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關上看飛泉
娘子關,雄踞在太行山東側,正當晉、冀兩省的交界。史載唐太宗之妹平陽公主曾奉命駐兵於此,建立城關,故而得名。盛夏七月,我們一行數人出平定縣城,驅車九十里前來造訪。這裡山高谷深,草茂樹稀,迎著山風還有幾絲寒意。山上現存新舊兩關,舊關只剩兩樓和一些階梯殘石,共二十七級,極陡,人登時需俯身彎腰,手腳並用。新關尚完整,有一條小道直通山下,關門僅能過一車一馬,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城牆順山勢起伏,逶迤而去,谷底風回水響,聲若雷鳴,使人不由生髮憑弔古戰場的幽情。漢初,韓信曾在這裡攻打趙國,背水一仗,大獲全勝。如今這山畔、溝下已星散著不少工廠、機關、居民和駐軍,給這荒僻的山野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再加上這裡以泉水著稱,那藏在山凹崖後的綠柳青田,使這北國的原野頗帶一點江南的景象。
我們先去看玉龍泉,泉已修一電廠,用此水來發電。過去噴水的玉龍頭已不復見,只見一處很大的泉口,上加石蓋,蓋的東西兩側各留六孔。水從泉眼內向上噴出,直頂石蓋,然後向兩邊穿孔而出,匯入一個大池中。我們站在石蓋上,腳下砰砰然如立鼓面。水池中建有石舫,舫邊另有一個石條砌就的大游泳池。難得的是這急噴橫流的大水卻無一泥一沙,一池碧波清若空無,這時一群頑童正在池裡嬉水,他們一絲不掛,來去翕忽,宛若游魚。
娘子關的泉眼有一百多處,最壯觀的當數水簾洞泉。我們轉過一個山崖,只見對面山嘴上一掛飛泉飄然而下。這時人恰好與飛泉的半腰相齊,隔岸平視,看個正好。那泉後的山石在流水的浸潤下滿是苔蘚、葛藤,一層疊一層,厚重、滑膩,像一幅墨綠的掛毯。那飛泉白光一閃,當空劃破厚重的濃綠,散成一掛珠簾,輕輕貼著石壁垂下來;又像是一軸素絹,靠著綠壁,浴著豔陽,時舒時卷,楚楚有情,就專等誰來作畫題詩了。我看著看著,忽而心裡不知足起來,就攀藤附葛,向谷底探去。同伴們直喊使不得,但我哪顧這些。谷底多巨石,光滑、圓潤、潔白,是上游洪水衝下來的,其狀如臥牛、奔象、馴羊、飛馬……而深谷兩峰的石壁卻另是一種奇觀:石形或凸或凹,石面若松針雜陳,若蜂窩相疊,石色又似白似黃,木能確指,一起構成這面千奇百怪的大浮雕。這時谷底細霧濛濛,仰觀山岩、飛泉,如面紗相遮。我想,抽象派的藝術家,要是站在這裡指石壁而言,說這是人、是獸、是車、是馬,是田園村舍,你是不能完全否認的。原來這也是一種鐘乳石,不過桂林的鐘乳石經大水浸蝕,成柱、成林;這裡的經溼霧浸潤,成線、成絲。那好比是一座園林,這卻如一個盆景,各得其妙。當地群眾叫這種石頭為上水石。石多孔,取一塊置淺水盤中,水可徐徐升到石巔,若再撒些豆、麥、花籽於上,則可發芽抽綠,移青山綠水於案几之上,使室內春意盎然。
到谷底現飛泉,不僅能默察其細微,還可領略其聲威,仰望藍天一線,兩山壁立,谷中激流湍急,虎嘯雷鳴。水簾後深草茂樹,不知其底。傳說那裡面有個神仙住過的老君洞。我突然記起縣誌上的一首明人題詠:“娘子關頭水拍天,老君洞口赤霞懸。驚雷激浪三千丈,洞裡仙人不得眠。”稍近簾底,水煙霧氣,纏臂繞腿。我大著膽子靠前幾步,大珠小珠,立時劈面蓋頂。這時仰觀水簾,真是銀河瀉地,雲翻水怒。蘇東坡觀廬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我看這娘子關飛泉堪稱“遠似淑女近如虎”。我喜滋滋地淋了一身水,退坐在遠處的一塊大石頭上。我細品著這水,她是泉,但又不是一般的涓涓細流;是瀑布,但又不是泥沙俱下的洪水。她從山頂進石而出,又飄飄落下。黃河滾滾沒有她這樣嫵媚,長江浩浩沒有她這般激越,那排空的海浪又沒有這樣俊美。她豪爽、多情、開朗、大方,把大把的珍珠懸空撒下,摔得粉碎,然後又在谷底,掬攏成一泓清潭,再轉山繞石,悠然而去。空谷獨坐,我吸著溼潤潤的霧,
聽著水在石上彈奏的歌,看著水珠在Sunny中幻成的五彩的霓,任清泉在我心頭靜靜地淌。山頂上夥伴們已招手催行了,我卻一片痴情,好像對這水還有許多未說完的話。
回來的路上,我問一位水利工作者,才知道這方圓幾百裡都是石灰岩山區。石間縫隙甚多,地面水全滲到了地下深處。太行東來,到這關前驟然下降,地層錯動,於是那些經石間千過萬濾的清清流水,便一起被擠出地面。這關上關下到處是大泉小水,有的老鄉在家裡搬起一塊石板便可汲水呢。這大概就是“蓄之既久,其發必速”的道理吧!
