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難逃”,與“命中註定”的含義接近,就是說人的命運是註定了的,不可避免的。在江蘇裡下河地區的建湖縣民間都認為起源於唐代黃巢,由“在樹難逃”演變為“在數難逃”的,不過故事有三種不盡相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
唐朝末年,黃巢家鄉山東菏澤有個姓劉的大地主,仗著兒子在朝中做大官,橫行鄉里。這一年,黃巢聚集民眾造反,首先就把目標指向劉某。他帶領眾人衝進了劉家大院,痛殺為非作歹的狗腿子,可就是沒有抓到劉某本人。黃巢把劉家的人集中在大院的一棵大樹下,要他們交出劉某下落,可這些人個個都搖頭說實在不知道,這下可把黃巢給弄火了:“如再隱瞞不說,有如此樹!”說著,拔出寶劍,猛力一揮,喀嚓一聲,一抱粗的大樹被他攔腰砍斷,骨碌碌滾出一顆人頭來。黃巢定睛一看,正是劉某。原來他聽說黃巢率隊攻打莊園,情急之中便躲進了這棵大樹。可最終還是沒能躲過去。黃巢說:“作惡多端,在樹難逃!”
後來人們就用“在樹難逃”警告那些為非作歹的人,久而久之,演變為“在數難逃”。
第二種說法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兵,攻下了大地主劉某的莊園,可是左搜右搜也沒有搜到劉某,也只好作罷。
這時,一個粗馬三猴的大漢單手託上一盤水果:“大王,請用!”
黃巢一看,心裡一驚。驚什麼?驚的是那果盤,你以為那是什麼果盤?是個三四百斤的磨盤。黃巢忙上前也單手接下磨盤,說:“兄弟,好力氣!”
話還沒完,這大個子雙膝落地,說:“大王,那就讓我跟你當兵吧!”
黃巢一聽大喜,便要收留,可他身邊的一位將軍說:“大王,他沒有十人擔保啊!”
大個子說:“大王,我是從淮河那邊來投奔您的,我到哪裡找十人來為我擔保呢?”原來黃巢怕隊伍裡混進壞人、膽小鬼,便規定參加他的隊伍要有十人擔保,如果出問題要這十人的命。一聽將軍這話,黃巢不僅猶豫起來。
那大個子一看黃巢疑裡疑思地,急忙站起身來,說:“大王,你看我是不是窮苦人?”黃巢把他上下一打量,點了點頭。
“你看我是不是膽小鬼?”黃巢又把他上下一打量,搖了搖頭。
“你看我有沒有力氣,能不能打勝仗?”
黃巢心想,不如讓他顯顯本事,也好安下眾人之心,便故意地又不點頭又不搖頭,看了看這大漢,又看了看左右將領,從一位士兵手裡拿過一把鋼刀遞給大漢,往院裡的大樹一指,說:“你若是一刀砍了它,我就說你有力氣,我就擔保你入夥!大傢伙說好不好?”
眾人聞聽,一齊向那大樹看去,那樹可是真大啊!你說他參天摩雲不為過,說他廕庇一鄉不算多,那樹幹恐怕足足有兩三抱粗吧。於是大傢伙齊聲一吼:“好!”大夥都指認著他肯定砍不倒,也就肯定不必為他擔保呢。
那大漢二話沒說,接過鋼刀,又托起那個作果盤的石磨盤,三下兩下一磨,這一磨可把眾人給磨懵了,原來這大個子他不是人家把刀給磨快了,反而把刀口磨平了!只見他走到大樹邊上,猛力一砍,那大樹喀剌剌喀剌剌倒了下來,壓壞了三十間房子,敞亮了三畝天空,眾人還沒有來得及讚歎,只見骨碌碌一個人頭滾將出來。誰?原來正是起義軍沒有搜到的大地主劉某的人頭。
黃巢哈哈大笑,說:“這可真在樹難逃啊!”這下大傢伙也沒讓說了,收下了大漢,黃巢還封他做了個頭目哩。
這大漢姓葉,是黃淮一帶的人,父母早就被地主迫害死了,兄妹二人逃難在外,聽說黃巢起義,便來投奔,可是沒人為他們擔保。黃巢的夫人見他妹妹五官端莊武藝過人,也想收留她在身邊做侍女,便設計讓葉大個直接向黃巢要求當兵,沒想到無意間殺了劉某,為起義軍立了大功。
後來“在樹難逃”逐步就演變成“在數難逃”了。
第三種說法
黃巢家鄉有個六神廟,傳說唐朝皇帝曾在裡面掛過單,六神廟裡的大小和尚仗著皇帝的腳力,為害鄉民,無惡不作。
這年黃巢起義,決心拿六神廟祭刀。他以前一位同窗好友勸他不要起義,黃巢不聽,還要這位同窗和自己一起去攻打六神廟,同窗不敢違拗,只好和他一起去了。
六神廟附近有棵大樹,已經空心多年了,這同窗跟著黃巢到了六神廟邊上,趁黃巢沒注意,躲進了大樹。
黃巢發起進攻之前,在大樹下發佈告示,只許前進,不許後退。然後拔出寶劍,猛力一揮,把樹攔腰砍斷,說:“誰敢後退,有如此——”話還沒說完,只見從樹裡骨碌碌滾出一顆人頭,原來正是那位同窗好友!黃巢和眾人心裡都吃了一驚,黃巢心想,這仗還沒打,先殺了自己的朋友,這可怎麼辦?他急中生智,指著人頭,接著前面的話就:“誰敢後退,有如此人!”
