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粟米之憂

    我的回答:不是

    技工水平下降明顯主要是以下問題:

    1、社會導向幹實體不如炒作,從社會地位上,工廠員工處於底層,收入屬於中等偏下,加上髒累險的工作環境。私企很多都是三班兩運轉,加班+夜班對身體損害很大。年輕人不想進工廠,何談高水平。

    2、低價中標原則形成製造業不重視質量,不需要高質量,更不需要高水平技工。順便說一下:中國很多可以標準化的工件,沒有具體要求,招標時漏洞太大。比如普通減速機,型號已經系列化零部件卻沒有統一圖紙,材質、重量、精度上都可以偷工減料。

    3、同工同酬在單一產線最合理,但技術含量高的工種不太適合,取消工種考級和薪酬漲級,造成老人不願教,新人不願學。這點在國企比較嚴重,水平越高、工作越多。

  • 2 # 良心老師

    我是從事職業教育二十多年的老師,我感覺我們國家高階技工缺乏的主要原因不是大學擴招,而是社會對技工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技工的收入和社會地位不高,發展前景不好。

    一、大學擴招並不影響技校生源。我們知道,現在中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畢業只有一半畢業生上普通高中,還有近一半學生可以上職業學校,所以技校是不缺生源的。更何況如果普高學生考不上大學,也可以免試就讀高階技工班的。如果分流到職業學校的學生能夠認真學習,努力提高操作技能的話,這個群體數量巨大,我們就不會缺乏高階技工的。

    二、社會導向不正確,人們對技工重要性認識不足。一般地,大家都認為成績不好的孩子才上技校,技校學生都是調皮搗蛋的孩子,是一群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孩子,所以家長很不情願孩子上技校學枝術。另外,我們國家現在不缺設計師,缺的是把設計產品完美做出來的高素質的技工,這些工匠是中國重要的人才資源,但大家卻忽視了。三、技工的收入及社會地位不高,發展前景有限。在我們企事業單位,往往技工的收入和社會地位遠不如管理和工程師,也沒有什麼發展前景。不像製造強國德國等國家,技工的收入並不比工程師低,社會地位也與管理人員一樣,只不過是社會分工不同而已。因為技工在用人單位不太受重視,也不兌現對技工的各種待遇,這嚴重影響技工學習技術的積極性。四、國家在逐步改變這種現狀,技工的春天來了。當然中國也越來越重視技工,從技工培養來說,實行技校免學費政策,並且明確了技工教育學歷層次,中級技工班相當於中專,高階技工班相當於大專,技師班相當於本科。並且在畢業時會享受相應層次的待遇。同時在企事業單位也明確了技師待遇與工程師待遇一樣,有些企業還設立有首席技師,給很高的待遇。國家級技術能手、技能大師是各城市、各企業爭搶的寶貴資源。
  • 3 # 莊子18

    在五六十年代當個工人很光榮,而如果當個技術工人更好,那時都想好好學一門技術,而現在誰想當工人都不想吃苦,因為社會地位低,主要是中國社會導向所造成的。

  • 4 # 使用者8639973894448

    由於大學(包大專,而且是多種形式的大專,五年一貫制、3+2、自主招生)擴招,帶來的效應是原本該上普通本科的學生上了985,原本能上專科的學生上了211,原本上中專技校的學生也進了二本學校,原本高考落榜生進了三本、大專,原本初中都不上的學生也成了中專生、技校生…… 如此這樣,對個人而言大家的學歷層次都大大提升了,對國家來講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和受教育比例大大提高了,於是乎,皆大歡喜。

    而實際教育質量呢?高等教育真的不好講、也不敢講,怕犯眾怒。作為一個從教三十多年的技工學校(現在也是“技師學院”了)教師,對現在的人才培養質量真的不敢苟同。過去(90年代之前)技校生一畢業基本上能達到四級工(現在叫中級工)水平,進廠就能上崗。現在的初級工學校嫌層次低,基本上已經不培養了,中級工技能上幾乎啥也不會,高階工(相當於過去的五級、六級工)畢業也頂多是個初、中級工水平,就是技師(相當於過去的七級工、八級工)畢業大多也只是箇中、高階工水平。別看現在手裡都拿畢業證和中級工、高階工、技師資格證,那僅僅是一個證而已,並不能代表技能水平。至於中專學校的學生技能水平就不討論了,好在技工類學校屬人社部門(過去的勞動部門)管理,有技能教育的傳統,而中專類學校屬教育部門管理,壓根就不強調技能。

    可能你覺得在技能大賽上看,職業學校學生的技能水平也不低啊!殊不知,那是從幾百個學生中專門挑出來,經過專門訓練,專門參加畢賽的極個別學生。其他學生呢?玩去了。。。。

  • 5 # 為人民永遠服務we

    上技校幹嘛。當工人,受剝削,工資低,工時長,福利少,社保低,看病難,退休工資不夠生活,找不到好物件,沒錢買房,沒錢買車,連考公務員的資格都沒有,也不能考研。

  • 6 # 貧僧演松

    說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第一,技校本身就收到歧視。技校畢業的去找工作也好,還是畢業證也好,在這個社會和國家中本身就受到歧視。你們看看招工的,什麼時候寫招聘技校畢業生!?都是寫招聘專,本學歷生。低的直接就行不限制學歷。什麼叫不限制學歷,就是你是小學,初高中畢業都可以,沒上過學也可以。所以,招聘只分為,專本畢業生和沒讀過大學的。這樣,技校有什麼用?

