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鵑鵑123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從特徵上講,有直接起興、興中含比兩種情況;從使用上講,有篇頭起興和興起興結兩種形式。 1.興中含比 興中含比,即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起興句中也兼含有"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在內。

    興中含比,多用在詩篇的開頭。用來起興的物象本來與主題沒有直接的關聯,只是起觸媒作用,也含有一定的渲染鋪墊之意。 但若與比一旦相結合,興中含比,那就和本題直接掛上鉤了。興中含比,要比單純地起興或單純地用比,則詩中意味倍增。

    興中含比,以興為主,比則從之。 興中含比,常見於表示情愛、親情、離別之類的詩作中,多從外界景觀物象中觸發聯想。從興中含比所取的興象型別來看,有以動植物作比興者,也有以非生物或自然現象作比興者。 從《詩經》以來的古代詩歌中,興中含比,取興象於植物的頗多。

    例如:杜甫的《新婚別》的開篇就是這樣的:"菟絲(一種蔓生的草本植物)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養路旁。"一開頭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起興,起興句中又隱含著"嫁女與征夫"的不可靠、不長久的比喻。

    這就是興中含比。 又如《詩經·周南·桃夭》雲:"桃之夭夭(鮮嫩貌),灼灼其華(花)。之子(猶言'這人兒')于歸(出嫁),其宜(使……和順)室家(家庭)!桃之夭夭,有賁(果實大而多貌)其實(果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茂盛貌)。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是一支慶賀新婚的歌,可能是新娘的女伴送她出門時唱的、歌詞的大意是:鮮嫩的桃樹呀,花兒開得火樣紅。這個姑娘過門去,定能使家庭紅火火!鮮嫩的桃樹呀,果實累累結滿枝。這個姑娘過門去,定能使家庭很幸福!鮮嫩的桃樹呀,葉子長得密稠稠。這個姑娘過門去,定能使家庭更興旺。

    歌詞三段開頭都以"桃之夭夭"起興,又從桃的花、果、葉層層著色渲染,興中兼含比喻,對新娘嫁過去表示了許多良好的祝願。這也是以植物起興兼作比。 樂府《古豔歌》:"煢煢(孤獨無依貌)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這首詩的前兩句即以動物起興,興中兼含比喻。寫棄婦被迫出走,猶如孤苦的白兔,往東去卻又往西顧,雖走而仍戀故人。

    後兩句是規勸故人應當念舊。 北朝《隴頭歌辭》: 其一為:"隴頭(隴山之巔)流水,流離(淋漓)山下。念哥一身,飄然曠野。" 其二為:"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關中),心肝斷絕。"這兩首詩歌,前兩句都以隴頭流水起興,兼及以流水的狀態和聲響作比,狀漂泊未歸和鄉愁悲悽之情態。


    此處雖作為觸景生情、情景交融解也未嘗不可,但畢竟是由此及彼產生的聯想的興筆,又由於興中兼比,便將前半與後半緊密聯絡起來而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了。 2.興起興結 詩詞中凡用"觸物以起情"、"感物而動"的興筆開篇或收束,謂之"興起興結"。

    它具有觸發聯想、渲染氣氛、調動情緒的功能 古代詩詞中,興起,用得較為普遍;興結,相對地說來用得較少;而興起興結,有時合用於一首詩中,則更為少見。 如杜甫的史詩《新婚別》中雲:"菟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結髮為妻子,席不暖君床。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交織著不如意),與君水相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活得“明白”的人,都有哪些“看透”人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