眾人一看黃巢對自己的朋友同窗也毫不留情,於是奮力進攻,終於打下了六神廟。
此後,“在樹難逃”就成了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再後來又演變成了“在數難逃”。
“在數難逃”,與“命中註定”的含義接近,就是說人的命運是註定了的,不可避免的。在江蘇裡下河地區的建湖縣民間都認為起源於唐代黃巢,由“在樹難逃”演變為“在數難逃”的,不過故事有三種不盡相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
唐朝末年,黃巢家鄉山東菏澤有個姓劉的大地主,仗著兒子在朝中做大官,橫行鄉里。這一年,黃巢聚集民眾造反,首先就把目標指向劉某。他帶領眾人衝進了劉家大院,痛殺為非作歹的狗腿子,可就是沒有抓到劉某本人。黃巢把劉家的人集中在大院的一棵大樹下,要他們交出劉某下落,可這些人個個都搖頭說實在不知道,這下可把黃巢給弄火了:“如再隱瞞不說,有如此樹!”說著,拔出寶劍,猛力一揮,喀嚓一聲,一抱粗的大樹被他攔腰砍斷,骨碌碌滾出一顆人頭來。黃巢定睛一看,正是劉某。原來他聽說黃巢率隊攻打莊園,情急之中便躲進了這棵大樹。可最終還是沒能躲過去。黃巢說:“作惡多端,在樹難逃!”
後來人們就用“在樹難逃”警告那些為非作歹的人,久而久之,演變為“在數難逃”。
第二種說法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兵,攻下了大地主劉某的莊園,可是左搜右搜也沒有搜到劉某,也只好作罷。
這時,一個粗馬三猴的大漢單手託上一盤水果:“大王,請用!”
黃巢一看,心裡一驚。驚什麼?驚的是那果盤,你以為那是什麼果盤?是個三四百斤的磨盤。黃巢忙上前也單手接下磨盤,說:“兄弟,好力氣!”
話還沒完,這大個子雙膝落地,說:“大王,那就讓我跟你當兵吧!”
黃巢一聽大喜,便要收留,可他身邊的一位將軍說:“大王,他沒有十人擔保啊!”
大個子說:“大王,我是從淮河那邊來投奔您的,我到哪裡找十人來為我擔保呢?”原來黃巢怕隊伍裡混進壞人、膽小鬼,便規定參加他的隊伍要有十人擔保,如果出問題要這十人的命。一聽將軍這話,黃巢不僅猶豫起來。
那大個子一看黃巢疑裡疑思地,急忙站起身來,說:“大王,你看我是不是窮苦人?”黃巢把他上下一打量,點了點頭。
“你看我是不是膽小鬼?”黃巢又把他上下一打量,搖了搖頭。
“你看我有沒有力氣,能不能打勝仗?”
黃巢心想,不如讓他顯顯本事,也好安下眾人之心,便故意地又不點頭又不搖頭,看了看這大漢,又看了看左右將領,從一位士兵手裡拿過一把鋼刀遞給大漢,往院裡的大樹一指,說:“你若是一刀砍了它,我就說你有力氣,我就擔保你入夥!大傢伙說好不好?”
眾人聞聽,一齊向那大樹看去,那樹可是真大啊!你說他參天摩雲不為過,說他廕庇一鄉不算多,那樹幹恐怕足足有兩三抱粗吧。於是大傢伙齊聲一吼:“好!”大夥都指認著他肯定砍不倒,也就肯定不必為他擔保呢。
那大漢二話沒說,接過鋼刀,又托起那個作果盤的石磨盤,三下兩下一磨,這一磨可把眾人給磨懵了,原來這大個子他不是人家把刀給磨快了,反而把刀口磨平了!只見他走到大樹邊上,猛力一砍,那大樹喀剌剌喀剌剌倒了下來,壓壞了三十間房子,敞亮了三畝天空,眾人還沒有來得及讚歎,只見骨碌碌一個人頭滾將出來。誰?原來正是起義軍沒有搜到的大地主劉某的人頭。
黃巢哈哈大笑,說:“這可真在樹難逃啊!”這下大傢伙也沒讓說了,收下了大漢,黃巢還封他做了個頭目哩。
這大漢姓葉,是黃淮一帶的人,父母早就被地主迫害死了,兄妹二人逃難在外,聽說黃巢起義,便來投奔,可是沒人為他們擔保。黃巢的夫人見他妹妹五官端莊武藝過人,也想收留她在身邊做侍女,便設計讓葉大個直接向黃巢要求當兵,沒想到無意間殺了劉某,為起義軍立了大功。
後來“在樹難逃”逐步就演變成“在數難逃”了。
第三種說法
黃巢家鄉有個六神廟,傳說唐朝皇帝曾在裡面掛過單,六神廟裡的大小和尚仗著皇帝的腳力,為害鄉民,無惡不作。
這年黃巢起義,決心拿六神廟祭刀。他以前一位同窗好友勸他不要起義,黃巢不聽,還要這位同窗和自己一起去攻打六神廟,同窗不敢違拗,只好和他一起去了。
六神廟附近有棵大樹,已經空心多年了,這同窗跟著黃巢到了六神廟邊上,趁黃巢沒注意,躲進了大樹。
黃巢發起進攻之前,在大樹下發佈告示,只許前進,不許後退。然後拔出寶劍,猛力一揮,把樹攔腰砍斷,說:“誰敢後退,有如此——”話還沒說完,只見從樹裡骨碌碌滾出一顆人頭,原來正是那位同窗好友!黃巢和眾人心裡都吃了一驚,黃巢心想,這仗還沒打,先殺了自己的朋友,這可怎麼辦?他急中生智,指著人頭,接著前面的話就:“誰敢後退,有如此人!”
眾人一看黃巢對自己的朋友同窗也毫不留情,於是奮力進攻,終於打下了六神廟。
此後,“在樹難逃”就成了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再後來又演變成了“在數難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