    第二,國家不重視和技校本身就是騙錢帶孩子的地方。大學有985,211等,各大企業也追捧這些。技校有嗎?!你看看報考公務員最基本的都是大學畢業,不論專本自考。可就是沒有技校畢業。而且,技校裡邊的老師,就是職業老師,你讓他去做一下他講的技術工作,呵呵,不是吊車尾就是根本沒做過。技校就是一個騙錢的地方,你學完後進入相對的行業做技術,還要從頭學。中國是個理論化的國家。

    第三,做技術的薪資低待遇差,沒有發展。各個企業多數都是不懂技術,能說會道的人來管理技術人員。

    以上三點技工能發展起來才怪。中國就是一個出售低價勞動力的國家,沒人關注以後國家技術的發展。所以,有技術手藝的要麼就去國外發展,要麼就告訴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考大學,不要學技術。受苦受累,還讓人看不起。

  • 7 # 2589春天來了

    不是缺乏 而是根本就不需要技工,縱觀這幾十年 我們都是在 一直在模仿 從未想超越 的精髓理念下操作,全民鄙視技工 鄙視農工 ,很多名牌大學畢業生寧可搞傳銷 搞直銷 賣藥 賣房子 賣汽車 也不做技工,因為技工低人一等, 用解放前的話來說 就是或者牛馬不如的生活,大國工匠 呵呵了。

  • 8 # 老同志154591225

    從一個學徒到技師沒2O年經驗的沉澱,是不可能學成的,15年要認真努力的學才有可能成為高階工,培養一個工匠級技師的難度相當於培養一個博士還難,因他還不光是要有理論更重要的是動手解決問題的辦法和能力。

  • 9 # 玉兒84357312

    中國大學多,傳統的專業技校都基本上垮完了,因為現在技校不吃香了,現在是交錢就可以讀技校,所以可以想想,當今的技校生‘’質量‘’。

    95年之前,能上技校,是必須考試的,規定明確,城鎮戶口,還要是本企業的職工子弟。能考上技校,不比上師專容易。能考上技校,就有職業了,基本達到%100就業,所以家長高興,開心。

    現在老國有企業,還主要靠45歲以上的技校生打江山,我說的工人。技術工人,不被看重,在單位幹20多年了,效益好點的也就拿到手4000左右,差點的3000多點。技術工人事做不完,錢變化不大。你要想有點上升,就當個車間副主任,技校文憑是不夠的。

    我們單位現在剛搞完崗薪制,10年以上,超過20年的電工2600左右。一般領導崗位科級以上超過5000。我說的是基本工資分配,其它的錢分配就不知道了。

    如果企業不提倡工匠精神,我們的工廠將斷層專業的,做得很好的,全心全意的技術工人。

    在國有企業,現在的狀況是:只有當上領導,才能有高收入。做辦公室的一般員,錢高於做事的工人。

    很多很多年前了,我們技術工人每月才1500塊左右,廠長年薪100萬。而且還配有專車。一個50人的車間,辦公室有:主任,書記,副主任,事務員,材料員,安全員,公會主席,核算員,還有脫產幫忙的。

  • 10 # 徐子凌188888

    我就是一個從事維修工作多年的技工,談談親身經歷吧:大專數控技術畢業,從業十五年,國營企業,技術學習什麼的有你,培訓也是有你的,就是沒有一條提升的路,一路技工走到死,看著一個個新畢業的人提幹升職的,但是你做技術工種,是沒有機會的,而且錢來說,和現場操作人一樣,操作人就是怎麼的,只管按按鈕那種,都要我們維修人員給他調好了,他就只管按按鈕。維修人員在工廠地位比較低,屬於二線,但是什麼技術裝置工作都要你去做,錢來說也很少,一個月拿到手上也就三四千,後悔學了技術類的啊,學個管理什麼的估計早就上去了。現在十五年工齡就剛夠評一個技師,也就一個月四百塊錢津貼。這就是現狀

  • 11 # LeeCOMAC

    當年把很多國企辦的技校給關停了是非常重大的失策,在八九十年代那時讀技校是在各個大國企裡,包分配,學費免費,每月還有一點錢發,雖然不多,但代表的是一種企業的認可,這樣培養出的學生對培養自己的單位認同感也強。那時的技校屬於勞動部門管的,與教育部無關。但進入2000年後,國企不再辦技校,技校也劃歸為教育部門管。從這時開始就註定了技工的沒落,在教育部門眼裡,技校肯定是不入流的,加之技校與企業的分離,很多技校關門大吉,因為沒了八九十年代那種讀了技校就有份穩定的國企工作這樣一種優勢,所以技校逐漸消失。其實我認為技能人才培養一定要與企業緊密結合,過去讀技校其實就是有份國企工作了,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企業全程參與,學生帶入感強,歸屬感更強。

    真的很可惜過去那種國企辦技校的模式硬生生的就這麼沒了,這種模式其實是很好的。現在只能一聲嘆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資訊智慧化互動技術的主要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