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I浮雲
-
2 # 閆秀明手機使用者
孩子的敏感期是存在的,而且還是階段性的,每個孩子表現的也不一樣,家長可以自己回想一下,看我說的都有沒有。
1、口和手的敏感期。當兒童出生時,他能夠使用的他唯一的器官是他的口,儘管他視覺的敏感期是在他剛一出生。但腦科學認為兒童的視覺並沒有達到完善,他看世界時是模糊的。而口不一樣,他剛出生時就能熟練地使用,口是他連線自己和這個世界的使用的最自然通道。當最初兒童僅僅是用口認識手,發展到後面兒童會用口認識周圍所有的一切,什麼東西都能放到嘴裡。並不是兒童不知飢餓,僅僅是因為兒童是用口來認識世界的,直到手被完全地喚醒,口的敏感期過去,手的敏感期到來,兒童無處不在地到處觸控,口的敏感期就這樣過去。
口腔敏感期是指兒童用口來認識這個物質世界,建構自己的大腦,和心理世界。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知道這些究竟給幼兒的是什麼樣的感覺和認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全世界的幼兒都是透過這個過程走向我們這個可觸控的世界,他們是用嘴來開啟這個世界的大門的,用嘴來和這個世界建立親密關係的。這樣的一個過程對幼兒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是生命的初始,沒有這個階段未來的成長就會有很多的缺憾,這個時間段要持續好幾個月。這幾個月物質世界的大門就這樣用嘴來打開了,為孩子伸開雙手迎接世界做了一個最早期的準備。手是身體功能最偉大的工具。事實上,如果一個人想要把他的想法表達出來的話,他就必須使用他的手,而且必須訓練他的手來準確表達他的所想。手的肌肉有記憶和認知的功能。
媽媽瞭解到這個過程後,倒吸了一口冷氣,在孩子成長的這兩年中,每一個動手的環節中,是不是都有一種想要制止他的衝動。但每一次,都抑制住了自己的衝動,給孩子一個使用手的空間,對於孩子來說,動手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2)空間敏感期。空間敏感期是所有敏感期中最有趣的一個敏感期,因為透過時間和空間,我們一下被界定為地球上的一個狀態,一個物質的形態。所有的孩子出生時從子宮摔落到一個大空間中,首先要知道的必須是時間和空間,他必須學會在空間中使用自己的身體,然後透過超越自己的身體,探索這個物質世界的空間,才能夠把自我跟現有的物質世界完好的結合在一起。
滿滿喜歡尋找下水井蓋上的洞洞,然後將小東西從洞眼兒塞進去;在牆上發現一個洞眼兒,也會往裡面塞東西。塞東西到一個洞洞裡成了他樂此不疲的工作。媽媽看他忙乎著,雖然不打斷他,卻滿是疑惑。我們知道兒童空間敏感期的發展從0歲開始一直持續到6歲,而最早的空間敏感期是這樣的:他首先會發現這一物體和那一物體是分離的,所以他喜歡把一些東西從高處撥拉到地上,然後尋找,再拿到高處,撥拉下來。這是兒童最早的對空間的感受,這個感受過去之後,兒童就會發現:一個空間裡邊的能抖出來,外邊的能塞進去。所以兒童見了洞洞就會把一個東西塞進去。這個活動在兒童一歲左右的時候非常頻繁。
緊接著兒童開始不斷壘高、推倒、壘高、推倒,這是最典型的感知空間發展的一種能力。是對空間感受的過程。這個感受是兒童智慧發展的關鍵所在。接著兒童會對一個狹小的空間非常感興趣,比如鑽到大衣櫃裡、桌子下面玩耍。之後兒童對爬到某個高處開始有興趣,我們常常看見小朋友反覆爬樓梯,實際上,這都是兒童在運用身體對空間把握的一個過程。比如說兒童為什麼不用腿走著下樓梯,會倒著下,原因是兒童對手的把握要超出腳,所以兒童必須在手上有把握以後,才有決心和有心理能力再使用他的腿,這樣結合起來,他才覺得能準確把這個樓梯的過程走下去,這就是身體對空間的探索。這時候的孩子對爬窗臺、爬桌子、爬樓梯、爬欄杆都會有巨大的興趣。
