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塘內迴圈
池塘內迴圈生態養殖系統將池塘養殖傳統的散養模式變圈養模式。池塘內迴圈系統主要由養殖水槽、推水裝置、投料裝置、增氧裝置、集汙及排汙裝置、擋水牆、養水區、推水裝置等組成,該系統的最大特別就是能有效控制養殖魚類排洩糞便的範圍,並能有效地收集這些魚類的排洩物和剩餘飼料,透過沉澱脫水處理後,再變為陸生植物的高效有機肥,既有效減少了水體汙染,同時也提高了廢棄物的利用率。
二、內封閉迴圈養殖模式
泰國蝦農Arunsopha的內封閉迴圈養殖模式,其系統由四種不同型別池塘配合在一起工作。第一種型別池塘用於養蝦,池塘配有增氧機和集汙系統,養殖汙水流經第二種型別池塘,該池塘飼養有羅非魚,羅非魚用於處理蝦池的殘餌等有機物,並淨化水質。然後,羅非魚會進入第三種類型的池塘,該類池塘中飼養有尖吻鱸或鱸魚,用以控制羅非魚的種群數量。該池塘的水會透過落差進入第四類池塘,在添加了礦物質和營養物質並進一步淨化後返回到養蝦池。
三、水產養殖仿生學系統
水產養殖仿生學的重點在於讓池塘水體模擬自然的河口條件,利用浮游動物大量增殖作為養殖蝦類的營養補充並且有益菌可以調節水質。一般的操作是前期用發酵好的米糠等潑水培養橈足類,同時投餵發酵豆粕、花生麩等,全程不使用商業飼料。定期在池底緩慢拉動鏈條或繩索防止生物膜的形成,同時可以釋放底泥營養,起到改底、調水、培養浮游動物的作用。
四、生物絮團技術
生物絮團技術(BioflocTechnology,BFT)是借鑑城市汙水處理中的活性汙泥技術,透過人為向養殖水體中新增有機碳物質(如糖蜜、葡萄糖等),調節水體中的碳氮比(C/N),提高水體中異養細菌的數量,利用微生物同化無機氮,將水體中的氨氮等含氮化合物轉化成菌體蛋白,形成可被濾食性養殖物件直接攝食的生物絮凝體,能夠解決養殖水體中腐屑和飼料滯留問題,實現餌料的再利用,起到淨化水質、減少換水量、節省飼料、提高養殖物件存活率及增加產量等作用的一項技術。
五、離岸深海網箱養殖
由於近岸養殖易受人類活動,特別是陸源汙染的影響,海水養殖與生態環境問題、食物安全問題的關係日益密切。因此,除了研究推廣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與技術外,發展離岸深海養殖技術已成為國際公認的海水養殖新方向與趨勢。目前國際上深水養殖技術的研發主要聚焦於魚類網箱和養魚平臺方面,關於深水抗風浪筏式生態養殖技術研究則很少。簡單來說,就是把大海當成一個很大的水淨化池了。
六、紅樹林-水產養殖藕合模式
透過在海邊種植海桑、秋茄和桐花樹等3種紅樹植物,能有效降低養殖水體中的N、P含量,減輕廢水排放造成的環境汙染。紅樹林恢復後在其水域生態放養斑節對蝦或南美白對蝦,養成後以有機蝦的名號出售,獲得不錯的收益。
七、生態溼地
生態溼地的技術就是使用人工溼地生態環境淨化池透過水迴圈來淨化部分養殖排水水質,實現養殖廢水對環境零排放。透過在水體中種植水生植物,從而吸收水體中的營養物質,為水中營養物質提供了輸出的渠道。同時還能提高水體溶解氧,為其它物種提供或改善生存條件。水生植物除了直接吸收、固定、分解汙染物外,還透過對土壤中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調控來進行環境的修復。
八、魚菜共生
在魚菜共生系統中,水產養殖的水被輸送到水耕栽培系統,由微生物細菌將水中的氨氮分解成亞硝酸鹽和硝酸鹼,進而被植物作為營養吸收利用。由於水耕和水產養殖技術是魚菜共生技術的基石,魚菜共生可以透過組合不同模式的水耕和水產養殖技術而產生多種型別的系統。
九、高位池封閉式迴圈水養殖
高位池封閉式迴圈水養殖就是透過四周增設的增氧機不斷運轉,使塘水產生水平環流,殘渣產生“水力聚汙”現象,並向中央底部聚集,再由中央排汙管和水泵將池塘底部汙水抽到池邊寬十多米的水槽裡,利用淺層沉澱原理分離水中懸浮有機物,停留20——40分鐘後,固液自然分離。溢位水槽的水,水層厚度小於0.3毫米,經過30——60度坡度的池壁斜面,利用薄水層自然光化學催化氧化原理脫氮解毒,最後返回池裡。
十、浮動溼地和浮島
浮動溼地和浮島很容易理解,透過在浮床上種植植物,以減少水體的汙染,增加水的透明度,去除營養物質、懸浮固體和重金屬。此方法適用於水產養殖、湖泊、水道、池塘、水壩和其他淡水體,當然海水同樣也是適用的,不過要找到適合海水環境下生長的植物。