娘子關上看飛泉
娘子關,雄踞在太行山東側,正當晉、冀兩省的交界。史載唐太宗之妹平陽公主曾奉命駐兵於此,建立城關,故而得名。盛夏七月,我們一行數人出平定縣城,驅車九十里前來造訪。這裡山高谷深,草茂樹稀,迎著山風還有幾絲寒意。山上現存新舊兩關,舊關只剩兩樓和一些階梯殘石,共二十七級,極陡,人登時需俯身彎腰,手腳並用。新關尚完整,有一條小道直通山下,關門僅能過一車一馬,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城牆順山勢起伏,逶迤而去,谷底風回水響,聲若雷鳴,使人不由生髮憑弔古戰場的幽情。漢初,韓信曾在這裡攻打趙國,背水一仗,大獲全勝。如今這山畔、溝下已星散著不少工廠、機關、居民和駐軍,給這荒僻的山野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再加上這裡以泉水著稱,那藏在山凹崖後的綠柳青田,使這北國的原野頗帶一點江南的景象。
我們先去看玉龍泉,泉已修一電廠,用此水來發電。過去噴水的玉龍頭已不復見,只見一處很大的泉口,上加石蓋,蓋的東西兩側各留六孔。水從泉眼內向上噴出,直頂石蓋,然後向兩邊穿孔而出,匯入一個大池中。我們站在石蓋上,腳下砰砰然如立鼓面。水池中建有石舫,舫邊另有一個石條砌就的大游泳池。難得的是這急噴橫流的大水卻無一泥一沙,一池碧波清若空無,這時一群頑童正在池裡嬉水,他們一絲不掛,來去翕忽,宛若游魚。
娘子關的泉眼有一百多處,最壯觀的當數水簾洞泉。我們轉過一個山崖,只見對面山嘴上一掛飛泉飄然而下。這時人恰好與飛泉的半腰相齊,隔岸平視,看個正好。那泉後的山石在流水的浸潤下滿是苔蘚、葛藤,一層疊一層,厚重、滑膩,像一幅墨綠的掛毯。那飛泉白光一閃,當空劃破厚重的濃綠,散成一掛珠簾,輕輕貼著石壁垂下來;又像是一軸素絹,靠著綠壁,浴著豔陽,時舒時卷,楚楚有情,就專等誰來作畫題詩了。我看著看著,忽而心裡不知足起來,就攀藤附葛,向谷底探去。同伴們直喊使不得,但我哪顧這些。谷底多巨石,光滑、圓潤、潔白,是上游洪水衝下來的,其狀如臥牛、奔象、馴羊、飛馬……而深谷兩峰的石壁卻另是一種奇觀:石形或凸或凹,石面若松針雜陳,若蜂窩相疊,石色又似白似黃,木能確指,一起構成這面千奇百怪的大浮雕。這時谷底細霧濛濛,仰觀山岩、飛泉,如面紗相遮。我想,抽象派的藝術家,要是站在這裡指石壁而言,說這是人、是獸、是車、是馬,是田園村舍,你是不能完全否認的。原來這也是一種鐘乳石,不過桂林的鐘乳石經大水浸蝕,成柱、成林;這裡的經溼霧浸潤,成線、成絲。那好比是一座園林,這卻如一個盆景,各得其妙。當地群眾叫這種石頭為上水石。石多孔,取一塊置淺水盤中,水可徐徐升到石巔,若再撒些豆、麥、花籽於上,則可發芽抽綠,移青山綠水於案几之上,使室內春意盎然。
到谷底現飛泉,不僅能默察其細微,還可領略其聲威,仰望藍天一線,兩山壁立,谷中激流湍急,虎嘯雷鳴。水簾後深草茂樹,不知其底。傳說那裡面有個神仙住過的老君洞。我突然記起縣誌上的一首明人題詠:“娘子關頭水拍天,老君洞口赤霞懸。驚雷激浪三千丈,洞裡仙人不得眠。”稍近簾底,水煙霧氣,纏臂繞腿。我大著膽子靠前幾步,大珠小珠,立時劈面蓋頂。這時仰觀水簾,真是銀河瀉地,雲翻水怒。蘇東坡觀廬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我看這娘子關飛泉堪稱“遠似淑女近如虎”。我喜滋滋地淋了一身水,退坐在遠處的一塊大石頭上。我細品著這水,她是泉,但又不是一般的涓涓細流;是瀑布,但又不是泥沙俱下的洪水。她從山頂進石而出,又飄飄落下。黃河滾滾沒有她這樣嫵媚,長江浩浩沒有她這般激越,那排空的海浪又沒有這樣俊美。她豪爽、多情、開朗、大方,把大把的珍珠懸空撒下,摔得粉碎,然後又在谷底,掬攏成一泓清潭,再轉山繞石,悠然而去。空谷獨坐,我吸著溼潤潤的霧,
聽著水在石上彈奏的歌,看著水珠在Sunny中幻成的五彩的霓,任清泉在我心頭靜靜地淌。山頂上夥伴們已招手催行了,我卻一片痴情,好像對這水還有許多未說完的話。
回來的路上,我問一位水利工作者,才知道這方圓幾百裡都是石灰岩山區。石間縫隙甚多,地面水全滲到了地下深處。太行東來,到這關前驟然下降,地層錯動,於是那些經石間千過萬濾的清清流水,便一起被擠出地面。這關上關下到處是大泉小水,有的老鄉在家裡搬起一塊石板便可汲水呢。這大概就是“蓄之既久,其發必速”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