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都武侯區肖戰
-
2 # 保羅高球商
電車比智慧技術的話應該拿中中國產的蔚來極氪小鵬來對比,比亞迪都是中低端產品,比市值的話比亞迪十年後有機會超越。特斯拉就是手機裡的蘋果,想超越很難,但都有機會,希望中中國產品牌加油。
-
3 # LeoLin668
因為比亞迪是中國的,那就絕對超不過外國
無論蘋果手機還是特斯拉電動車,一年一款,簡單明瞭不復雜,就算價貴,照樣大賣,那是對自己的技術有過硬的心理。反觀大陸的產品,各種各樣的型號,看的眼花繚亂的,一時一個價,其實就是對自己的技術沒底,心理發虛,這就是差別呀,還需多努力呀!
-
4 # xujyojyo
目前看比亞迪,特斯拉和手機裡的蘋果,三星的關係比較相近,一個利潤最高,一個產量最高;一個零件全球採購,一個全部自己生產;一個車機自研,一個用安卓;蘋果採購三星零件,特斯拉也在考慮採購比亞迪電池;股票市值的大小也關係也一樣;這種關係應該會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
-
5 # 天和Auto
特斯拉的未來前景有諸多不確定因素,很難成為比亞迪的對手
新能源汽車領域有兩大巨頭,其一是比亞迪,其二是特斯拉。
提到特斯拉總會有各種美譽,比如“美國先進科技”,比如“簡約而不簡單”;然而特斯拉的自主研發的4680電池難產,試製的電池在批次生產時的廢品率過高,odel 3/Y依靠的是日本松下、中國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僅此一點就無法綜合技術討論產品力。電控晶片依靠的是德國英飛凌,車輛還有使用非車規級的低成本晶片。電機有自主研發的同步電機,可是Model 3/Y換裝了中中國產電動機並實現了功率和扭矩的提升。
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是三電,特斯拉的核心技術在哪裡?
其實特斯拉的賣點不是車輛本身的核心技術,而是其標榜的“FSD”,也就是所謂的“完全自動駕駛”;可是這套系統在其官網上明確說明了暫不具備完全自動駕駛能力,前後矛盾的定義足以說明問題,而且因該系統導致的交通事故並不少,以至於特斯拉在其本土市場被多家機構調查並指控。
不過最尷尬的不是這些問題,而是特斯拉汽車要取消其他感測器,最終只用攝像頭來打造自動駕駛系統。
眾所周知,僅依靠攝像頭在光線複雜的夜間很容易錯誤識別,所以才需要各種雷達;成本最低的是超聲波雷達,倒車雷達就是這種,其次要數千元成本的是毫米波雷達,最高的是鐳射束雷達。歐美生產的鐳射雷達最高是要五六萬美元一組,為32/64線標準,很顯然以Model 3/Y的價格定位是用不起的,這倆車的銷量支撐版本也就是二三十萬而已,整車還有高峰期的鐳射雷達貴;可是中中國產的96線鐳射雷達可以將成本控制在幾千元的標準線上,雖然還是比毫米波雷達貴但總能讓普通的中端和高階車用得上了。
華為有自主研發的鐳射雷達,而華為和比亞迪有著深度的戰略合作關係;華為的多合一高壓驅動系統有著比亞迪的影子,很多技術都不能排除共享或“貼標”的可能性。
比亞迪除了具備這些電子元器件的研發和生產能力以外,還具備車規級晶片的研發能力,市佔率是能看齊英飛凌的,這不是特斯拉能相提並論的技術儲備;其次比亞迪具備鎳鈷錳酸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的研發生產能力,供應給特斯拉的刀片電池就是磷酸鐵鋰電池;剩下的電動機當然也是自研自產,其量產電動機裡效率最高的超過97%,這也是標杆水平。
所以在技術的比拼上,特斯拉是個標標準準的美系新勢力品牌,它只能與小鵬、理想和蔚來放在同一陣營來比拼;但是Model 3/Y的定位只能看齊小鵬,定位是低於理想和蔚來的;結果是連品牌定位相比中中國產高階汽車品牌都要低一級,這種品牌很難走得長遠。
