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7591595144207
-
2 # 林泉清舍
在19世紀末,隨著倫敦的繁榮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湧入英國的首都來尋找工作。隨著人口的增加,城內的交通擁堵現象日益嚴重,泰晤士河上迫切需要出現一座全新的橋樑來分擔連線兩岸的交通壓力。
1876年,倫敦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委員會來解決建橋的問題。他們徵集到了大約50個橋樑設計方案,但是由於存在著一些無法調和的爭議,導致該專案一再延期,這一延就是八年。最終,城市建築師霍勒斯·瓊斯提交的設計方案中標,它就是如今的倫敦塔橋。
1886年,倫敦塔橋正式開建,這一建,又是一個八年。1894年,這座雄偉而又獨特的大橋終於正式竣工。這座橋是當時世界上最為複雜的橋。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在於,橋身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的橋面可以升起,以便於船隻通行。橋面升到最高處的傾角是86度。
倫敦塔橋的建設動用了5家建築公司,每天有432名建築工人參與建設。橋身全長800英尺(244米),橋的兩端各有一座高213英尺(65米)的主橋塔將橋身連線在一起。橋塔深入河床,兩座堅固的橋墩共使用了7萬多噸水泥,而塔身和橋身共使用了1.1萬多噸鋼鐵。
倫敦塔橋的上層由兩條並行且封閉的人行通道構成。其最初的設計目的是,在下層橋面升起時,行人可以透過上層橋面來通行。但是後來,由於缺乏監管,那裡一度成為了站街女的聚集之地,扒手和黑幫橫行。再加上上層橋面必須經由樓梯才能進入,因此普通的行人很少使用。1910年,上層橋面被暫時關閉。
1982年,倫敦塔橋的上層橋面重新開放,不過已經變成了遊覽景區。遊客需要在北側的橋塔購買觀光票,然後乘電梯進入。橋塔內設有展覽館和引擎室,可以瞭解這座橋的歷史文化及執行方法。然後就可以漫步到人行通道上,透過兩側的玻璃窗,一覽泰晤士河的風光。此外,懸空橋面還有一段專門修建成了透明的玻璃棧道,可以對橋下的景象一覽無餘。它距離海平面的高度大約為42米,沒有恐高症的朋友們可以去體驗一下。
回覆列表
倫敦橋(London Bridge),歷史上的它倒塌過多次,但它屢經興廢而依然名聲不倒的橋樑實屬罕見。 公元50年左右,以工程技術聞名於後世的羅馬人在泰晤士河上用木頭搭建橋樑。這就是最初的倫敦橋。羅馬人走後,倫敦橋漸漸變得破爛不堪,不過在某個時期,或許也曾經得到過維修或者重建,但是時間已不可考證。1014年,英格蘭國王埃塞爾雷德二世為了將入侵的丹麥軍隊一分為二,下令燒燬倫敦橋。這件事據說導致了“倫敦橋要倒了”這首著名童謠的產生。
焚燬後的倫敦橋進行了重建,但是重建後的倫敦橋卻於1091年毀於風暴之中。再次重建後的倫敦橋於1136年再次被毀,不過這一次毀於大火。於是自1176年開始,人們開始用石頭建造倫敦橋,並於1209年最終建成。新的倫敦橋的建造前後共耗時33年,期間據說有150名工人喪命。新建成的倫敦橋也許是中世紀所建造的橋樑中最奇怪的一座,完全不對稱,19個橋拱中,沒有任何完全相同的橋拱。除了19個橋拱,還有一座吊橋。橋面上很快就建起了房屋和商店,橋中央甚至還建了一座小教堂。橋南端另外還有一座門樓。橋拱很窄,水流湍急,所以只有勇敢者或魯莽之輩才從拱下駛過,很多人因此而喪命。 到了19世紀初,經歷了600餘年風風雨雨的倫敦橋已經不堪重負顯然需要重建。於是1799年,一場設計新橋以取代舊橋的競賽就此展開,期間工程師托馬斯·特爾福德設計了一個跨度為600英尺的單拱鐵拱橋。這一革命性的設計雖然得到交口稱讚,但是卻從未得到實現,究其原因,是因為人們對其可行性以及建築所需要的土地面積心存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