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918598284338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

    孔子眼中的“學”內涵是很豐富的。看來並不是單指“作文”,首要的其實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礎,“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難。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求學需先立志,即先解決動機問題,才能使學習有內在驅動力,不致半途而廢。

    (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課那樣說教的,於“文”中滲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在這裡,孔子已認識到學習的內驅力不僅與動機有關,還與意志和情感有關,並且按內驅力大小把學習的心理境界分成三個層次:想學、好學、樂學。其中“樂學”是最高層次,可以產生最大的內驅力。

    (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孔子發現,“憤”和“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必然要出現的兩種心理狀態。並指出,學生處於這兩種狀態的時刻就是教師進行啟發式教學的最佳時機。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高高在上的權威並不是唯一的老師,當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隨處存在,所以學習中要抱著所有的人都是老師,都有可學習處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認識到質疑的必要性。

    (7)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論語·述而》

    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與學生的坦誠相待。正因為孔子對他的學生有著無限熱愛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學過程中不知疲倦,真誠無私,因而贏得了學生的信賴和尊敬。

    (8)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

    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鍛鍊,知識內蘊的充實,學術精神的涵泳,都必須依靠一種鍥而不捨的自持力。

    (9)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

    要想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慾望,教師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有了教師魅力的引領,學生的學習自然會“欲罷不能”,何患不“自主”?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告誡其弟子,首先要充實自己,要有真才實學,才能談得上遇到伯樂。

    (11)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古時候的人大多為了完善自己而學,今天的人求學大多是為了沽名釣譽。所以學習者要努力加強修省躬行的自覺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學問。

    (12)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他曾經廢寢忘食地去冥思苦想,以期得到什麼徹悟或頓悟,結果一無所獲。因此,孔子得出結論:與其空想,不如老老實實地去學習。

    (13)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

    一個人有仁、有知、有信、有直、有勇、能剛當然非常好,但如果不好學,都是有致命的短處。這裡強調了知識修養對於一個人的重要,倡導積極學習,主動探求知識。

    (14)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不跟我用情侶頭像,說怕班主任發現,但是我倆都大學了,想知道他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