這個期間過去以後兒童的能力又得到了提升,開始喜歡從高處往下跳躍,這個過程除了兒童在感受空間的大小外,他還在用他的面板、他的肌肉、他身體所有的東西來感知這個空間有多大、多高、多遠。他們發現自己從這個高度往下跳的時候,心理已經能夠承受了,兒童就會跳下去。兒童透過經驗發現對這一空間高度得到把握,能夠再一次承受,就會探索更高的空間。所以空間的把握,完全取決於一個人在心靈上能夠承受多大的一個空間的狀態,這決定了兒童未來對這個世界的探索能力,為未來發展埋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空間的敏感期可能給家長造成的危機感比較大。很多媽媽害怕,不許孩子趴在桌子上,不許從窗臺上往下跳,不許孩子鑽到一個小地方……實際上很早的時候國際上就有一個實驗叫“視崖實驗”(點選可開啟此文),兒童在看到玻璃板下面有一個在視覺上表現出低窪的部分都不會爬過去,這證明兒童對環境的把握是有天然的自衛意識的。我們可以跟在孩子幾米以外保護他,而不要沒完沒了地嘮叨,不要設定那麼多的限制,不要在孩子剛有點不平衡的時候就把手支上去扶住。媽媽需要有承受危險的心理力量,不要把這種危險“說”給孩子,這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危機感,破壞兒童自己保護自己的能力,也同時也喪失了探索世界的機會。
所以我們要告訴家長的還是那一句話:給孩子愛和自由。所有的孩子在這個年齡段都會有這樣的需求,空間敏感期對空間的探索是兒童一個自我創造的過程、一個突破極限的過程。
(3)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時間:出生到3歲。
秩序敏感期表現:一個剛剛滿月的孩子,家人把他抱到樓下,孩子就哭了,過了一會兒,把他抱到原來的房間,孩子就不哭了。這表明,孩子對環境、對他原來生活的房間的秩序有了感覺。
一般這些不是原則性的事情就依著孩子,比如下樓時她就讓你從這邊下,你從別的地方下了,她還要你上來從下,好在只是偶爾這樣,我一般都依著她,不知這樣會不會太寵孩子?也不知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
這實際上預示著孩子秩序敏感期的到來...
秩序敏感期作用:給孩子一種有秩序的生活,能穩定孩子的情緒,並且建立良好的生活規律。
四、自我意識敏感期。如孫老師所說,兒童自我意識一旦覺醒,開始喜歡說“不”!是用抗拒和拒絕別人的方式有意識的練習使用自己的意志;喜歡說“我的”,是分清楚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建立自我的概念。我們常常說這個人是獨一無二的,這個所謂的獨一無二,就是他的‘自我’。所以自我的形成往往是從一歲開始的,自我最早期形成的時候,兒童所表現的最強烈的形式就是,我跟你是不一樣的,幼兒用打來表示他的不同意、不喜歡的態度。這裡打的含義是排除,但這個時期很快過去,接踵而來的是說“不”,不斷的說不,不要,打死你。在這樣的重複中,兒童感受著“我”與他人分離的快樂。
在孩子的世界裡,有些語言和行為和我們成人的理解大相徑庭。在這裡,兒童用“打”這個詞表示“他不照我說的做”。兒童2歲時自我開始甦醒,“打”是兒童的心理語言,兒童用打表示“不願意!”“走開!”
隨著這個階段的過去之後,兒童的變化就產生在兒童對私有財產開始有了感覺了。就是這是我的,這是我的不是你的,比如說有一次有一個小朋友在學校前邊走路,突然放了一個屁,老師說放了一個屁,他很嚴肅很驕傲的說,這是我的,不是你的,老師鄭重其事的跟他說,是你的,他才滿意的往前走。實際上這個時候,兒童對自己的私有財產很重視,我們現在常常看到很多孩子,不讓你動我的被子,不讓你動我的包,所以兒童走到哪裡會把這個包背到那裡,在家裡也是這樣,這是我的,你不可以動,有時候吃東西的時候,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兒童看到盤子裡他喜歡的東西,就會說,這是我的,你不要動。
當孩子在重複的說“我的”的時候,他開始把別人的和我的分離開,兒童開始成為自己,慢慢的,直到四歲多快五歲的時候,兒童會清楚的知道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我的權利在哪裡,你的權利在哪裡,我的責任在哪裡,你的責任在哪裡,我和你之間的界限在哪裡,都會非常的清晰。這個過程就是透過自我發展的敏感期來建構起來的。可是很多家長難以理解兒童的這一時期的很多行為,認為孩子開始打人,有侵犯性行為,認為孩子開始自私,不然為什麼對自己東西這樣固執的佔有呢?