一、池塘內迴圈
池塘內迴圈生態養殖系統將池塘養殖傳統的散養模式變圈養模式。池塘內迴圈系統主要由養殖水槽、推水裝置、投料裝置、增氧裝置、集汙及排汙裝置、擋水牆、養水區、推水裝置等組成,該系統的最大特別就是能有效控制養殖魚類排洩糞便的範圍,並能有效地收集這些魚類的排洩物和剩餘飼料,透過沉澱脫水處理後,再變為陸生植物的高效有機肥,既有效減少了水體汙染,同時也提高了廢棄物的利用率。
二、內封閉迴圈養殖模式
泰國蝦農Arunsopha的內封閉迴圈養殖模式,其系統由四種不同型別池塘配合在一起工作。第一種型別池塘用於養蝦,池塘配有增氧機和集汙系統,養殖汙水流經第二種型別池塘,該池塘飼養有羅非魚,羅非魚用於處理蝦池的殘餌等有機物,並淨化水質。然後,羅非魚會進入第三種類型的池塘,該類池塘中飼養有尖吻鱸或鱸魚,用以控制羅非魚的種群數量。該池塘的水會透過落差進入第四類池塘,在添加了礦物質和營養物質並進一步淨化後返回到養蝦池。
三、水產養殖仿生學系統
水產養殖仿生學的重點在於讓池塘水體模擬自然的河口條件,利用浮游動物大量增殖作為養殖蝦類的營養補充並且有益菌可以調節水質。一般的操作是前期用發酵好的米糠等潑水培養橈足類,同時投餵發酵豆粕、花生麩等,全程不使用商業飼料。定期在池底緩慢拉動鏈條或繩索防止生物膜的形成,同時可以釋放底泥營養,起到改底、調水、培養浮游動物的作用。
四、生物絮團技術
生物絮團技術(BioflocTechnology,BFT)是借鑑城市汙水處理中的活性汙泥技術,透過人為向養殖水體中新增有機碳物質(如糖蜜、葡萄糖等),調節水體中的碳氮比(C/N),提高水體中異養細菌的數量,利用微生物同化無機氮,將水體中的氨氮等含氮化合物轉化成菌體蛋白,形成可被濾食性養殖物件直接攝食的生物絮凝體,能夠解決養殖水體中腐屑和飼料滯留問題,實現餌料的再利用,起到淨化水質、減少換水量、節省飼料、提高養殖物件存活率及增加產量等作用的一項技術。
五、離岸深海網箱養殖
由於近岸養殖易受人類活動,特別是陸源汙染的影響,海水養殖與生態環境問題、食物安全問題的關係日益密切。因此,除了研究推廣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與技術外,發展離岸深海養殖技術已成為國際公認的海水養殖新方向與趨勢。目前國際上深水養殖技術的研發主要聚焦於魚類網箱和養魚平臺方面,關於深水抗風浪筏式生態養殖技術研究則很少。簡單來說,就是把大海當成一個很大的水淨化池了。
六、紅樹林-水產養殖藕合模式
透過在海邊種植海桑、秋茄和桐花樹等3種紅樹植物,能有效降低養殖水體中的N、P含量,減輕廢水排放造成的環境汙染。紅樹林恢復後在其水域生態放養斑節對蝦或南美白對蝦,養成後以有機蝦的名號出售,獲得不錯的收益。
七、生態溼地
生態溼地的技術就是使用人工溼地生態環境淨化池透過水迴圈來淨化部分養殖排水水質,實現養殖廢水對環境零排放。透過在水體中種植水生植物,從而吸收水體中的營養物質,為水中營養物質提供了輸出的渠道。同時還能提高水體溶解氧,為其它物種提供或改善生存條件。水生植物除了直接吸收、固定、分解汙染物外,還透過對土壤中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調控來進行環境的修復。
八、魚菜共生
在魚菜共生系統中,水產養殖的水被輸送到水耕栽培系統,由微生物細菌將水中的氨氮分解成亞硝酸鹽和硝酸鹼,進而被植物作為營養吸收利用。由於水耕和水產養殖技術是魚菜共生技術的基石,魚菜共生可以透過組合不同模式的水耕和水產養殖技術而產生多種型別的系統。
九、高位池封閉式迴圈水養殖
高位池封閉式迴圈水養殖就是透過四周增設的增氧機不斷運轉,使塘水產生水平環流,殘渣產生“水力聚汙”現象,並向中央底部聚集,再由中央排汙管和水泵將池塘底部汙水抽到池邊寬十多米的水槽裡,利用淺層沉澱原理分離水中懸浮有機物,停留20——40分鐘後,固液自然分離。溢位水槽的水,水層厚度小於0.3毫米,經過30——60度坡度的池壁斜面,利用薄水層自然光化學催化氧化原理脫氮解毒,最後返回池裡。
十、浮動溼地和浮島
浮動溼地和浮島很容易理解,透過在浮床上種植植物,以減少水體的汙染,增加水的透明度,去除營養物質、懸浮固體和重金屬。此方法適用於水產養殖、湖泊、水道、池塘、水壩和其他淡水體,當然海水同樣也是適用的,不過要找到適合海水環境下生長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