現在的特斯拉的主要賣點還是“洋氣”,說白了這種品牌面向的還是對“舶來”崇媚的使用者人群,其車輛的效能沒有任何優勢,內飾簡陋到放在主流車陣營裡都得墊底,外觀設計見仁見智,個人認為其上寬下窄的設計感醜陋無比。所以只能打個“洋大牌”的牌子,依託個別城市的地方保護政策集中輻射一個小圈子;可是“洋品牌”在中國文化復興的階段裡,面對新一代的年輕司機基本等於恥辱,這種品牌很難走得長遠。
加之特斯拉的星鏈勾搭著美國軍隊,一家車企搭上這條線是非常危險的選擇;同時其FSD又採用了全攝像頭架構,其車輛未來必然會有大量的“禁行區”,這些都在一步步的摧毀特斯拉,所以這是一個無法令人看好的新勢力品牌。
-
6 # 新能源推廣大使
單純生產純電動車不可能世界第一,主要是純電動車缺點太多,純電動車只適合短途,只適合少數人。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特別是比亞迪dmi和dmp才是適合絕大多數人的需要,由於油耗非常低,可擺脫對充電樁的依賴‼️,電價便宜,充電方便可充電開,如果電價貴,充電不方便,急用車,就加油開,都省錢,完全沒純電動車裡程嚴重打折,充電難慢,商業充電貴,不適合長途,高速行駛,不適合高冷季節地區,不適合偏遠地區的缺點。
-
7 # 破賊
市值:特斯拉遠超比亞迪。
品牌力:特斯拉遠超比亞迪。
盈利能力:特斯拉遠超比亞迪。
國家對企業的隱性助力:特斯拉在現階段受益遠超比亞迪,但總體上呈東昇西降的趨勢。
銷量:比亞迪遠超特斯拉。
價效比:比亞迪遠超特斯拉。
科技實力:比亞迪遠超特斯拉。
產品力:比亞迪與特斯拉互有優劣。
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實力:比亞迪遠超特斯拉。
未來前景:二十年內,特斯拉的方方面面都比不過比亞迪,比亞迪有能力收購特斯拉。
以上是現狀和結論,下面是分析。
特斯拉的兩大賣點,一是所謂的開放專利,二是所謂的自動駕駛。
所謂的開放專利這件事,不但讓特斯拉佔據了一個道德制高點,同時也讓人下意識地覺得特斯拉的科技實力很強。
可事實上,這純粹就是馬斯克厚顏無恥的吹噓和炒作。
一,專利本來就是公開的,誰家都一樣。
二,馬斯克拿出來沽名釣譽的專利,主要是外觀專利和電控專利,特斯拉這兩個方面的專利,壓根就沒有任何一家車企使用過,因為完全就沒有使用的價值,更不存在所謂的因為特斯拉開放了專利才有的中國新能源汽車一說。同時,值得一說的是,特斯拉基本上也就只有這兩個方面和自動駕駛方面的專利罷了。
三,馬斯克說的專利可以讓人免費使用,原話是“允許別的車企基於善意去免費使用。”,至於善不善意還不是他說了算?他那麼無私的話,起訴小鵬侵犯了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專利是怎麼回事?不是說特斯拉的專利技術可以讓人免費使用麼?最搞笑的是官司還打輸了。
四,比亞迪的專利數量遠超特斯拉,而且是差了兩個數量級。比亞迪的專利數是以萬為單位的,而特斯拉是以百為單位的。而且專利的質量比亞迪也同樣遠超特斯拉。
至於自動駕駛,實際上特斯拉也並不強,在所有做自動駕駛的公司裡面,它連前十都進不了,這可不是我瞎說的,德國的一家還算權威的機構做過測試,全球二十多家做自動駕駛的公司裡,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倒數前三。特斯拉強就強在不把使用者的生命安全當回事,將一個使用說明上只敢標註為輔助駕駛的東西在營銷時胡亂吹噓成為完全的自動駕駛,忽悠得一幫無腦的沙碧一邊跪舔,一邊拿自己和別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在公共場合秀智商。
