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如初不遇ZZ

    圖書,原指地圖書籍,來源於“河圖洛書”。這是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一個神話故事。《周易.繫辭》上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說的是上古時候,有一次伏羲氏(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觀於黃河,有龍馬忽然在河上出現,揹負“河圖”;後來伏羲氏又觀於洛水,又有神龜在水上出現,揹負著“洛書”。

    伏羲氏得到了河圖洛書以後,就以此作為準則來治國治民。《禮緯含文嘉》上也記載著這樣的傳說:“伏羲德合天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剛以作易。”這是說伏羲氏道德高尚,上合天旨,下合地意,所以上天顯應以鳥獸的足爪,令其造成文字;下地則顯應以河圖洛書,獻給伏羲氏,讓他用來治理天下臣民。於是伏羲氏以此作為準則,寫成了《周易》這部書。

    看來,“河圖”指的就是中國的山川地理圖,“洛書”則指的是龜甲卜文,說的是有關治國治民的準則。“圖書"即由此引申而來。

  • 2 # 使用者955166306098

    圖書一詞,最早出現於《史記蕭相國世家》,劉邦攻入咸陽時,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

    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這裡的圖書指的是地圖和文書檔案,它和我們當前所說的圖書是有區別。

    進一步探求圖書一詞的淵源,可追溯到《周易上繫辭》記載的河出圖、洛出書這個典故上來,它反映了圖畫和文字的密切關係。雖然是神話傳說,但卻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文字起源於圖畫。

    圖畫和文字確實是緊密相連的。古人稱各種文字形態為書體,寫字的方法為書法,書字還被作為動詞,當寫講,如罄竹難書、奮筆疾書、大書特書等等。以後,書便進一步被引申為一切文字記錄。如書信、文書刑書、詔書、盟書等等。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對於圖書的認識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到了當前,人們已經不再把一切文字記錄都稱作書了。例如文書、書信、詔書、盟書,雖然都帶有書字,但已不包括在圖書的範圍之內。古文記載,其內容多是記事性質的,如甲骨卜辭、青銅器銘文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的,其作用主要是為幫助記憶,以便需要時檢查參考,其性質相當於後世的檔案。以後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這些記錄的材料可以改變成總結經驗、傳授知識的工具。於是便出現了專為傳授知識、供人閱讀的著作。這樣,圖書一詞便取得了較新而又較窄的意義。

    到後來,凡不以傳播經驗、傳授知識、供人閱讀為目的的文字記錄就不算圖書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文字來宣傳思想,傳播知識,同時也逐步地形成了一套書籍制度,而處理日常事務的檔案又形成了一套文書制度。於是,圖書與檔案就逐漸被區分開了。

  • 3 # 小丸子8eiR

    中國最早的書籍出現在商朝。它們是由竹子和木頭製成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的和容易接近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人們把竹子和木頭切成小塊,用刷子在上面寫字,但沒有合適的書寫材料。竹片叫“竹簡”,木片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

    一般來說,只有一行字是寫的,如果是錯的,就用刀刮寫。因此,在古代,“刪削”這個詞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書大而小,古時簡單而短,最長的三英尺,最短的只有五英寸。寫一本書需要很多的簡單,把這些簡單化聯絡在一起就成了一本書。在編目中,經常使用麻繩,也使用絲繩(稱為“絲編”)或皮條(稱為“韋編”

  • 4 # 小仙女

    圖書館源於儲存記事的習慣。早在公元前3000年時,巴比倫的神廟中就收藏有刻在膠泥板上的各類記載。最早的圖書館是希臘神廟的藏書之所和附屬於希臘哲學書院(公元前4世紀)的藏書之所。

    中國的圖書館歷史悠久。只是起初並不稱做“圖書館”,而是稱為“府”、“閣”、“觀”、“臺”、“殿”、“院”、“堂”、“齋”、“樓”罷了。如西周的盟府、兩漢的石渠閣、東觀和蘭臺、隋朝的觀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庫全書七閣等等。“圖書館”是一個外來語,於19世紀末從日本傳到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過年了,今年的年終獎金髮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