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wangbumin

    亞當斯密的觀點是:商品的自然價格就是構成這種商品的勞動工資、地租、利潤的總和,並且這種總和而成的自然價格是社會的平均水平。

    結合以上兩種觀點後,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種商品的自然價格取決於社會必要勞動和平均價格。

    舉例來說,某個商品比如鞋子的價格,其本身肯定符合市場生產價格理論,即商品價值=成本價格+利潤。生產鞋子的成本的勞動的總和,這種勞動必須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比如一個工人生產一隻鞋子,但是這個工人可能偷懶可能忙於其他事物,則其生產效率低,一個工廠生產鞋子也可能效率低下導致其單位時間生產的鞋子數量和質量不足,但是社會是成整體的,總體的勞動效率是不變的,如果社會整體的勞動效率提升,比如技術進步、機械化提高則社會整體生產這種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就會縮短,那麼相應的商品的價值就會等同於這種進步,所以商品的價格取決的是社會必要的勞動時間,而不是單一某一個人和一個公司的生產效率。

    那麼社會的平均價格呢,任何一種商品既然等於成本加利潤,因為成本的構成是當地一般工人機械和原材料的勞動價格。只要這種商品在某個地方生產,必然需要滿足某個地方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因此其成本的當地的平均水平,利潤一般也和其對應為當地的平均報酬率。用反面論證就是,如果一種商品的自然價格低於當地的平均水平報酬率則既無法獲得勞動力也沒有人會去生產,所以必然等於其平均水平。由此構成了其自然價格。

    但是隻有任何一種商品只要用於交換則還需要考慮供求關係帶來的市場價格,或者說自然價格其實本質是商品能夠完成的全部總成本。低於這個自然價格商品的供應就會減少甚至消失。因此對於一般商品而言會長久的保持這個自然價格從而能夠保證市場的穩定保持長久的發展。但高於這個價格則不一定,可能會長久保持也可能很快會趨於穩定。這是為何呢。

  • 2 # 琉漪心晨

    一、行為動機:

    在斯密看來,人類的行為是由六種自然的動機所推動的:自愛、同情、追求自由的慾望、正義感、勞動習慣和交換傾向。

    這些動機經過各種社會機制的細緻平衡,會使一個人的利益不至於與其他人的出現強烈地對立,由此而產生的自利行動必然在個人的利益追求中考慮到其他人的利益。

    由於深信人類動機的自然平衡和對自然秩序的信仰,斯密提出了他的論斷: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時,都會“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達到並非出於其本意的目的”。他的經濟學理論正是以這種基本觀點為基礎而對經濟過程作出分析的。

    二、微觀經濟:

    在微觀經濟學方面,斯密的價值論把勞動看成是價值的惟一源泉,並且把每一種商品中所包含的勞動量視為是衡量交換價值的尺度,並以此為基礎,透過考察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的關係,分析了競爭約束個人自利行為的作用形式和價格機制配置社會資源的運動過程。

    他的分配理論分析了工資、利潤和地租的決定.並考察了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他指出,利潤是僱傭勞動創造的、超出工資以上的那部分剩餘,但由於競爭的加劇和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減少,利潤率將趨於下降。至於地租,則是土地所有者憑藉其壟斷權而獲得的一種收入。

    但是,當他力圖把價值論與分配論結合在一起時,斯密的論述有不少混亂甚至相互矛盾的觀點,成為後來的學者各取所需的源泉。

    三、宏觀經濟:

    在宏觀方面,斯密所關心的是經濟增長的性質和動態變化過程,他分析得出了“市場機制本身驅使近代社會的經濟不斷髮展”的結論。

    按照他的分析,這部分地方歸因於市場機制本身。因為市場在鼓勵人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會自然地觸發出他們的勤勞、節儉品質和創造精神,並透過競爭的力量,引導人們把其資源投向生產率最高的經濟領域,從而促成社會資源的最佳化配置。

    除此之外,還存在著其他基本的力量,那就是以勞動分工為主要基礎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本積累所推動的生產性就業人數的增加。

    因此,他一方面詳細分析了分工如何導致勞動者技能的提高、時間的節約和技術進步,並進而考察分工發展的條件,提出“分工受市場規模限制”的論點;另一方面考察了人口的增長和資本的積累對生產性就業量的決定性作用,以及資本積累的源泉——節儉和儲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581年明朝內閣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