在自動駕駛上,特斯拉不是選擇走純視覺方案麼?就這麼一個不把安全當回事,只為壓成本多賺錢的奇葩方案,居然還有很多人跪舔!真的是搞笑至極!我把話放在這裡,以後特斯拉的自動駕駛不改方案算我輸。別的不說,以後L3級以上的高階自動駕駛的安全標準,純視覺方案就壓根達標不了,特斯拉的純視覺自動駕駛方案,以後連上路都不會被允許。不信走著瞧。就當下,因為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方案,就已經讓它的車不能進入中國的各種敏感場所了。
下面是我個人對新能源汽車格局的預測。
一,兩年後,在中國市場,繼比亞迪之後,埃安和問界的銷量也會超過特斯拉。新能源汽車各品牌五年後國內的銷量格局會是:華為智選(多品牌共計)>比亞迪>埃安>零跑>哪吒>蔚來>小鵬>理想>極氪>深藍>特斯拉。對,我認為五年後特斯拉連中國市場的前十都進不了,而小米和百度也不一定能成,尤其是百度。
二,很多人說未來只有三到五家車企能活下來,但我認為現在前十的車企在未來五十年都還會存在,但是他們自己的車機系統和自動駕駛在二十年內都不會再存在。參考電腦和手機的情況,市場其實是可以容納很多個整機品牌的,但是像車機系統和自動駕駛這樣的產品,卻是會高度壟斷的。未來幾十年中中國產的車機系統和自動駕駛我認為只會剩下華為一家。
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絕對會比手機領域更加輝煌。手機領域的很多關鍵技術中國會被卡脖子,但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有著壓倒性的優勢,以後世界前十的車企,大機率會是美國一家(特斯拉),德國一家(大眾),印度也有可能會產生一家(塔塔),剩下的七強都是中國的,至於英法日韓的,則都會被擠岀前十。
很多人在看問題和做預測時都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國力對企業的影響。
現在歐洲和日本的很多品牌之所以還能吃香,很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得益於它們國家曾經的強大,但是歐洲和日本現在已經衰落得差不多了。
美國和南韓實際上是一個從屬關係的共同體,他們的很多品牌現在能大行其道,得益於他們這個共同體現在還很強大,但是他們如今也已經在衰落的道路上狂奔著了。
現在世界的格局是東昇西降,中國在快速崛起,歐美日韓在快速衰落,這對企業的影響會是非常巨大的。
蘋果和特斯拉必然會隨著美國的衰落而衰落,華為和比亞迪則必定會隨著中國的崛起而崛起。
寫於2022年10月22日。
-
8 # 農業思考者
比亞迪永遠不可能超越特屍拉。
比亞迪幾萬個專利數量,實在想不到怎麼才能降至和幾百個專利的特屍拉扳手腕,完全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
9 # yj寶貝回家
提問前是不是多瞭解再提問?你的問題是已經早就實現的東西,就像問你班學霸能否超越第二名一樣,反過來問就對了,我的答覆是:特斯拉沒有超越比亞迪的可能。
-
10 # 坦坦蕩蕩的小老頭
電動汽車越來越像電子產品,不要把過多精力放在改款換代,甚至換殼層面,要深耕使用者體驗才是王道!把有限的資金放到“刀刃”上,堅持效率優先!
回覆列表
特斯拉是全球車型 每款車都是全球發售,且產品線簡單不復雜,很有一種蘋果的感覺。
你再去看看比亞迪,混亂的產品線,且很多款車型還沒走出國門。
要正視差距,才能更好的激發中中國產品牌的發力。不要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