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是國家事權,是“教學大法”,是教材編寫、教師教學和考試評價、管理督導的依據,新時代新課標的修訂正在進行中。
新修訂的課程方案主要變化:基於核心素養目標,從注重學科邏輯到更多關注生活邏輯。之前基礎教育之所以強調學科中心、知識中心,其根本原因在於課程標準和教材呈現的方式、體系是基於學科邏輯,而不是打破學科邏輯,從學生成長和現實生活需求的角度重組各類知識。
此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過程中,反覆強調要在兼顧學科邏輯的情況下更多地關注生活邏輯。什麼是生活邏輯?就是學生的成長面臨什麼樣的真實的環境,真實的需要是什麼。要基於學生成長這一主線,而不是基於學科本身的發展來設計的課程。此時,就要處理好理論和現實的關係問題。一方面要教給學生更多的間接經驗和知識概念,另一方面也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做到有所兼顧。還有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一方面要按照分科的思路組織課程內容,另一方面也要強調課程的綜合,按照生活邏輯將知識組織起來。
新義務教育階段課標標準科學定位,要處理好以下關係:
一是通適性與差異性的關係。要以通適性為主,確保課程內容對全國絕大多數適齡學生都普遍適用,打好共同基礎,同時也兼顧地區差異,為各地因地制宜留有餘地。
二是經典性與時代性的關係。要注重經典,進一步精選課程內容,選擇有時代價值的經典內容;同時關注經濟社會發展最新進展,與時俱進地更新內容。
三是全面性與個性化的關係。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明確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發展的基本要求。同時,全面發展不等於平均發展,要嚴格控制必修容量和難度,為學校因材施教和學生個性發展留有空間。
四是規範性與靈活性的關係。要注重定標準、立規矩,明確學業質量標準,使教學和考試評價有據可依;還要關注教學方式方法的多樣化,鼓勵教師教學實踐創新。
新課標的修訂,其創新意識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注重培養創新人格。育人目標上,要注重從小培養學生的開放、靈活、自信、專注、合作等良好品質和獨立思考能力。
二是引導變革教學方式。倡導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想象力。
三是用評價引導創新。課標要加強對考試評價的指導,摒棄簡單、一刀切的做法,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
新課標的修訂在實踐育人上要求更實:
一是明確實踐育人具體要求。各學科要進一步明確實踐的主題、內容、時間、評價等方面要求,形成剛性約束。比如科學類課程要明確必做實驗專案和評價方式,道德與法治課標要明確社會實踐內容及時間安排等。
二是加強對實踐教學的指導。要指導教師將學與做結合起來,克服只學不做的現象,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專案實踐、動手操作、經歷體驗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特別是要在勞動實踐中增進與勞動人民的感情。
基礎教育十五年,是一個系統。學校育人必須貫通起來,系統設計,整體規劃。當前,一些方面反映,幼小銜接不暢的問題比較突出,初高中之間也有部分脫節,各學科之間還有交叉重複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深入研究,在課標修訂時著手解決這些問題。
新課標修訂在堅持九年一體化設計的同時,注重前後左右的銜接貫通。
一是幼小銜接。要科學評估學前教育結束後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的發展水平,合理設計小學低年級課程,內容坡度要減緩,學習方式要注重活動化、遊戲化、生活化。
二是小初銜接。根據小學到初中學生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合理安排各學科內容,科學設計深度和難度,體現連續性和進階性。
三是初高中銜接。結合高中學習和學生生涯發展需要,在初中高年級適當安排延展和銜接內容,為學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做好準備。
四是學科間橫向配合。注重學科之間知識內容的相互呼應,有效配合,防止簡單交叉重複,形成各學科協同育人格局。
與原方案相比,新修訂課程方案有以下三方面變化:
一是將原義務教育課程設定實驗方案名稱改為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與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名稱保持一致,完整體現課程方案功能。
二是將關於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時代新人的要求作為構建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邏輯起點和落腳點,闡述培養目標,反映人才培養規格和要求。
三是考慮到學生認知發展是從日常生活概念到準科學概念再到科學概念的過程,由綜合到分化,對課程設定與實施進行調整。例如,小學一二年級開設藝術綜合,替代音樂、美術分科課程;鼓勵將小學一二年級道德與法治、勞動、綜合實踐活動與班隊活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等相關內容整合實施;將學科性質相近的物理、化學、生物學整合為“科學”,保持與分科基本內容一致等。
