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346263491437

    三國時東吳大將呂蒙出身行伍,沒讀過什麼書,是個大老粗。主公孫權勸告他,要多讀書、多學習。他辯解說,整日軍務繁忙,沒時間看書學習。孫權卻說,我不比你還要忙嗎,不照樣要學習!呂蒙聽了很有感觸,自此開始讀書。後來,東吳的大謀士魯肅跟呂蒙談論國家大事,發現呂蒙的學識、見識大有長進,不由得感嘆“非吳下阿蒙”。

    上面這個典故出自《資治通鑑》卷六十六《孫權勸學》,是成語“吳下阿蒙”的原始出處 ,想必大家都聽過。

    呂蒙透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這才成就了後來白衣渡江戰勝武聖關羽的傳奇。

    當今世界的眾多名人大佬也都提倡讀書,比如中國首富馬雲、投資大師查理芒格等等,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先生同樣如此,還會定期把自己的讀書書單公佈在社交媒體上,供大家參考。

    那麼,是不是多讀書就一定可以成功呢?

    一味的多讀書、死讀書、讀死書是不行的,殭屍式讀書卻不能學以致用還不如不讀書,我們要讀對的書,要通讀書,還要讀通書。

    有這樣一本書是教育人們讀書的,書名十分“狂妄”,叫做《書讀完了》,試問有誰敢說把書讀完了?

    《書讀完了》是一本文章選編合集,全書50餘篇文章均出自著名學者金克木先生之手,編者特地選取了有關讀書和學習方面的文章。

    一、金克木其人

    大家喜歡他的散文隨筆,喜歡他的文化評論,其實也就是一句話,被他字裡行間的智慧迷倒了。智慧總是和神秘聯絡在一起的,金先生也就漸漸成了一個文化傳奇。

    ——復旦大學錢文忠

    金克木,1912年8月生於江西,祖籍安徽壽縣,字止默,筆名辛竹,著名學者、文學家、教育家,“北大三支筆”、“未名四老”之一。

    金克木的一生很精彩也很傳奇。

    他:

    當過北漂。

    1930年,19歲的金克木到北京求學,後因經濟拮据不得不離北京到山東教書,一年後又回到北京繼續求學,至1939年到湖南任教,前後9年有餘。

    修過佛學。

    1941年,金克木經緬甸到印度,在《印度日報》及一家中文報紙任編輯,同時學習梵語和巴利文,又拜師喬賞彌在佛教聖地鹿野苑學習佛學。經過5年的學習,金克木精通了梵語和巴利文,熟讀大量佛典經書,後來撰寫了眾多有關印度文化的書籍,還與季羨林先生一同培養出中國第一批梵語和巴利文學者。

    蹲過監獄。

    1947年6月1日,由於國內鬥爭局勢嚴峻,國民黨軍警憲特近千人突然包圍武漢大學校園,抓捕進步師生,當日有5名老師被捕,其中一人正是時任哲學系教授的金克木。三天後,國民黨當局迫於政治與社會壓力,不得不釋放被捕師生。

    他是:

    語言天才。

    金克木在學習語言方面極具天賦,一生精通梵語、巴利語、印地語、烏爾都語、世界語、英語、法語、德語等多種外國語言文字。據說,他曾經僅僅透過一本字典和一部原文《高盧戰記》,就學會了拉丁文,而拉丁文的複雜性是大家公認的。

    雜家大師。

    在學識上,金克木算得上是博古通今、中外貫通,稱他為全才或者雜家一點不為過。他不但在文學領域成果斐然,還在科學數理方面頗有研究,在他的文章中經常能同時看到孔孟與牛頓、達爾文一同出現,難怪錢文忠也在文章中稱他為“百科學”教授。

    二、大師的讀書方法

    古人有個說法叫“讀書得間”,大概是說讀出字裡行間的微言大義,於無字處看出字來。其實行間的空白還是由字句來的;若沒有字,行間空白也就沒有了。還是

    要先看字句,不過要不僅看字句,要看出問題。

    ——《讀書得間》,金克木

    在金克木看來,讀書不能只讀文字的表面意義,還要把行間空白的含義讀出來,才算把書讀完了。這裡還要防備過度讀白,防止犯了走極端的“意義”虛無主義。

    方法一:九方皋讀書法

    九方皋是伯樂向秦穆公推薦相馬的人才,結果是,他能找到千里馬卻說不準千里馬的表面特徵,竟然錯把黑色的公千里馬說成了黃色的母千里馬。

    雖然九方皋在描述千里馬上出了錯,卻實實在在的找到了千里馬,這就如同我們敬愛的小平同志的改革名言“不管白貓黑貓,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在讀書上,只要是能為我們所用的內容,就是好的,其他的內容可以自動略過。進一步講,針對不同型別的書,要有不同的讀書方法。再進一步,書的好壞取決於讀書的人,對別人無益並不代表對自己無益。

    事實上,稱九方皋讀書法為功利性讀書法更合適,而開卷有益也可以理解為為了收益而讀書,我們帶著功利的目的去讀書,也許會實打實的收穫更多。

    方法二:提問法和找錯法

    我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經濟學的老師授課時經常在一堂課的結尾留下作業:熟讀某某書的某某章節,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這種作業即是老師的教學方法又是我們的讀書方法,實際上這就是提問法。

