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粥,又名八寶粥,佛粥,漢族傳統節日食品。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製的粥。中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慄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八寶粥具有健脾養胃,消滯減肥,益氣安神的功效。可作肥胖及神經衰弱者食療之用,也可作為日常養生健美之食品。
八寶粥的起源
八寶粥的起源編輯本段回目錄農曆十二月(古稱臘月)初八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在漢代,以冬至後第三個戊日為“臘日”,南北朝時改為十二月初八日,謂之“臘八節”。人們在這天進行祭祀活動,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粥的做法:紅小豆、胡桃、松子、柿、粟、黃米、糯米、小米、菱角米、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及白糖、紅糖等。臘八節這天也是佛教節日--“成道節”。相傳,釋迦牟尼在比哈爾邦的尼連河附近遭難被牧女所救,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此後,佛門弟子便於臘八節舉行誦經活動。並用乾果、雜糧煮成“臘八粥”。後來民間爭相仿效,閤家聚食,還饋送親友鄰里。今北方絕大部分地區和江南部分地區,特別是洞庭湖南部地區人民仍保留著過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雖然原料上有些變化,但營養健身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
現在我們吃的“八寶粥”、“八寶飯”,就是源於中國古代的“臘八粥”。不過,如今物質豐富了,原材料一年四季都有賣。“臘八粥”--八寶粥(或八寶飯)不一定非要等到臘月初八才得有吃。可以說,只要你願意做,一年四季都可以吃。有的地方在舉辦婚宴,特別是生了孩子辦喜酒時,常常供食八寶飯或八寶粥之類。它有三層意思:首先源於民俗中的宗教信仰--佛教,人們認為能闢煞祛邪,保佑平安;二是可增加食品花樣,讓客人享受多種口味的食物;三是可增添節日喜事氣氛,顯示主人的殷勤好客,因此人們樂此不疲,一家比一家做得好看又好吃。
八寶粥的來歷
據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修行,雲遊四海。有一天,他因飢餓和勞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發現,女童急忙跑回家尋找食物。可她家境貧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種的雜糧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幾粒。姑娘向來慷慨大方,樂於助人,她將每個糧袋子底下所剩無幾的糧食蒐羅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種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釋迦牟尼吃了香噴噴的粥後,很快甦醒過來,並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於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後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臘八粥又稱佛粥。每到這一天,寺廟裡的僧眾將募化來的齋糧煮成稀飯,來供奉神佛,將佛粥供過之後,再分給窮人食用。後來,臘八粥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一種習俗。南宋詩人陸游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今朝佛粥更相贈,更覺江村節物新。”臘八粥作為民間的吉祥食品相互贈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豐收以及來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關於臘八粥的來歷,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朱元璋少時為地主家放牧,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有一次,正是臘月初八這一天,他在野外放了一天羊,到晚上還沒有吃上一頓像樣的飯菜。於是他就在野外到處找東西充飢。突然間,他在田邊發現一隻長得肥肥的大老鼠慌慌忙忙逃進一個老鼠洞裡,朱元璋走近那個洞口,用樹枝掏了掏,在老鼠洞中發現了一些各種各樣的糧食,顯然,這是老鼠的冬儲糧。朱元璋掏了一大把五穀雜糧,其中有小米、玉米、花生、紅豆等。他將這些雜糧洗淨,煮成粥,吃起來美味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仍惦記著他少時親自做的“雜糧粥”。他規定在御膳堂要做這種五穀雜糧粥,並欽定這種粥的名稱為“臘八粥”。御廚在粥中另加入芡實、蓮子、桂花、桃仁、小棗等,使這種粥格外香甜可口。後來這種粥又傳到民間,一直相延到今
臘八粥,又名八寶粥,佛粥,漢族傳統節日食品。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製的粥。中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慄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八寶粥具有健脾養胃,消滯減肥,益氣安神的功效。可作肥胖及神經衰弱者食療之用,也可作為日常養生健美之食品。
八寶粥的起源
八寶粥的起源編輯本段回目錄農曆十二月(古稱臘月)初八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在漢代,以冬至後第三個戊日為“臘日”,南北朝時改為十二月初八日,謂之“臘八節”。人們在這天進行祭祀活動,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粥的做法:紅小豆、胡桃、松子、柿、粟、黃米、糯米、小米、菱角米、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及白糖、紅糖等。臘八節這天也是佛教節日--“成道節”。相傳,釋迦牟尼在比哈爾邦的尼連河附近遭難被牧女所救,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此後,佛門弟子便於臘八節舉行誦經活動。並用乾果、雜糧煮成“臘八粥”。後來民間爭相仿效,閤家聚食,還饋送親友鄰里。今北方絕大部分地區和江南部分地區,特別是洞庭湖南部地區人民仍保留著過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雖然原料上有些變化,但營養健身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
現在我們吃的“八寶粥”、“八寶飯”,就是源於中國古代的“臘八粥”。不過,如今物質豐富了,原材料一年四季都有賣。“臘八粥”--八寶粥(或八寶飯)不一定非要等到臘月初八才得有吃。可以說,只要你願意做,一年四季都可以吃。有的地方在舉辦婚宴,特別是生了孩子辦喜酒時,常常供食八寶飯或八寶粥之類。它有三層意思:首先源於民俗中的宗教信仰--佛教,人們認為能闢煞祛邪,保佑平安;二是可增加食品花樣,讓客人享受多種口味的食物;三是可增添節日喜事氣氛,顯示主人的殷勤好客,因此人們樂此不疲,一家比一家做得好看又好吃。
八寶粥的來歷
據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修行,雲遊四海。有一天,他因飢餓和勞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發現,女童急忙跑回家尋找食物。可她家境貧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種的雜糧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幾粒。姑娘向來慷慨大方,樂於助人,她將每個糧袋子底下所剩無幾的糧食蒐羅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種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釋迦牟尼吃了香噴噴的粥後,很快甦醒過來,並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於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後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臘八粥又稱佛粥。每到這一天,寺廟裡的僧眾將募化來的齋糧煮成稀飯,來供奉神佛,將佛粥供過之後,再分給窮人食用。後來,臘八粥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一種習俗。南宋詩人陸游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今朝佛粥更相贈,更覺江村節物新。”臘八粥作為民間的吉祥食品相互贈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豐收以及來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關於臘八粥的來歷,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朱元璋少時為地主家放牧,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有一次,正是臘月初八這一天,他在野外放了一天羊,到晚上還沒有吃上一頓像樣的飯菜。於是他就在野外到處找東西充飢。突然間,他在田邊發現一隻長得肥肥的大老鼠慌慌忙忙逃進一個老鼠洞裡,朱元璋走近那個洞口,用樹枝掏了掏,在老鼠洞中發現了一些各種各樣的糧食,顯然,這是老鼠的冬儲糧。朱元璋掏了一大把五穀雜糧,其中有小米、玉米、花生、紅豆等。他將這些雜糧洗淨,煮成粥,吃起來美味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仍惦記著他少時親自做的“雜糧粥”。他規定在御膳堂要做這種五穀雜糧粥,並欽定這種粥的名稱為“臘八粥”。御廚在粥中另加入芡實、蓮子、桂花、桃仁、小棗等,使這種粥格外香甜可口。後來這種粥又傳到民間,一直相延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