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左傳佐酒

    最有名是滕王閣序。六朝還有不少,如《玉臺新詠序》等。不過這些不是後來的“八股文”。

    真正的“八股文”的確是糟粕,無有傳世之作。

  • 2 # 江湖碼頭

    八股文作為文體,是寫議論文或者政論文最好的框架。不是八股文不好,是人為限定了八股文的論據只能是那幾本書。即使這樣,絕大多數說八股文不好的人,其實水平不夠讀八股文。

  • 3 # 火焰永不熄

    八股文之錯,絕大多數不在八股文字身,而在當時人們只尊八股文。八股文唯為獨尊的文化霸主地位,弄得其它學問都是濫學、雜學。其它學問,例中國鬼谷、兵家等,西方哲學,科學等,必然攻擊八股文。

    其實,其他學問也只是把八股文從文化霸主地位拉下來,並不是滅了八股文。

    文化之爭,表面是某文化中觀念對錯之爭,實則是各文化的社會地位之爭。人們需要主流文化既救國家和民族危既,又能帶領人們繁榮富強。八股文恐再難負新時代主流文化之責任。故八股文的落後,是結構性落後,不是一觀一點的落後。

  • 4 # DV王

    好文章都要經過多修改潤色的,而考試即是在規定時間又是規定題目所以能寫出一篇四平八穩,循規導矩的文章已經難能可貴了,至於要出一篇傳世之作就別想了,縱觀中國數千年曆史能在規定時間規定題目寫出傳世名作的唯有一篇王勃《滕王閣序》

  • 5 # 兩肋飛刀

    八股文不是糟粕,但是在八股文的地位絕對化以後,它就變成了糟粕。

    儒家思想不是糟粕,但是在孔子被捧上神壇的年代,儒家信徒都變成了吃人的怪獸。

  • 6 # 行者

    2014年,一篇名為《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的八股文被杭州市納入了高中語文教材。這篇八股文是明朝名臣王鏊當初參加會試所作,歷來被譽為科舉名篇。

    (王鏊)

    關於八股文的難點等知識,已在我的動態裡介紹過。今天我就本篇八股文作為範例加以詳細講解,個人之見,若有不足,請斧正。

    王鏊參加會試時,考卷給出的題目是“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因此考生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回憶這句話出自何處,有何典故,這樣才能準確把握出題者的意圖。

    這句話出自四書五經中《論語》的《顏淵》篇,原文如下: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簡單闡述下意思:魯哀公問有若,遇到饑荒,國家用度不夠,怎麼辦?有若說,何不用“徹”法?(徹法是周代的一種賦稅制度,簡單說來就是農民耕作九份私田算自己的,另耕作一份公田的產出交給國家。)

    這時候魯哀公就納悶了,我十中取二,都嫌不夠用,你還想搞十中取一?你小子莫不是有病?有若說,百姓足夠了,國君怎麼會不夠?百姓都不夠,國君哪裡有?

    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出,當屆考官出題的目的,是想讓考生論述民富與君富(國富)的關係。當然,如果考生連四書五經都不夠熟悉,完全不知道出處,肯定會亂寫一通。

    進一步考證當時的時代背景,王鏊參加會試是1475年,時值土木堡之變後第26年,大明國力受損,傷亡軍人的撫卹等開支造成國庫進一步空虛。因此,執政者也在頭痛錢糧應該從何而來,故有此出題。

    王鏊的父親做過知縣,從小親自教導。因此王鏊不僅熟讀經書,格局也比普通考生要高。因此,他給此題定下的破題為“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

    以下開始精讀,原文用紅色字型標識:

    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破題)

    王鏊破題,並未選擇要誰富裕,而是認為要共同富裕,不過富裕應該自下而上。老百姓在下,只要他們富裕了,君主就自然會富裕。

    蓋君之富,藏於民者也;民既富矣,君豈有獨貧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告哀公。(承題)

    君主的富裕,是藏在民間,老百姓都富裕了,就不存在君主一個人窮的道理。有若就是這樣將君民一體的思想告訴魯哀公的。承題這一段兒是表明,我王鏊是熟讀經書,知曉出處的。嗯,略略提示一下考官。

    蓋謂:公之加賦,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誠能百畝而徹,恆存節用愛人之心;什一而徵,不為厲民自養之計,則民力所出,不困於徵求;民財所有,不盡於聚斂。(起講)

    國君要增加賦稅,目的是補充用度的不足。君主想用度充足,為何不先讓老百姓充足?如果能實行周代的徹法,一直有愛護百姓的心思,用取十抽一的徵稅辦法,不為了自己而加重百姓負擔,那麼百姓的產出就多了,也就不再困頓於國家用度不足的難題。老百姓持有的產出,就不會被賦稅吞噬。

    起講完畢,接下來,就是標準的八股模板:

    閭閻之內,乃積乃倉,而所謂仰事俯有者,無憂矣。(第一股)

    裡野之間,如茨如粱,而所謂養生送死者,無憾矣。(第二股)

    這起始二股,是講百姓的糧食足夠了,堆滿屋子、堆滿倉庫,上養父母、下養兒孫,就無憂無憾了。

    閭閻[lǘ yán]原指里巷內外的門,後泛指百姓居住的片區,可以理解為民間。于謙有詩云: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裡野,就是指里巷(居住區)和田野,結合下文,就是到處都滿倉。