    提問法的好處是,只讀了老師留下的章節是遠遠不夠回答問題的,預留章節的內容少且不全面,要想回答老師的提問,還需要閱讀教材後再去查閱其他書籍、論文、學術期刊。無形中,透過讀一本書,延伸為讀多本書。

    讀研作業的故事還沒有結束。第二堂課上課時,老師點出一部分同學走上講臺,在一定的時間內,或者5分鐘或者10分鐘,針對問題給出答案,然後再由所有同學們糾錯或者提問。

    後來,同學們普遍反映,這種學習的效果是極好的。臺上的同學面對臺下同學的提問大汗淋漓、面紅耳赤,臺下的同學結合自己的閱讀心得積極踴躍的糾錯找錯,臺上臺下形成了互動,進一步加強了學習強度,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記牢了知識重點。

    這種方法就是金克木描述的找錯法,只是先生說的是讀者找書的錯,而我們是同學間找錯,物件雖有異但效果相同。

    方法三:對話法

    《書讀完了》中有眾多章節都是以對話的形式書寫,或甲乙二人對話,或人與詩對話,或人與文章對話,有問有答,好看精彩。

    實際上,對話的發問者往往就是金克木本人,這些問題都是他在讀書過程中,在“得間”讀出來的疑惑,再運用九方皋讀書法自問自答。

    發問的問題中,有的是對文章內容的拓展提問,回答起來就需要運用延展閱讀和文章以外的知識點;有的問題是對文章內容的疑惑,要想辦法解惑,最終或認可或否定。

    咦!這種問答的形式,不正是提問法和找錯法!

    由此可見,對話法讀書,是綜合運用了九方皋讀書法、提問法和找錯法,把讀書從簡單的“讀”昇華到了“讀完”。

    此外,除了上面提到的九方皋讀書法、提問法和找錯法,金克木在《讀書完了》中還特地的提到了如何讀佛教文獻、如何讀印度經典、如何讀外語課本、如何讀西方宗教經典等。

    三、不僅僅是讀書

    中國有兩種文化,一個可叫“長城文化”,一個可叫“運河文化”。“長城文化”即隔絕、阻塞的文化。運河通連南北,是“通”的文化。

    ——《說通》,金克木

    金克木在讀書上做到了“少、懶、忘”。

    讀的少就是要讀的精,要讀經典,要讀一個類目下的最基礎的經典。比如,《聖經》之於西方文化、《孔子》、《孟子》之於儒家文化、《古蘭經》之於亞洲文化。

    讀的懶就是要讀的巧,要高效率的讀書,不把時間都用在讀書上,要讀透文章,要讀出文章的留白。

    讀的忘就是要讀的透徹,要把文章掰開揉碎讀,要把文章讀成碎片,再把不同文章的相同內容放在一起做比較。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我們也要做到“見書是書,見書不是書,見書還是書”的境界才算妙。

    金克木在自己讀書的豐富經驗基礎上,把讀書的方法也運用了讀人、讀物上。

    “讀人”不是所謂的心理學、厚黑學之流,而是說人在講話、交談、閒聊的時候,所說的話即是“文章”,這個“文章”也是可以讀上一讀的。

    “讀物”則更為直接,透過對一個物件的直觀觀察,從這個物件的特徵、器型、年代等等因素來詮釋這個物件,就是“讀物”。收藏界是最好的例子,特別是古玩行家把物件拿在手中,檢視一番,就能說出物件的出處、來歷、價值、真偽,這就是讀物。

    金克木不會閒來無事的跑去讀哪個人或者去古玩市場淘個寶,他講究的其實是個“通”字。文章與文章要“通”,文與理要“通”,中國的和外國的要“通”,古代的和現代的要“通”,過去的和未來的要“通”,老物件和新鮮事物要“通”,書、人、物也要“通”。

    可以這麼說,書讀到高深了,一切皆可讀,就看你的水平了。

    總結一下,《書讀完了》絕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讀書的工具書,而是金克木先生一生的讀書和學習感悟。在《書讀完了》中,先生並沒有把讀書的具體方法直接告訴給讀者,而是透過文章給讀者做出了最好的示範。在中國,凡事講究悟性,讀《書讀完了》也如此,要多多領悟才好。對於《書讀完了》,可以常擺案頭,經常翻看,當真悟通了,書也就讀完了。

    附:金克木推薦書單。

    在《書讀完了》一書中有一個同名的小章節,在浩如煙海的書的世界裡,針對看什麼書、如何看書的問題,金克木給讀者們提供了一份實實在在的讀書書單。

    先說國外的書單。瞭解西方文化,必看《聖經》。對於亞洲,最重要的是《古蘭經》。讀西方哲學,要看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爾、狄德羅、培根、貝克萊、康德、黑格爾。瞭解西方文學,要看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高爾基和《唐吉坷德》。

    再說國內的書單。《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這些是秦前必看的書,個頂個的經典,這些經典是總賬,是讀通其後的各個細分領域古文的基礎。

    p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5歲孩子天天生氣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