課標是國家事權,是“教學大法”,是教材編寫、教師教學和考試評價、管理督導的依據,新時代新課標的修訂正在進行中。
新修訂的課程方案主要變化:基於核心素養目標,從注重學科邏輯到更多關注生活邏輯。之前基礎教育之所以強調學科中心、知識中心,其根本原因在於課程標準和教材呈現的方式、體系是基於學科邏輯,而不是打破學科邏輯,從學生成長和現實生活需求的角度重組各類知識。
此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過程中,反覆強調要在兼顧學科邏輯的情況下更多地關注生活邏輯。什麼是生活邏輯?就是學生的成長面臨什麼樣的真實的環境,真實的需要是什麼。要基於學生成長這一主線,而不是基於學科本身的發展來設計的課程。此時,就要處理好理論和現實的關係問題。一方面要教給學生更多的間接經驗和知識概念,另一方面也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做到有所兼顧。還有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一方面要按照分科的思路組織課程內容,另一方面也要強調課程的綜合,按照生活邏輯將知識組織起來。
新義務教育階段課標標準科學定位,要處理好以下關係:
一是通適性與差異性的關係。要以通適性為主,確保課程內容對全國絕大多數適齡學生都普遍適用,打好共同基礎,同時也兼顧地區差異,為各地因地制宜留有餘地。
二是經典性與時代性的關係。要注重經典,進一步精選課程內容,選擇有時代價值的經典內容;同時關注經濟社會發展最新進展,與時俱進地更新內容。
三是全面性與個性化的關係。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明確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發展的基本要求。同時,全面發展不等於平均發展,要嚴格控制必修容量和難度,為學校因材施教和學生個性發展留有空間。
四是規範性與靈活性的關係。要注重定標準、立規矩,明確學業質量標準,使教學和考試評價有據可依;還要關注教學方式方法的多樣化,鼓勵教師教學實踐創新。
新課標的修訂,其創新意識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注重培養創新人格。育人目標上,要注重從小培養學生的開放、靈活、自信、專注、合作等良好品質和獨立思考能力。
二是引導變革教學方式。倡導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想象力。
三是用評價引導創新。課標要加強對考試評價的指導,摒棄簡單、一刀切的做法,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
新課標的修訂在實踐育人上要求更實:
一是明確實踐育人具體要求。各學科要進一步明確實踐的主題、內容、時間、評價等方面要求,形成剛性約束。比如科學類課程要明確必做實驗專案和評價方式,道德與法治課標要明確社會實踐內容及時間安排等。
二是加強對實踐教學的指導。要指導教師將學與做結合起來,克服只學不做的現象,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專案實踐、動手操作、經歷體驗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特別是要在勞動實踐中增進與勞動人民的感情。
基礎教育十五年,是一個系統。學校育人必須貫通起來,系統設計,整體規劃。當前,一些方面反映,幼小銜接不暢的問題比較突出,初高中之間也有部分脫節,各學科之間還有交叉重複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深入研究,在課標修訂時著手解決這些問題。
新課標修訂在堅持九年一體化設計的同時,注重前後左右的銜接貫通。
一是幼小銜接。要科學評估學前教育結束後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的發展水平,合理設計小學低年級課程,內容坡度要減緩,學習方式要注重活動化、遊戲化、生活化。
二是小初銜接。根據小學到初中學生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合理安排各學科內容,科學設計深度和難度,體現連續性和進階性。
三是初高中銜接。結合高中學習和學生生涯發展需要,在初中高年級適當安排延展和銜接內容,為學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做好準備。
四是學科間橫向配合。注重學科之間知識內容的相互呼應,有效配合,防止簡單交叉重複,形成各學科協同育人格局。
與原方案相比,新修訂課程方案有以下三方面變化:
一是將原義務教育課程設定實驗方案名稱改為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與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名稱保持一致,完整體現課程方案功能。
二是將關於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時代新人的要求作為構建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邏輯起點和落腳點,闡述培養目標,反映人才培養規格和要求。
三是考慮到學生認知發展是從日常生活概念到準科學概念再到科學概念的過程,由綜合到分化,對課程設定與實施進行調整。例如,小學一二年級開設藝術綜合,替代音樂、美術分科課程;鼓勵將小學一二年級道德與法治、勞動、綜合實踐活動與班隊活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等相關內容整合實施;將學科性質相近的物理、化學、生物學整合為“科學”,保持與分科基本內容一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