自我形成的敏感期是最容易引起家長誤解的,家長一般把孩子最早形成自我時期的推打,打死你,常常認為是兒童有侵犯性行為,第二,兒童最早對自己私有財產的維護,父母也把它認為是自私的。
我們首先對自私的概念很不清晰,自私指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損害的別人,並不是指我們放棄自己的利益。比如說我們很多孩子的食物家裡來一個要朋友就把這個食物分享給別人,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的話,我們就說孩子自私,我們演化一下是不是這樣,假如你買一輛車,你有一個很好的東西,你必須借給我,你不借給我,你就是自私。一旦自我的界限建立好的時候,兒童就自然的會走出這個成長的經歷,不會停留在這個過程中,所以這個過程是比較難以渡過的原因是因為家長把兒童成長的需求,同自私混為一談了,兒童對事物佔有的敏感期過去以後,就自然的會發展到跟別人分享的這樣一個敏感期,非常樂意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如果兒童正常發展,他會在7歲後走出自我中心的疆域,達到和諧和順從的人生狀態。
所以我們要給家長的提議就是,孩子的東西屬於孩子,由於孩子自己支配,比如家裡來了一個小朋友,那是你的客人,如果你想為那個小朋友提供食物或者玩的東西,你應該自己為他提供,如果你想讓他拿你孩子使用過的東西的話,你要經過你孩子的容許才能做,這樣的過程才能幫助你的孩子建立自我的這樣一個概念。從表面上來說,似乎兒童在把自我跟他人在劃分一個界限和一個區域,但實際上他包含著一個巨大的秘密,我們不能成為複製品。我們的高貴不因為金錢和地位,而因為我們跟別人是不一樣的。這個不一樣,體現在了我們的創造力,體現在我們的自我價值,這才是我們每個人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價值所在。
(5)審美敏感期。審美:要求食物和用具必須完整。這個最容易被誤解為蠻不講理。例如:媽媽給孩子買了一個大蛋糕之類的東西,媽媽說,你吃不完這麼多,媽媽吃一半你吃一半,於是掰下一半;孩子立即大哭大鬧,非得要整個的不可。這個場景太常見了,以前我都認為,這樣的孩子太自私太蠻橫了,必須得管教。如今才知道,這是審美敏感期到來了。同樣的情況,媽媽在完整的蛋糕上面咬一口是可以的,掰開不可以,因為破壞了完整性。由這個可以看出,孩子的審美意識完美意識很強,每個孩子天生都是藝術家。
孩子到了3歲後,開始對自我和環境有審美要求。尤其是女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段會對自己的衣著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些孩子甚至更早就在這方面有了敏感性。對此,女孩的父母們常常抱怨說:“我們家的小姑娘才2歲多啊,那天可冷呢,可她說什麼都要穿裙子。”“我家丫頭穿著我的高跟鞋滿屋子走,說什麼也不聽。”“我家那個更過分,揹著我拿我的口紅當眼影,塗得整個像個花旦。”
正如父母所描述的一樣,處在審美敏感期的女孩子,會突然對美產生很多的想法,比如有的女孩子喜歡有“寶石”(亮片)的衣服、有的喜歡穿裙子、有的喜歡扎漂亮的辮子……
所以,如果父母發現你的小公主有追求美麗的傾向,那我們就要恭喜您了,因為您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已經到來了!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從審美敏感期開始,女孩子的一生都會一直處在一種對美麗的探索之中。所以,在這個探索的初期,如果父母經常粗暴地干涉、阻止、限制,孩子的審美髮展就會停滯,並遭到破壞;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審美觀形成進行正確的指導、引導、鼓勵,孩子就極有可能成長為一位審美能力極高的美麗女孩。愛美是女孩子的天性,但爸爸的嚴厲體罰、媽媽的思想教育,卻無一不讓孩子的頭腦中產生了這樣一種錯誤的觀念:穿裙子的小姑娘將來必然會變成壞女人。父母可能是當時太著急了、也可能是太急躁了,但他們所提出的理由卻根本經不起推敲。誰說愛打扮就一定要變壞?誰說愛美就不能成才?父母們也許不會想到,這一次錯誤的審美教育,很可能就此阻斷了孩子成為時裝設計師、模特兒、美容專家或者演員的可能。
因此,當你的小公主也表現出強烈的愛美傾向時,父母必須以客觀的態度,細心觀察孩子的內在需求和個別特質。只有父母更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用愛來包容孩子,才能讓孩子成長為一個人格健全、樂觀快樂、積極向上的Sunny女孩。我閨女現在就是這個時期,臭美的要命!不過我都尊重她的選擇!
