,把兩個杯子靠在一起,傾斜第二個杯子,使第二個杯子的氣泡跑進第一個杯子。 3、學生實驗 (1)老師提出實驗要求。 (2)學生實驗、討論、做記錄。 (3)學生彙報 (4)師生交流 (5)教師小結 師:看不見的空氣在能看見的水裡流動,形成氣泡,這樣我們就看到了空氣,這是科學上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見的東西,我們能借助看得見的東西看到它,科學真得太有趣了,對不對? 四、總結 1、出示兩幅空氣汙染的對比圖片,教育學生從小要知道保護環境,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播放課件《潛水艇的沉浮原理》,讓學生回去尋找空氣在這裡發揮的作用。 說課材料 :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空氣》是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瞭解空氣”是“空氣”單元的第一個專題,本專題安排兩個課時,本課為“瞭解空氣”第1課時,是學生探究空氣這種自然物質的起始課。“空氣”對學生來講並不陌生,但它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這種物質有什麼樣的性質。這些問題都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本課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感官)直接感覺及(藉助媒體、實驗)間接感覺:空氣是無色、無味、透明的及空氣實實在在存在著、空氣能佔據空間等屬性。同時讓學生在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活動中感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2、教學目標 在深入認識教材的基礎,我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及我校的實際,從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三方面設定了以下三個活動目標 (1)科學探究:引導學生經歷運用感官或藉助實驗的方法。觀察與探究空氣的流動與對其它介質的“擾動”過程,經歷科學探究。研究“空氣”問題。(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生動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積極的探究欲,並願意把自己對空氣的感知、認識與同學們交流分享。 (3)科學知識:初步知道空氣是一種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藉助其它物體感覺空氣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空氣能佔據空間,並且可以流動。 3、教學重點、難點 從本課內容特點和三年級學生接受能力出發,我把本課教學重點定為“感受空氣的存在、流動及知道空氣佔據著空間”。 本課教學難點定為“培養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能力”。 二、學生情況 “空氣”這個名詞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學生曾經玩過氣球、拍過皮球,也曾經看到過水中的氣泡……對“空氣”有膚淺的認識。但學生並未有意識地去觀察過、研究過空氣。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所以本課的教學設計力圖使探究活動生動、有趣、有懸念,以此來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 三、說教學方法 施教之功,貴在導學。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主要運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設疑激趣法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鮮的、美麗的,充滿了驚喜與奇特。科學的做法可以使教育進入美好的境界,讓探索的慾望和好奇心伴隨他們生命的始終。對此,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採取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為孩子創造豐富的問題情景。在每個活動前,提出問題,讓學生頭腦中原有的知識與眼前的“奇怪”現象產生碰撞,激發起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帶著疑問積極地投入到下面的科學觀察與探究的活動中去。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有疑”,有了“疑”,才會去探究,才會獲得新知。因此我在本課中採用了“設疑激趣法”讓學生在一個個的的問題情境中從猜想——觀察——發現——提出問題——驗證猜想的活動中獲得對問題的解決。 2、實驗教學法 “實驗”是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科學教學的重要方法,我根據新課標“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則,從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以活動感知知識)出發,我在探究活動的設計上,還採用了“實驗教學法”,加強了科學學習的探究性,讓學生在實驗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無窮樂趣,感知科學概念。 四、說學法 俗話說:“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無異於讓他們手中有了開啟知識寶藏的鑰匙。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我在學法指導時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採用了以下的學習方法 1、觀察感知法 抓住本課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透過看、摸、按、聽等多種觀察方法感知空氣的各種特性,讓學生感受到似乎熟悉的空氣,原來觀察起來還有那麼多的奧秘。 2、小組合作法 《課標》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我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由基礎好的帶動基礎稍弱的學生,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3、實驗探究法 新課標確立了“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宗旨,在這一宗旨下,《科學》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即定為“以探究為核心,鼓勵和組織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究。”透過探究既讓學生獲得準確的科學知識,又讓他們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既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又培養他們科學的自然觀很顯然,實驗是完成《科學》教學任務非常有效的途徑,也是學生模仿科學家進行探究的重要方法。在實驗過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開放、創造性的探究。但是三年級學生剛接觸科學,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規範化操作。規範化操作有助於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實驗時,透過規範化操作和準確的觀察,能使學生獲得最典型,最真實的感性認識,再透過思維活動順利地形成概念,總結出規律。這樣不僅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和方法上少走了彎路,而且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最簡捷、最有效的鍛鍊,使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和偕的培養和發展。 因此,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的認知水平與原有經驗,本課在設計上力圖在指導學生學會規範化操作的基礎上,向學生提供充足的科學探究材料、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自行探究,在探究中體驗,在探究中感知,充分發揮他們在科學學習上的主動性與能動性。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體現課程課改的精神。落實《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學生年齡特點,我設計了“創設情境,匯入新課”;“提出問題,師生探究”;“運用知識,思維提升”;“總結延伸,拓展視野”四個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播放楊利偉在神舟五號上拍攝的錄影,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 2、提出問題,師生探究 本課以“怎樣才能感覺到空氣的存在——怎樣用感官來感覺空氣——紙為什麼不溼——誰趕走了杯子裡的水”這幾個問題的探究為主線,引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 (1)感知空氣 好奇心與動手玩是學生的天性,讓學生人人經歷捕捉空氣、運用感官感覺空氣的過程。透過實驗感知空氣的存在。學生透過交流,透過自己的手、眼、耳、鼻、面板等多種感官,充分感知到空氣的存在,空氣就在我們身邊,也感知到空氣是無色、無味、透明的。為本課下面的探究活動及以後課時的探究活動打下基礎。 (2)紙的奇遇 這一環節的探究活動,是本課的重點。教材中對這一環節只設計了一個:“杯子底部的紙團會不會溼”的實驗。為了讓學生充分地探究、充分地體驗,我準備了讓三年級學生既感到好玩又有一定經驗基礎的探究材料,安排充分的探究時間讓學生自行探究。自選材料、合作設計出:把杯子斜著放進水中,在杯子底部扎一個小洞等實驗。真正感知到看似空的瓶子、杯子中確實有空氣充滿著(空氣佔據著空間)。 (3)誰趕走了杯子裡的水 這一環節的探究活動,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這個實驗對於三年級學生有一定難度,但學會這個實驗能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最簡捷、最有效的鍛鍊。我從學生思維訓練出發,在學生前面認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先思考“有什麼辦法趕走杯中的水?”採取先思維後實驗,動腦、動手相結合的辦法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 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規範化操作。感知到空氣不但可以佔據空間還能夠流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看不見的空氣在能看見的水裡流動,形成氣泡,這樣我們就看到了空氣,這是科學上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見的東西,我們能借助看得見的東西看到它,這就是科學實驗的魅力所在。 (4)探究研討,整理事實 透過以上幾個活動,師生合作探究研討,整理事實,為本課的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及課後應用打下基礎。 3、運用知識,思維提升 組織學生比賽。利用兩個空瓶子一個沒有蓋,另一個帶蓋,讓兩個學生分別踩,看誰能把空瓶子踩扁。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其中的原因。 4、總結延伸,拓展視野 我們既要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又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出課堂。我交給學生一個課外探究的任務:“尋找空氣在潛水艇的沉浮中發揮的作用。這個任務完成的同學請及早向同學或老師來報喜”。課雖結束了,但是探究活動並沒有結束。這一環節的安排就是要把學生的科學思維活動繼續進行下去。推動學生進行課外科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