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路漫漫其修遠兮staunc

    1、積極影響

    科舉制徹底否定了以門第和出身作為選拔標準的特權制度,為封建國家選官用人搭建了一個相對公開、公平、公正的平臺,為社會精英的流動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使成百上千的中小地主階級、甚至平民階層的子弟有機會進入治國行列,這就為國家的發展增添了活力。

    與以前的客卿制、察舉制等比起來,科舉制的進步性是毋庸置疑的。

    2、消極影響

    以儒家經典為基本科目明顯地禁錮了人們的思想發展,應舉計程車子們志為了功名利祿,窮畢生精力讀經,研經,而非儒學的自然科學理論、製造技術和工藝,卻被視為“旁門左道”和“雕蟲小技”,從而造成中國社會長期因循守舊、思想停滯不前的局面。

  • 2 # 乘風破浪直搗黃龍

    科舉制的評價:

    積極影響

    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消極影響

    後期的科舉制度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按照錢穆先生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項好的制度若能長久永遠好下去,便將使政治窒息。”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下,科舉制度也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

    第一,由於統治者改變考試內容使科舉成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明太祖將源於元朝的八股文體正式定為科舉考試文體。這種文體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段落組成,後四個段落中均有兩股對仗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作八股文。

    八股文的主題須代聖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去指導寫文章。清朝將聖人擴大到孔門弟子及朱熹等理學家在內的聖賢,並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語氣為樣式。乾隆以後,試帖詩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專案。試帖詩與八股文一樣,有固定的程式,也是八聯十六句,不過八股變為六股。

    首聯如破題,次聯如承題,三聯如起講,四五聯如中股,六七聯如後股,八聯如束股。而且必須發揚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發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來用意本可能是要求用統一固定的格式寫,便於考官評分,以示“公平”。

    否則,各人有各人的寫作風格,必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分高下的情形。但是後來卻成了統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於考八股文,壓抑了那些本來不擅長科舉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識分子,無法在學術上、思想上進行創新。

    從而導致了思想上的落後,使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停滯不前。嚴復曾對科舉制這樣描述:“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歲月於無用之地,墮壞志節於冥昧之中,長人虛驕,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輔國家,下不足以資事畜。”

    第二,由於入仕途徑單一,只有透過科舉考試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發財的想法,所以導致追求部分士人產生了畸形的價值觀,從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會悲劇。

    民間經常會有貧士高中之後拋妻棄子的悲劇發生,而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更是很多人悲慘的一生的縮影。這固然與個人本身密不可分,但是不得不說,是科舉制給了它這樣一塊生存的土壤。

    第三,科舉制度導致官場腐敗。科舉制度隨著歷史車輪的推進,出現了科舉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親師的教育又造成了師門關係的盛行。這樣造成了嚴重的師門裙帶關係現象。這些師門關係在官場中互相拉幫結派,並且官官相護。

  • 3 # 使用者8809980372781

    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歷經了很長的變化,從先秦時期的世官制到兩漢的察舉制再到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度以及隋唐一直延續到清的科舉制,歷朝歷代很重視選官,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舉措,也是維繫王朝的重要政治內容。

    題主問科舉制是不是最適合古代的選官制度,是不是最合適不敢說,但是可以說是古代選官制度中相較而言最科學合理的一個了,畢竟科舉之後沒有再出現另外一個更優的選官制度,我們也無法說它就是最適合的選官制度。

  • 4 # 上進征程

    1.科舉制度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衝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門閥的作用;

    2.科舉制擴大了官吏的來源,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識分子,透過科舉考試參加了政權,“大著登臺閣,小者任郡縣”;

    3.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做官緊密聯絡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4.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權利,從地方豪門士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

    積極影響:(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消極影響: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 5 # 聰慧億海

    科舉制度的利與弊!

    首先,科舉制度的定義。

    科舉制度由於採取分科舉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制,它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唐,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在1905年即清末遭廢除,是中國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基本制度。

    然後,科舉制度是雙刃劍,有利也有弊。

    利:(1)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2)有利於把考試權收歸中央,從而加強中央集權。

    (3)“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名利的刺激下,有利形成社會讀書風氣,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且,進士科重視詩賦,這大大有利唐詩的繁榮,促進文化藝術的發展。

    (4)透過才學考試來替代以前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憑血統、品行、門第評定的方式,體現社會公平公正。

    弊:(1)考試單一,忽視實踐能力

    (2)八股取士,束縛思想

    (3)考試採用固定程式,成了統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

  • 6 # 使用者6485492219161

    我個人覺得,科舉制度作為古代選拔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有好處也有不好之處。說科舉制度有合理之處,是因為,凡事都有規則有制度,選拔人才也是一樣的。不可否認,透過科舉制度確實選拔出來了一大批的優秀人才,比如張居正等。不好之處,就在於他的八股文。

  • 7 # 使用者4722195261787

    中國古代科舉制的利弊

    利: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地主透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讀書一考試—做官三者聯絡,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繁榮。

    弊在於: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萬的車第一年保險大概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