-
3 # 愛笑的小妞艾米
0歲~2歲半
視覺 剛生下來,對明暗相間的地方感興趣
口用口感覺認識事物,不斷練習使用牙齒、舌頭
聽覺喜歡處在有聲音的環境中
手喜歡抓東西,用手探索環境、認知世界
空間 喜歡探索空間:爬、抓、移動物體、旋轉、扔東西
細小事物
秩序
模仿
自我意識表現為咬人、打人、說不等
玩水、玩沙
審美
口腔敏感期
最初兒童是用口認識手,發展到後面兒童會用口認識周圍所有的一切,什麼東西都能放到嘴裡。兒童是用口來認識世界的,直到手被完全地喚醒,口的敏感期過去,手的敏感期到來,兒童無處不在地到處觸控,口的敏感期就這樣過去。
口腔敏感期是指兒童用口來認識這個物質世界,建構自己的大腦,和心理世界。
全世界的 幼兒都是透過這個過程走向我們這個可觸控的世界,他們是用嘴來開啟這個世界的大門的, 用嘴來和這個世界建立親密關係的。這樣的一個過程對幼兒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是生命的 初始,沒有這個階段未來的成長就會有很多的缺憾。
用手敏感期
一把抓
兩指抓
三指抓
在真正使用手時,幾乎是看見圓的就擰,方的就按,見線就拽,家裡的東西都成為他探索的物件。用手的同時還在建立空間的概念。
八、九個月大的幼兒非常喜歡抓捏軟的物體,手的活動不只是簡單的動作,而是有著智力的目標。成人常常因為不懂而剝奪了孩子用手的自由,也剝奪了孩子認識世界的機會。
爬行敏感期
在月齡7、8、9個月
現在有的孩子由於大人抱的過多,或者在冬天的時候衣服穿的太多,而阻礙了孩子的爬行。
走的敏感期
大概是7個月開始出現
開始拒絕坐,不斷要拉著媽媽的雙手跳,一段時間後開始走。什麼都要自己來,不管上、下樓梯,不管需要多長時間,哪裡不平哪裡有水偏要往哪裡走。
不讓他走會不安,把他放到地上就很開心地要走。
當有了行走的能力後,他卻開始又要媽媽抱了。
上下坡是走的敏感期的典型表現。當學會上下坡,就真正學會走路了。
空間的敏感期
拋灑、搬運、壘高
兒童透過拋灑、移動物體探索空間,感知他和物品、空間之間的關係。把裡面的東西取出來,把外面的東西塞進去,是幼兒認知空間的最初過程。
攀爬樓梯
一般是1歲左右,如果大人阻礙,可能會到2到3歲出現
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開始在樓梯上爬上爬下,先用手判斷上下樓梯之間的空間距離,然後試著用腳來判斷。
成人因為覺得危險,或覺得不衛生,常常會阻止,所以有的孩子會滯後。
秩序敏感期
睡覺的位置
家裡物品擺放的位置
這個時期程式和秩序給兒童以安全感。如果被打亂,會給兒童嗲來混亂和不適。
對這個時期的兒童來說,世界是以不變的程式和秩序而存在的,成為幼兒最初的內在邏輯。後來會開始改變,不變的邏輯核心被抽象出來,在此基礎上,事物的形式可以變化。
完美敏感期
吃餅乾要完整的
電梯一定要自己按,否則要“重來”
廁所要乾淨的等等
這個時期大人非常容易心煩。如果理解了孩子細膩、追求完美的心,把孩子的要求當做關乎成長、品質形成的一次機會,儘可能用心去體察孩子的每一次不滿,用適當的方式幫助孩子。
細小事物的敏感期
這個時期內,幼兒手裡總是緊緊攥著一些小東西(餅乾屑、紙屑等)。這個可能給孩子一種擁有和不讓這個東西轉移的感覺。
喜歡扣小的洞眼。
語言敏感期
喜歡問為什麼,喜歡學舌,喜歡重複說“髒話”
在日常語言建設的敏感期,兒童模仿口語、練習口語、感覺語言的音韻,不斷重複使用語言。成人要說文明的、規範的、準確的、富有美感的口語。
與其說兒童是對醜的語言敏感,不如說成人自己對兒童的這類語言敏感。
實際上,是兒童對效果強的語言敏感。很多罵人的語言被兒童使用,是因為成人反應強烈。如果大人沒有反應,兒童就不敢興趣了。
2歲~4歲
執拗 秩序敏感期後,兒童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成人打破了這一秩序,兒童就會哭鬧,不安,焦慮
色彩
詛咒
追求完美
剪、貼、塗
藏、佔有慾
邏輯思維
觸控肌膚敏感期
兒童是透過面板來獲得愛的。人在童年透過父母的撫觸獲得身體的智慧,也獲得愛的感受,要儘可能觸控0到3歲的孩子的肌膚,裸體擁抱孩子,親吻孩子
當幼兒欠缺撫摸時,在愛和自由的狀態中,他因為放鬆而將欠缺了的需求從潛意識上升到意識狀態,恢復機制自動開啟,以彌補成長中的缺陷。
繪畫敏感期
2歲開始畫線狀團
3歲開始有用筆意識,畫的形狀是不規則的梨形、圓形。會不斷要求大人畫,觀察一段時間後又開始自己畫
-
4 # 欣寶貝兒智慧屋
究竟什麼是敏感期?敏感期從何而來? 1從研究鵝寶寶的依戀行為中產生的關鍵期要說清敏感期的概念,讓我們從源頭――關鍵期這一概念講起。最初關鍵期概念是在動物行為學研究領域提出的,20世紀50年代歐洲生態學家羅倫斯發現,從保溫箱裡孵出來的鵝會對第一眼看到的移動物體產生依戀,這些鵝寶寶因為從蛋殼裡出來後看到了羅倫斯,而不是鵝媽媽,它們就會跟隨羅倫斯。羅倫斯說,孵出來的13?16個小時是這些鵝寶寶形成這種依戀的關鍵期(critical period)。 這裡關鍵期的意思是,在動物發展過程的某個時間段,對於某一種能力,它們首先已經在生理上具備條件,同時此時對來自環境的刺激也最敏感,如果得到了這種刺激,就會產生正常的發育,而如果錯過了就很難彌補,這段時期就是關鍵期。 人類的發育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關鍵期。比如,人類的胚胎在母體內遵循著一定的時間表發育,如果在一定的時間內沒有發育,就會受到不可逆的影響。