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吖梨淡淡

    聲音

    劉國芳

    有一天,我來到一條河邊。這兒是荒郊野外,一條河便讓人覺得很空曠。河邊沒人,不管是河的上游、下游,還是河對岸,都沒有人。但是,我忽然聽到聲音了。不是一個人的聲音,是很多人的聲音,一片嘈雜。但我聽不清他們說什麼,也看不到說話的人。旋即,聲音沒有了,一切歸於沉寂,好像剛才的聲音不是真實的,而是一種幻覺。

    是個好天,已經落了好多天的雨了,但現在,太陽出來了。太陽在河裡是懸不住的,低一下頭,太陽就落在了水裡了。太陽落在水裡,便碎了,碎成滿河的粼粼波光。不過,把頭抬起來,太陽還在天上。有霧靄騰騰昇起,它們隨著流水緩緩而去。去遠了,一條河便虛無縹緲起來。

    忽然又有聲音了,從那虛無縹緲的地方傳來。我側耳傾聽,終於聽清了一句:“香竺真可憐呀,老公被官府捉了,一家人上有老,下有小,負擔全落在她身上了。”

    接下來,又聽不清了。

    我想看清說話的人,往那虛無縹緲的地方望去。但我看不到,我沒有看見說話的人。

    忽然聲音又傳了過來:“誰叫他亂砍,這山上的樹都被他砍光了。”

    “又不是他一個人砍,怎麼就捉他一個人?”

    “他倒黴,你沒聽說,人一倒黴,喝水也塞牙。”

    聲音又斷了。

    這回,我聽清了,是兩個女人的聲音。我的眼睛又四處張望,想看清這兩個說話的女人, 但我還是沒看到。現在,聲音又沒有了,說話的人也看不見,於是,我又覺得剛才的聲音是一種幻覺。或許,那不是幻覺,那聲音是真實的,但卻不是現代人的聲音。是時光隧道使他們的聲音重現。剛才我不是聽到他們說官府麼,現在的人,哪有說官府的?兩個說話的人,也許是幾十年前的人,或者幾百年前的人,甚至幾千年前的人。她們說過話後,聲音儲藏在天空裡。有一天,周圍的環境和那天完全相同,於是,她們的聲音又被重現了出來。也有可能,說話的人離這兒很遠,是時空錯位把她們的聲音傳了過來。兩個說話的人,離這兒有幾十裡,幾百裡,甚至幾千裡。但再遠,時空一錯位,她們和我便會近在咫尺。在空曠的河邊,到處虛無縹緲。我覺得,這兩種可能都會發生。但隨即,我否定了這些想法。因為,我忽然發現,我身邊很多樹都被砍了。我雖然在河邊,但這河傍山,我看見山上砍了很多樹,到處是樹樁。這麼說,剛才的聲音不是幾十年前幾百年前幾千年前的人說的話,也不是幾十裡幾百裡幾千裡外的人說的話。說話的人就在不遠,她們也像我一樣看見樹被砍光了,才說著那些話。

    我覺得,我應該看得見兩個說話的人。

    我繼續找著。

    我仍沒找到,但是,那聲音又縹縹緲緲傳了過來:“你聽說了麼,小溪發生了泥石流,半個村子被淹沒了。”

    “怎麼會出現泥石流呢?”

    聲音很小,我又聽不到了。

    我真的想看到這兩個說話的人,我相信她們在不遠的地方。也許在上游,也許在下游,也許在對岸。她們離我不遠,不然,我聽不到她們的聲音。

    我認真找著。

    很快有結果了,我看見對岸站著兩個人。河很寬,我看不清兩個人的面目。

    在看到她們的時候,我又聽到她們的聲音了:“泥石流肯定跟亂砍濫伐有關。”

    “……再不能亂砍樹木了……”

    聲音又斷了。

    我看著對岸兩個人,希望再次聽到她們的聲音。但是,她們沒有再說話,一直沒說話。但,她們也沒走,她們就那樣一直站在河邊。

    她們站在那兒做什麼呢?是不是她們要過河,在等渡船?

    說到渡船,渡船就來了。

    船上一個老漢,他把船撐近了,然後問說:“要過渡嗎?”

    我點點頭,跳上了渡船。

    我要去對岸看那兩個人。

    到了對岸,我看清了,那站著的不是人,而是兩棵枯樹。也不對,不是兩棵枯樹,是兩棵被砍斷的樹,枝枝椏椏都砍了,只留下兩截髮黑的樹樁。

    難道,是它們在說話,我聽到的,是它們的聲音?

    7.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我”的心理,這些描寫既真實地表現了“我”對聲音來源的追索,又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亦真亦幻,構思巧妙。
    B.小說中間,“我”因發現身邊有很多樹被砍而否定了兩個女人來自古代的想法,這打破了小說開頭營造的神秘色彩,使其更具科學性和現實意義。
    C.“怎麼會出現泥石流呢?”這句話表現了說話者內心對災難緣由的困惑和對亂砍濫伐行為的反思,並且與下文的情節彼此呼應。
    D.小說運用了象徵的表現手法,如貫穿全文的那條河既是故事的場景,又象徵時光之河、歷史之河,這使小說意蘊豐富,耐人尋味。
    8.這篇小說以“聲音”為中心謀篇佈局,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
    9.小說中,“我”對聲音的來源進行了不斷追索。聲音的來源可能有哪些?請結合作品主旨,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
    7.B
    8.作品圍繞“聲音”,以模糊斷續的聲音的出現和“我”對聲音來源的思索與尋找為主體構築情節,使情節集中緊湊。透過具體的“聲音”——人物之間的對話,表現人們對環境破壞行為的關注和反思,使主旨的呈現更加新穎巧妙。透過追索聲音的來源,寫出了破壞環境的行為持續時間之久、涉及範圍之廣,突出了呼籲人們重視環保、積極參與環保的主旨。透過寫“聲音”來源不明,暗示有種種不同的人在關注環保,突出了環保問題的嚴重性,從而拓寬了小說的主題,使主題更加深刻。以“聲音”為中心謀篇佈局,讓讀者的心始終被聲音來源牽動,跟隨“我”去追索,使故事更有懸念(或“更具神秘感”),更能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9.被砍掉的樹木發出的聲音:小說多次提到砍伐樹木,寫到了河邊山上的樹樁與河對岸的兩棵被砍斷的樹,因此聲音可能是它們發出的。被人類破壞的大自然發出的聲音:人類的亂砍濫伐破壞了自然生態,導致了泥石流的發生,因此聲音可能是大自然對人類行為發出的警告。承受自然被破壞惡果的人發出的聲音:亂砍濫伐導致泥石流發生,半個村子被淹沒,人們被災害驚醒,因此發出“再不能亂砍樹木了”的聲音。有環保意識的覺醒者發出的聲音:古代官府懲治亂砍樹木者,人們在泥石流災難面前終於意識到“再不能亂砍樹木了”,因此聲音可能是環保意識覺醒的人發出的警示與勸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半生緣》中的曼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