    茨,就是茅草屋。如茨如梁,就是堆滿屋子,堆到房梁那麼高。

    仰事俯有,與下文的養生送死,意思相近,就是父母兒孫上下都兼顧了。

    百姓既足,君何為而獨貧乎?(出題)

    這是承上啟下的一句過渡。

    吾知——

    藏諸閭閻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歸之府庫,而後為吾財也。(第三股)

    蓄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積之倉廩,而後為吾有也。(第四股)

    因此我知道,百姓的所產,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田裡,君主能輕而易舉的擁有,不必非要全部收歸國庫,統統變成自己的。嗯,這是側面提醒君主,吃相不要太難看了,哈哈哈。

    取之無限,何憂乎有求而不得?(第五股)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無備?(第六股)

    簡單說來,這是告訴君主,等你有需求的時候,這不都是你的備用提款機?

    就義粢盛,足認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資朝聘之費。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給之也,其孰與不足乎?(第七股)

    饔飧牢醴,足以供賓客之需;車馬器械,足以備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應之也,又孰與不足乎?(第八股)

    這八股部分的最後一段,就是給君主描繪美好的願景未來,俗稱畫大餅。不管你想搞啥事兒,吃穿用度、打仗征伐,錢糧不足的時候找個由頭就向百姓徵收嘛。

    我呸,你這無恥的地主文人,話說得這麼露骨。

    就義粢盛,就義、粢盛是一個意思。先說粢盛,粢指穀物,粢盛就是放在祭器裡的穀物。而這裡的就義,不是英勇就義的意思,類似於犧牲。犧牲玉帛,犧牲最初就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等牲口。因此這四個字都是表達祭祀物品的意思。

    筐篚,注意看,是不同的兩個字,筐和篚(fěi)都是指竹籃子。

    饔飧(yōng sūn),這萬惡的生僻字,就是指早餐和晚餐,統指熟食。

    牢醴,祭祀的牲口和美酒。牢,不是現代指的監獄,還是指的祭祀用的牲口,譬如太牢指豬牛羊三牲全備,少牢只有豬和羊。

    籲!徹法之立,本以為民,而國用之足,乃由於此,何必加賦以求富哉!(收結)

    打句號挽圈圈,最後該打總結了。

    古代文人都喜歡作秀,這籲啊籲的,極具畫面感。

    雙手負後,45度仰面朝天“籲~~~”一聲長嘆,徹法的推行是為了給百姓減賦增富,而國家的富足,也來自於此,為什麼非要鼓搗增加賦稅呢?

    -----------------------------

    講解完畢,厚著臉皮小小點評一下。這篇文章之所謂被認為八股精品之一,在於時間有限、篇幅有限,還得在八股的束縛之下綁著腿跳舞,居然還跳得這麼優秀。

    邏輯暢通、娓娓道來,極具說服力。

    大家可以再認真讀一讀八股部分,兩兩對仗不說,還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明顯是兼顧了平仄,屬於高階文人的基本功。

    籲~~~宛若美人著輕紗,玲瓏有致,通透暢快,美矣。

  • 7 # 隱士夢言

    糟粕的不是八股文,而是利用八股文和科舉考試製度來徇私舞弊的明清官場。

    古文,文言文,能夠流傳下來的,讓我們今天依舊能夠看到的,絕大多數都是八股文,也就是古時候的議論文,包括學術論文,實事論文等,當然,其中包含的自然科學有限,但其中包含的社會科學,那是相當深刻的。

    我們今天的學習,也離不開論文,所學的知識,是用論文的形式來呈現的,自己學得怎麼樣,也需要自己寫論文來論證,做證明,所以,古文,實際就是古代知識的傳播載體。

    而今天,我們依舊學習古文,依舊學習古代的八股文,實際作用有很多,最淺顯的,是瞭解當時的歷史情況,歷史背景。其次,是論文寫作,論證的邏輯方式,是需要學習的,怎麼樣的論證寫作,才能讓自己的論文具有足夠的說服力。此外,對於古文中陳述的觀點道理,其實都是值得永久研究流傳的,有很多都是哲學觀點,都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 8 # 張先生有話好說

    自隋唐以來,科舉考試一直成為“選拔”人才的最重要的方式,雖然科舉考試用的方法是“八股文取士”。但“八股文”只是考卷,規定得非常嚴格且死板,實用性不大。它就像今天的高考試卷,過後就過去了,哪裡有多少傳世之作呢?只能是“應試之作”,“應時之作”“應景考卷”而已!

    “八股文”要求對偶句。但用對偶句寫成的詩文不能稱作“八股文”。司馬相如善寫“漢賦”。“賦”是一種特殊的問題,善於鋪排描寫,追求華麗辭藻……

    初唐四傑王勃的《滕王閣詩並序》,文章是以駢體文為主,兩句一組,形成對偶。唐詩中律詩的對偶稱作“對仗”。全用對仗的詩歌稱作“排律”。

    總之,司馬相如的“漢賦”,王勃的駢體文,唐詩中的“排律”,都是屬於作家的文學創作中的優秀作品。科舉考試中的“八股文”根本無法與他們相提並論。當然“八股文”考卷中相比之下,也有好一點的文章,就像今天的“優秀作文選”一樣,是為考生提供參考資料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年老薑是怎麼種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