比如上世紀50~60年代,德國的一些孕婦吃過一種止孕吐的藥,後來發現吃了這種藥的媽媽生下來的寶寶四肢發育不健全,同時還有一些其他的出生缺陷。這就是因為藥物的作用,讓胚胎在發育的關鍵期受到影響,錯過了就無法彌補了。 儘管如此,在長期的研究中,發展心理學領域認為用關鍵期來解釋兒童的發展有很大的侷限性。因為關鍵期說的是“要麼發展”或者“要麼不發展,無法彌補”,這不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 2為大家科學解讀敏感期所以,發展心理學提出一個更為靈活的概念――“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敏感期的定義是,在這一段時期內,某些方面能夠以最優發展的方式發生,而且這個時候環境對個體這一方面發展的影響最有效,如果錯過了這個階段,可能發展不能達到最佳,或者環境對個體的影響不能達到最有效效果。 這便是在發展心理學中的“敏感期”,必須承認,當孩子處於某一方面的敏感期時,如果外界給孩子提供了合適的發展環境和刺激,確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正是家長們擔心錯過了孩子發展敏感期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我們要科學解讀敏感期的概念,第一,敏感期不像關鍵期這麼極端,雖然錯過了可能不能達到最佳,但並不意味著“要麼發展,要麼無法彌補”。 其次,在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敏感期的“視窗”遠比我們想象的大,不是大家理解的“只有幾個月或一年的時間”,孩子的發展沒有那麼容易就錯過了,更不是稍縱即逝。 我們以寶寶學說話為例。研究表明,母語的習得是有敏感期,要想學會語言,孩子必須生活在一定的語言環境裡,因為他們在人生最早的幾年對語言的輸入很敏感。但這並不表明錯過了人生的頭三年,孩子就永遠無法學會說話。即使孩子在嬰兒時被剝奪了語言環境,到6~7歲時才生活在豐富的語言環境中,孩子依然能夠學會語言。只是7歲之後,不能習得語言的機率才會逐漸增加。從這一點就能看出,母語習得的敏感期非常長。 試想,一個生活在正常環境裡的寶寶,只要獲得足夠的語言刺激,錯過語言敏感期的可能性是相當微小的。只有像狼孩那樣,完全與人類社會隔絕才有可能無法彌補。 這和前面講到的藥物作用一樣,是非常極端的情況。 第三,發展心理學中的敏感期,也不是像字面理解的那樣,“寶寶喜歡什麼,就是對什麼敏感,就是xx敏感期”。孩子的成長,每個階段都有其特有的規律和特點,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並不是每一階段都可以籠統稱為“xx敏感期”。 自從敏感期這個概念開始流行,很多人泛化、誇大了這個概念,又自創了很多相關概念,比如,婚姻敏感期、寫字敏感期、畫畫敏感期,甚至吃飯敏感期都有。總之,敏感期是個筐,什麼問題都在往裡面裝。 “舊聞插播” 2013 年,某地一
幼兒
園為孩子們舉行集體婚禮,質疑聲不斷,園長在接受採訪時說,5 ?6 歲的孩子進入了婚姻敏感期。那麼真的有婚姻敏感期嗎? 在理解了發展心理學中敏感期的概念後,希望爸爸媽媽可以自己去判斷所謂的敏感期是不是說得通。如果按照敏感期的定義,孩子在婚姻敏感期內將獲得對婚姻的最佳理解,而此時外界對他們輸入婚姻的概念能起到最佳發展作用,過了這段時間,他們將不能獲得對婚姻的最佳理解。 這說得通嗎?戀愛婚姻發展觀怎麼可能只在5 ?6 歲的時候發展,而過了這個階段就不能很好理解婚戀了呢? 給親愛的你減壓: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當我們理解了敏感期的本來含義,瞭解了兒童發展的“時間視窗是很寬”之後,你就不用過於焦慮了,總是生怕錯過某某敏感期,自己讓孩子無法得到最好的發展。 而且和你想的正好相反,神經科學和早期剝奪的研究倒是證實幼兒的發展極具可塑性。一旦提供條件,幼兒的補償性發展會很快,當然年齡越小,恢復越快。另外要注意,早期的刺激必須恰當合適,過多、過少或者不平衡的刺激反而會阻礙兒童的發展。 問答時間 Q我的孩子在某個階段對一件事特別感興趣,這是不是進入發展的某某敏感期了? A有些媽媽說,我確實在某個期間,觀察到孩子對某些事物感興趣,這是不是進入敏感期呢?應不應該加以引導呢? 父母能夠觀察到孩子在某一時期的興趣並加以引導,這是一件好事,不過寶寶是不是進入了某個敏感期,我們就要仔細分析了。 首先,兒童的發展在每個階段都有一定的規律和特點,為人父母自當瞭解和尊重這些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但是,無需套用敏感期去解釋這些表現,因為孩子的發展特點可能會透過不同的行為表現出來。如果只關心表現出來的行為,並冠以“xx敏感期”,可能會讓我們忽視背後的發展規律,同時也讓我們焦慮。我們用手的精細動作的發展為例來解釋。 孩子的精細動作發展有一定的時間表: 4?5個月,孩子能夠抓握物體,把這個物體在兩個手中倒來倒去來研究。他們依靠手指的觸覺來學習物體的特性。 6?12個月,嬰兒的手指動作更加靈活,在第一年結束之前,孩子能夠用拇指和食指拿起一個物體。 16個月,可以拿住蠟筆亂塗。 2歲左右,可以畫橫線和豎線。 這是大致的發展時間表,大部分嬰幼兒都是這麼發展的,這就是共性。可是孩子的發展既有共同性,也有個體差異性。在發展過程中,每個孩子的興趣卻不一樣。