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nusn45940

      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陸九淵說了這樣一句話:“或問先生:何不著書?對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陸九淵集》,《語錄》)象山先生也遵守了這一條,平生的著作並不多,而且他揭示一個很深的道理。  宋明理學家一直以孔孟傳人自居,一般來說他們對漢代以來的諸家註釋都保留自己的看法,形成了宋學與漢學兩派。漢學以訓詁考證,字句解釋為主;宋學以闡發義理為主,也就是性命之學。陸九淵的“六經注我”,就是自己繼承孔孟之道的方法,“我注六經”,就是借六經闡發自己的思想。所以就有,每個人對於六經的解釋都不同,只不過是自己個人的見解,至於六經的原意已在不可知之數了。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以及朱熹等他們對六經的註釋都是在闡發自己的思想。前幾天,有友撰文說“理”原意並非是宋明理學家說的那樣,我看這個是可以理解的,他們用“理”也不是沒有根源的,將這個根源用自己的思想加以解釋,就名正言順了。  孔子說:“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論語·述而》)他的這句話與“六經注我,我注六經”是有很大關係的。孔子強調的是他一貫的主張,在他的看來,古老的文明是很值得人來學習,而且古老文明博大精深,無容置疑。如果人們認為它已經過時或是什麼,那是他沒有理解,沒有體悟到。實際上,孔子不是真的“述而不作”,而是既“述”,又“作”的,他發展了西周以來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哲學體系,尤其是對“仁”與“禮”的闡發,從自己身上顯示的人生境界等等,都是自己思想的反映,可以說是來源於古老文明,但又不同於古老文明。從這個意義是說,“信而好古”就是“六經注我”,“述而不作”也就是一定意義的“我注六經”了。  清儒戴震說:“聖人之道在六經,漢儒得其制數,失其義理;宋儒得其義理,失其制數。”(《戴震文集·與方希原書》)戴震的註釋也未盡是制數與義理結合的,他的名著《孟子字義疏證》,就是對《孟子》一書註釋,實際上他並沒有按照孟子的意思來說的。他是藉此來批判程朱理學的,他的批判是與當時的社會風氣等有關係的。我前不久,看了侯文正先生的《傅山傳》,其中就說到傅山對理學的批判,但是傅山與孫奇峰老先生的話很是佩服,由此可見社會風氣對一個人認識的影響,實際上傅山是不懂程朱的。大抵千人言,萬人說,以假為正,人們也就不相信了,於是知道的不知道都來批判,如同現在一樣。戴震不同,他是深通程朱的,對理欲的說法和理在事中的學說還是很有道理的。在《孟子字義疏證》中他提出自己對理、善、性、仁、義、禮、智、信、誠、道等看法,也是借題發揮而已。湯一介先生1998年提出在中國建立“解釋學”,實質上也就是古典哲學與現代化的結合,要使古典哲學發揮它積極的一面,對人們來說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我在論壇上看到很多網友討厭說中國哲學老是往道德上講。我看這個問題,是這樣的,我認為中國哲學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此,例如儒家,按照這個哲學的意義來說,就是先要人修身養性,先內聖,後外王。事功方面,主要是從政,也包括科學研究等的。它不排斥農耕,科學的創新,而它認為人是有定位,什麼人做什麼事。“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在儒家學者的註釋來講他們注重的就是道德修養,人生境界的問題。所以他們的注有個界定就是道德上的註釋,有時代的結合,現代新儒家,大多是中西哲學的結合,他們注重西方的邏輯分析方法,但也注重中國哲學的道德人生境界哲學。各家都講“道”,這個“道”的共同的東西,就是要自己自覺地遵守一定的準則,在遵守這些準則的同時,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六經注我,我注六經”,歷代的儒家大師都對六經有解釋,他們的解釋都有個標準,就是道德精神。  我前不久,寫了《安身立命之所》、《涵養須敬用,進學在致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存天理,滅人慾》等,實際都是對儒家思想的一種自我解釋。回想起以前的事,想想現在,以及自己三年來的學習心得也就有了這些幾個帖子了。在我看來,“六經注我,我注六經”,是有內在關係的,學習六經,從中體會其中的道理,自己的理解也就是“六經注我”,在不斷的學習認識中形成自己認識,也就是“我注六經”。“六經注我”的過程,就是“我注六經”,二者是緊密結合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一開機就嘟嘟嘟響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