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飄零198691001

    無論任何時代,人們的生活都離不開吃穿住行。而那個時代的吃穿住行也正好可以反映出那個朝代的文化與社會發展程度。而文章以三國時期為例,為大家談談三國時期的百姓生活。

    一、三國時期的飲食

    三國時期的飲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來介紹:

    首先是主食。中國的古代統治者一般都是重農抑商的,因此國家的農業發展的相對較好的,耕種技術也因此而日漸完善。在三國時期,人們吃的主食會因為地域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就像南方地區多雨,氣候比較的炎熱,所以農作物多為稻田,而且結出來的糧食就為大米。而關於大米,有著這樣一個典故。話說曹魏大將夏侯惇。當時他正處於南方,那裡的天氣非常乾旱,很少下雨,而且蝗蟲成災,進而引發了糧食短缺,正因此導致百姓的生活非常艱難。而夏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便帶領著士兵興修水利。而北方的雨水則相對比較的稀少,所以主食以粟為主,也就是所說的小米。

    其次是肉食。三國時期,古人們的餐桌除了豐盛的飯之外,其餐桌上還會有擺放有不少的肉類。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雞、鴨、豬等牲畜。同樣肉食也因為地域的不同而存在著差異。其中南方地區水比較多,因而南方人的餐桌可能會有海鮮。可令人意外的是,在三國時期,餐桌上是不會出現牛肉的,因為在當時已經使用鐵犁牛耕,因而並沒有人會宰牛。不過一種情況例外,因為當時是一個亂世,需要仰仗士兵們在前線殺敵,所以有時候在戰爭勝利之時,元帥為了犒賞三軍,是會下令把牛給殺了,從而給自己的軍士們吃頓好的。

    最後就是飲料。三國時人們經常喝的飲料除了水應該就只有酒了。如蜀漢劉表的墳墓出土時,專家就在墓穴中發現了許多的酒具,這不正是說明了在三國時期,人們是比較喜歡飲酒的,甚至連最普通的老百姓也會在自己家拿多餘的糧食釀酒喝,但是如果要是遇到大旱的年份,統治者為了節約糧食,需要明令禁止私自釀酒的。


    二、三國時期的衣著

    說完三國的吃,就該聊聊三國的衣。那時的服飾主要分為袍、襜褕,即是直身的單衣、襦,為短衣以及裙。由於漢代時期的織繡工業已經非常的發達,所以一些有錢人家可以穿上綾羅綢緞。而一般人就只能穿短衣長褲,貧窮人甚至只有短褐,即是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的衣裙有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十分豐富,其中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當時主要的男服服飾有:

    禮服:乃是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是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

    冕冠服:是最尊貴的祭祀禮服,只能由天子及三公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

    長冠服:是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所穿著。

    委貌冠服:這衣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是公卿諸候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著的衣服。

    皮弁冠服:此種冠服為大射禮時,執事者穿著,衣裳為緇麻衣,皂領袖、素裳。

    朝服:自秦開始以袍作為朝服,漢代從皇帝至賤更小吏亦以袍作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過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稱。漢代的朝服,服色是隨著五時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襯以告緣領袖的中衣。

    三國主要的女服服飾有:

    廟服:相當於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禮服中,地位最尊貴的一種。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廟服,皇后之謁廟服,其服色是皂下。

    蠶服:相當於周代約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帥領公卿諸侯夫人親蠶禮時穿著。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蠶衣為朝服。

    可見,三國時期的服飾主要是一種禮的體現。


    三、三國時期的住房

    接下來說的就是住這一方面。三國時期的庭院式住宅種類繁多,既有方形、長方形之分,也有一字型、曲尺型、三合式、四合式、日字型之分,但其內部的基本結構都是一堂二室,並且帶有庭院,而且庭院的面積大小不等。

    當時在住宅平面和立面的處理方法上,小型住宅比較自由,中型以上則有明顯的中軸線,並以四合院為組成建築群的基本單位。後者主要是以圍牆和廊屋包圍起來的封閉式建築。

    從漢代到清代,這種處理方法的傳承不但貫穿於普通住宅,而且當時的宮殿與廟宇也深受這種方法的影響。結果就是建築外觀雖然比較簡單,但其內部卻以院落為中心而由各種房屋的空間組合而成,其以及若干院落的聯絡調和與變化自然成為藝術處理的主要物件。

    漢代起使用更多磚牆,屋簷結構為了緩和屋溜與增加室內光線向上反曲,這是屋角反翹的主要原因。漢族住宅甚至漢族建築的主要特徵,在兩漢三國時候基本形成。

    貧民的住宅一般沒有庭院,十分簡陋,,有些還住半地下室。一些寒士(比如早期的孔明)只能“居山澤,結草為廬。”

    三國時期非常盛行神仙方士之說,具體就是根據“仙人好樓居”的說法,樓閣式住宅應運而生。當時的人們對大自然充滿了崇拜與嚮往,憑高遠眺也有著其特定的審美趣好,加上居住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軍事的需要等,高層樓閣建築形成熱潮。

    東漢三國的樓閣的建造採用構架式,而且隨著斗拱的使用,其進一步普遍化和多樣化,進而成為了整座建築物有機的組成部分。

    那時候的民居房的結構一般是一堂二室,其建築形式是以夯土和木框架的混合結構為主。規模較小的住宅,房屋的構造大多采用木構架結構。而且磚瓦的普遍應用,也是秦漢三國時期民居建築的重要特徵。除了建築的基本結構外,人們還綜合運用了繪畫、雕刻、文字等作各種構件裝飾建築,實現了結構和裝飾的有機結合,成為之後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手法之一。

    四、三國時期的出行

    最後要說的就是三國的出行,而那時候的出行還分為陸上與水上。

    首先是陸上,自三國鼎立以來,陸上的道路隔塞,然而卻使得區域交通有了繁盛的可能。而通隔交雜,興衰錯落的交通,也讓羈旅之路有著別樣的風采。

    三國時期的戰亂與割據打斷了陸路交通的一體化趨勢,如棧道被毀,舊有道路因缺乏維護而日漸荒蕪,原為交通樞紐的城市因戰亂而衰敗,這使得各政權間的邊界有著無數的無形阻隔。

    不過但是新興的政治格局也形成了新的陸路交通格局,如這一時期鄴城、成都、建康、平城等新興交通中心城市,這些城市的存在使得區域內次要道路的地位得以抬升。如建業在漢時只是丹陽郡內一縣,然經東吳、西晉的開發,已成為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這一時期的陸上交通工具也是很有特色。車輛非常的流行。而且此時車輛的所有者也不斷地發生變化,如在漢代時地位低賤的商人乘坐的牛車,到三國兩晉時卻成為天子貴族的愛車。


    接著就是水上的出行。三國時內河交通非常發達,割據政權由於自身發展的需要,因而致力於溝渠的開鑿。如太湖水系、北方白溝、利漕渠、平虜渠、泉州渠等的開鑿溝通了南北交通,不僅提升了物流運輸能力,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進而為全國運河體系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

    談完三國時期的百姓的吃穿住行,大家應該可以瞭解到當時人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即使當時社會比較落後,但是人們對生活探索的熱情卻與現在一樣的濃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找孫興演過的一個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