有的孩子3~4歲的時候對畫畫開始感興趣,喜歡塗鴉;有些孩子對畫畫不感興趣,不過他們喜歡玩汽車,搭積木。 所以當媽媽觀察到孩子在某段時間對畫畫感興趣,不是孩子進入畫畫敏感期,而是這些孩子在精細動作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個人興趣。 而那些在3?4歲對畫畫不感興趣的孩子是不是沒有或錯過了畫畫敏感期了呢?當然不是,因為根本沒有畫畫敏感期,也沒有證據說3?4歲是學畫畫的最佳時期,一旦錯過就永遠不能發展。相反,有很多畫家都是很晚才開始學繪畫。 對畫畫不感興趣的孩子,他們的精細動作也一樣發展,他們也許喜歡的是玩汽車、搭積木,這同樣是基於精細動作的發展基礎上,來運用和鍛鍊手的能力。所以說,他們的發展規律是有共性的,但是個人興趣卻是千差萬別。父母要做的是鼓勵孩子的興趣,而不是對某些所謂的敏感期焦慮,越焦慮越強迫孩子去做,反而讓孩子產生反感。 給親愛的你減壓: 人類的發展沒有那麼脆弱,以至於錯過幾個月或者一年的訓練就會難以彌補,影響終身。事實上,人類的學習能力非常強,而且學習視窗的關閉也不像很多父母想象的那樣,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刷地關閉了。所以說,只要孩子生活在正常的環境裡面,就不存在被剝奪的危險。 父母能夠觀察孩子的興趣並提供條件,順著他們的興趣使他們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得到最好的發展,這是我們所鼓勵的。不過,父母不必對一些不存在的敏感期感到焦慮。因為我們的焦慮會影響孩子,給他們造成莫名的壓力,這恰恰會影響他們的最佳發展。 專家簡介: 陳忻,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心理學博士,世界兒童發展研究協會和國際嬰兒研究協會成員。專業主攻嬰幼兒心理的發展,尤其是嬰幼兒社會性和社會認知的發展。著有教子書 《高效能父母的21 個教子習慣》(全新修訂版)。 -
5 # 小獸Time
我覺得敏感期這個東西還真的是特別有道理的,從一開始的口欲期開始,基本上都能說中。
蒙臺梭利指出助長幼兒發展的主要動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個“人”或其他有知覺的生物個體,在生命的發展過程中,會對外在環境的某些刺激,產生特別敏銳的感受力,以致影響其心智的運作或生理的反應,而出現特殊的好惡或感受,這種力量的強弱,我們稱之為 “敏感力”。
當敏感力產生時,孩子的內心會有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驅使孩子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內在需求或敏感力減弱,這股動力才會消失。蒙臺梭利稱這段時期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則稱為學習的關鍵期或教育的關鍵期。我覺得敏感期這個東西還真的是特別有道理的,從一開始的口欲期開始,基本上都能說中。
蒙臺梭利指出助長幼兒發展的主要動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個“人”或其他有知覺的生物個體,在生命的發展過程中,會對外在環境的某些刺激,產生特別敏銳的感受力,以致影響其心智的運作或生理的反應,而出現特殊的好惡或感受,這種力量的強弱,我們稱之為 “敏感力”。
當敏感力產生時,孩子的內心會有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驅使孩子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內在需求或敏感力減弱,這股動力才會消失。蒙臺梭利稱這段時期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則稱為學習的關鍵期或教育的關鍵期。
我們家娃現在就在愛和自由的蒙氏園上學,是孫瑞雪老師旗下的教育機構。
非常推薦大家去看看孫老師出的一些書,真的是寫得挺好的!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本書收錄了200多個孩子(0-10歲)敏感期的真實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長或老師記錄,孫瑞雪點評。中外教育史上,這是第一次大規模地、全面深入地提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鑰匙,引領讀者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解兒童內心的秘密。
-
6 # 麥格船長
每個孩子在不同階段會表現出類似的敏感,有人把它們總結為敏感期,但是每個孩子個體發展不一樣,所以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拿兩歲孩子的認知水平來舉個例子
空間:認識上下、左右、前後、裡外、高低、遠近、快慢、來去
顏色:赤,橙,黃,綠,青,藍,紫,咖啡,灰色,橘黃,白,粉紅
形體: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梯形,環形,菱形,橢圓形
積木能想象並說搭的是什麼(不再盲目搭建)
時間: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
捏像皮泥的時候可以告訴大人捏的是什麼,而不是無意識在捏了
能解和扣各種紐扣,並能剝熟雞蛋,也能剝小的砂糖橘
能帶大人認路
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吃飯,穿衣,穿鞋,掃地,打掃衛生等
喜歡看大人作畫剪紙,能自己剪小房子,三角形
喜歡數東西,喜歡背數字
回覆列表
敏感期的源頭——關鍵期
要說清敏感期的概念,讓我們從源頭——關鍵期(critical period)這一概念講起。
最初關鍵期概念是在動物行為學研究領域提出的。20世紀50年代歐洲生態學家羅倫斯和同事發現,一些鳥類的寶寶或者鵝寶寶在出生的時候會跟隨母親,確保它們能得到照顧和保護,增加自己的存活率。這種行為叫imprinting(印刻)。從實驗室保溫箱裡孵出來的鵝寶寶沒有看到媽媽,它們第一眼看到的移動物體是羅倫斯,於是就把羅倫斯當成媽媽,到處跟隨羅倫斯。
Lorenz 與鵝寶寶
羅倫斯說,孵出來的13~16個小時是這些鵝寶寶形成這種依戀的關鍵期。
這裡關鍵期的意思是,在動物發展過程的某個時間段,對於某一種能力,它們首先已經在生理上具備條件,同時此時對來自環境的刺激也最敏感,如果得到了這種刺激,就會產生正常的發育,而如果錯過了就很難彌補,這段時期就是關鍵期。
人類的發育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關鍵期。比如,人類的胚胎在母體內遵循著一定的時間表發育,如果在一定的時間內沒有發育,就會受到不可逆的影響。
比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的一些孕婦吃過一種止孕吐的藥,後來發現吃了這種藥的媽媽生下來的寶寶四肢發育不健全,同時還有一些其他的出生缺陷。這就是因為藥物的作用,讓胚胎在發育的關鍵期受到影響,錯過了就無法彌補了。
儘管如此,在長期的研究中,發展心理學領域認為用關鍵期來解釋兒童的發展有很大的侷限性。
因為關鍵期說的是「要麼發展」或者「要麼不發展,無法彌補」,這不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
發展心理學中的「敏感期」
發展心理學提出一個更為靈活的概念——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
敏感期的定義是,在這一段時期內,某些方面能夠以最優發展的方式發生,而且這個時候環境對個體這一方面發展的影響最有效,如果錯過了這個階段,可能發展不能達到最佳,或者環境對個體的影響不能達到最有效效果。
這便是在發展心理學中的敏感期,必須承認,當孩子處於某一方面的敏感期時,如果外界給孩子提供了合適的發展環境和刺激,確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正是家長們擔心錯過了孩子發展敏感期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我們要科學解讀敏感期的概念。
第一,敏感期不像關鍵期這麼極端,雖然錯過了可能不能達到最佳,但並不意味著「要麼發展,要麼無法彌補」。
第二,在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敏感期的「視窗」遠比我們想象的大,不是大家理解的「只有幾個月或一年的時間」,孩子的發展沒有那麼容易就錯過了,更不是稍縱即逝。
我們以寶寶學說話為例。
研究表明,母語的習得是有敏感期。要想學會語言,孩子必須生活在一定的語言環境裡,因為他們在人生最早的幾年對語言的輸入很敏感。但這並不表明錯過了人生的頭三年,孩子就永遠無法學會說話。
即使孩子在嬰兒時被剝奪了語言環境,到六七歲時才生活在豐富的語言環境中,孩子依然能夠學會語言。只是7歲之後,不能習得語言的機率才會逐漸增加。從這一點就能看出,母語習得的敏感期非常長。
試想,一個生活在正常環境裡的寶寶,只要獲得足夠的語言刺激,錯過語言敏感期的可能性是相當微小的。只有像狼孩那樣,完全與人類社會隔絕才會有可能無法彌補。這和上面講到的藥物作用一樣,是非常極端的情況。
第三,發展心理學中的敏感期,並不是像字面理解的那樣,「寶寶喜歡什麼,就是對什麼敏感,就是xx敏感期」。孩子的成長,每個階段都有其特有的規律和特點,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並不是每一階段都可以籠統稱為「xx 敏感期」。
孩子的學習視窗
關於孩子學習視窗究竟有多寬,看看下面這張圖,你可能會有更好的認識
學習窗——神經連線的重要階段
摘自:In the Beginning:the Brain Early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by Michael Hagel
大腦不同區域的髓鞘化速度不一樣,所以學習窗是指特定型別的學習最佳的發展時間。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學習窗從來不會完全關閉,或者在早期會丟失任何認知能力。成人可以參與任何型別的學習。
敏感期不是筐,不能什麼都往裡裝
愛畫畫≠進入畫畫敏感期
有媽媽問,我家寶寶現在3歲2個月了,她真的對畫畫特別感興趣,沒事就拿筆到處塗塗畫畫,這應該就是到了畫畫敏感期吧?我是不是該有意識地引導呢?
父母能夠觀察到孩子在某一時期的興趣並加以引導,這是一件好事,不過寶寶是不是進入了某個敏感期,我們就要仔細分析了。
首先,兒童的發展在每個階段都有一定的規律和特點,為人父母,瞭解和尊重這些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但是,無需套用敏感期去解釋這些表現,因為孩子的發展特點可能會透過不同的行為表現出來。
如果只關心表現出來的行為,並冠以「xx敏感期」,可能會讓我們忽視背後的發展規律,同時也讓我們焦慮。我們用手的精細動作的發展為例來解釋。
孩子的精細動作發展有一定的時間表:
4~5 個月,孩子能夠抓握物體,把這個物體在兩個手中倒來倒去來研究。他們依靠手指的觸覺來學習物體的特性。
6~12 月,嬰兒的手指動作更加靈活,在第一年結束之前,孩子能夠用拇指和食指拿起一個物體。
1~2歲,可以用三個大積木搭一個「高塔」;可以拿住蠟筆亂塗;畫油彩畫的時候用整個手臂的移動,會互換兩個手。
2 歲左右,可以畫橫線和豎線。
2~3歲,會穿起來4個大珠子;握蠟筆的時候用拇指和其他手指(不是食指);畫油畫的時候會有一些手腕的動作,會滾動,擠壓,拉扯以及捶打橡皮泥;會轉動門把手。
3~4歲,可以用9個小積木搭「高塔」;可以畫圈和十字架;玩橡皮泥會搓一條蛇,一個球,做個餅乾等;會用剪刀剪紙。
4~5歲,按要求畫很粗糙的形狀;用積木擺放橫的或者豎的結構;會自己穿脫衣服;會模仿寫一些字母;會用剪刀沿著線剪。
5~6歲,會寫字母表,會寫一些數字,會使用一些工具,用繩子穿住細小的珠子,會使用3個手指的握筆姿勢;開始會畫一些不同的物品。
這是大致的發展時間表,大部分嬰幼兒都是這麼發展的,這就是共性。
(以上時間表參考了Infants and Children, by Laura Berk以及babycenter.com。詳細的兒童發展表請參看這些資源。)
不過,孩子的發展既有共同性,也有個體差異性。在發展過程中,每個孩子的興趣卻不一樣。有的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對畫畫開始感興趣,喜歡塗鴉;有些孩子對畫畫不感興趣,不過他們喜歡玩汽車,搭積木等等。
所以如果媽媽觀察到孩子在某段時間對畫畫感興趣,這並不意味著孩子進入了畫畫敏感期,而是這些孩子在精細動作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個人興趣。
而那些在 3~4 歲對畫畫不感興趣的孩子,是不是就錯過畫畫敏感期了呢?當然不是,因為根本沒有畫畫敏感期,也沒有證據說3~4歲是學畫畫的最佳時期,一旦錯過就永遠不能發展。相反,有很多畫家都是很晚才開始學繪畫。
對畫畫不感興趣的孩子,他們的精細動作也一樣發展,他們也許透過其他方式和其他興趣,比如喜歡玩汽車,搭積木,玩橡皮泥,做手工,這同樣是基於精細動作的發展基礎上,來運用和鍛鍊手的能力。
所以說,他們的發展規律是有共性的,但是個人興趣卻是千差萬別。父母要做的是鼓勵孩子的興趣,而不是對某些所謂的敏感期的焦慮,越焦慮越強迫孩子去做,反而讓孩子產生反感。
打破敏感期的枷鎖
人類的發展沒有那麼脆弱,以至於錯過幾個月或者一年的訓練就會難以彌補,影響終身。事實上,人類的學習能力非常強,而且學習視窗的關閉也不像很多父母想象的那樣,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刷地關閉了。
所以說,只要孩子生活在正常的環境裡面,就不存在學習能力被剝奪的危險。
父母能夠觀察孩子的興趣並提供條件,順著他們的興趣使他們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得到最好的發展,我們可以:
打破敏感期的枷鎖,既不被敏感期束縛,消極等待孩子發展;也不被敏感期追趕,逼迫孩子學這學那。
無論何時,都記住,給予孩子適當的刺激和幫助。多給孩子關愛和擁抱,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有順其自然的多樣化體驗,而不是把孩子的發展割裂成一個一個小的「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