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彆著急生氣
-
2 # 使用者6339682825935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中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其中最出名的名篇有《蘇武列傳》,《霍光列傳》。
-
3 # 使用者8776969687755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中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它的名句有:
1、以管窺天,以蠡測海。----《漢書·東方朔傳》。釋:管:竹筒,竹管。窺:看。蠡(lí離):瓢。這兩句大意是:拿竹管子來窺看天,拿瓢來測量海,都是很蠢笨的。此二句形象地比喻視野狹窄、以偏概全的思維方法,並已概括成“管窺蠡測”的成語,用以形容見識狹窄、短淺。
2、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 --《漢書·韋賢傳》。釋:遺:留給。籝(yíng營):筐籠一類盛物的竹器。經:經書,指儒家經典。這兩句大意是:留給兒子滿滿一筐黃金,不如教他熟讀一種經書。
3、知其一未睹其二,見其外不識其內。---《漢書·揚雄傳》。釋:這兩句大意是:你瞭解其一,未見其二;只見到事物的外表,不瞭解事物的本質。告訴我們,客觀事物是複雜的,要想正確地認識它們,必須進行全面瞭解,深入分析,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見其外不見其內。
4、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漢書·食貨志》。釋:積貯(zhu助):指積蓄儲存糧食。大命:命脈,命根子。大意是:積蓄儲備,是國家存亡的命根子,如果糧食儲備很多而且財物有剩雜,還有什麼事做不成呢?這是賈誼向文帝上疏中的一段話。
5、論大功者不錄小過,舉大善者不疵細瑕。 ---《漢書·陳湯傳》。釋:疵(Cì刺):指責,挑剔。瑕(xiá俠):玉上的小毛病,比喻人的小過失。大意是:評定人的大功勞,就不必記他的小過錯;推舉高才能的人,就不必挑剔他的小毛病。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6、將不知兵,以其主予敵也;君不擇將,以其國予敵也。---《漢書·晁錯傳》。釋:主:君主。大意是:將領不會指揮自己計程車兵,就是把他的君主送給敵人;國君不認真選擇稱職的將領,就是把他的國家送給敵人。這是晁錯上書文帝時引用古《兵法》中的話,闡述了君主、將領、士兵三者之間的關係及其職責。
7、福善之門莫美於和睦,患咎之首莫大於內離。---《漢書·東平思王劉宇傳》。釋:患咎(jiù救):災禍兇險。大意是:福分和親善的來路沒有比和睦更好,最大的災禍和兇險沒有比內部分離更甚。
8、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幹。---《漢書·枝乘傳》。釋:溜(1iù六):小水流。單極之綆(gěng耿):單股的細繩。斷幹:勒斷樹幹。大意是:泰山上的小水流可以穿石,單股的細繩可以勒斷樹木。俗語說:水滴石穿。
9、兵以計為本,故多算勝少算。 ---《漢書·趙充國傳》。釋:兵:軍事。計:計謀。算:謀劃。大意是:軍事行動以計謀為根本,因而謀劃全面的將戰勝謀劃片面的,謀劃多的將戰勝謀劃少的。
10、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漢書·司馬遷傳》。釋 :其:他,指司馬遷。直:直書其事。核:翔實準確。虛美:即溢美,過分誇獎,指美化統治者。隱惡:指隱瞞統治者的惡行。大意是:他的文章能忠實地直書史實,他所記述的歷史事件翔實準確,他不虛構統治者的善事,也不隱瞞統治者的惡行。這幾句是高度評價司馬遷和《史記》尊重並忠實於歷史的。
11、與人鬥,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勝也。----《漢書·婁敬傳》。釋:亢(gǎng):咽喉。拊(fú):拍,按。意思是與人爭鬥,不用力扼住他的咽喉,按住他的後背,就不能獲得徹底的勝利。說明要善於抓關鍵抓要害。
12、直言之路開,則四方眾賢不遠千里。---《漢書·谷永傳》。釋:讓人坦率地提意見的風氣形成了,則四方的許多賢者就會不遠千里而來。
13、欲人勿闡,莫若勿言;欲人勿知,墓若勿為。---《漢書·枚乘傳》。釋:莫若:不如。大意是:想要叫人不聽見,不如干脆不說;想要叫人不知道,不如干脆不作。正如俗話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14、福生有基,禍生有胎。---《漢書·枚乘傳》。釋:基、胎:均指事物的根本。大意是:幸福與災禍的發生都根本原因的。
15、禍固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釋:固:本來。發:發生。忽:不注意。大意是:災禍本來就大多藏匿在隱蔽和細微的地方,而往往在人們的忽視中產生。
16、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無形。---《漢書·伍被傳》引古語。釋:聰者:聽力好,此指聰慧的人。明者:視力好,此指明智的人。大意是:聽力好的人,在聲音未發出之前就預感先覺;視力好的人,在事物未出現之前就預見先知。聰慧明智、思慮通達的人,故能洞察事物的未來,於無聲處聽有聲,於無形處見有形,有先見之明。
17、太剛則折,太柔則廢。 ---《漢書·雋不疑傳》。釋:折(shé蛇):折斷。廢:無用。大意是:過於剛硬就會折斷,過於柔弱就沒有用處。
18、賞罰信明,施與有節,記人之功,忽於小過。 ---《漢書·王嘉傳》。釋:信:信用。節:節度。大意是:獎懲應該明確而有信用,說一不二,同時還應有節制,不濫施與。對人的功勞不能忘掉,對人的小過失則應寬容。這雖是丞相王嘉稱許漢文帝的話,但它言茼意賅地點出刑賞時應持的態度,很值得執法擊者借鑑。
19、貪賈三之,廉賈五之。---《漢書·貨殖傳》。釋:貪賈(gu股):貪心的商人。廉賈:廉正不貪的商人。大意是:貪心的商人牟取暴利,反得利少,只能十得其三;廉正的商人薄利多銷,反而得利多,可以十得其五。
20、治天下者當用天下之心為心。---《漢書·鮑宣傳》。釋:心:思想,願望,情感。大意是:治理天下的人應當把天下人的願望作為自己的願望。此句可用來說明要時時想著人民,為人民著想。
回覆列表
《蘇武傳》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創作的史傳文。這篇文章按蘇武一生經歷的主要關節,大致可以劃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開頭兩小節,寫蘇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第二部分共十一小節,寫蘇武在匈奴遇到意外情況而被扣留及後被放回的經過。第三部分為最後四小節,寫蘇武返漢以後受尊寵的情形。
文章語言千錘百煉,儉省精淨,將史家筆法與文學語言較好地結合起來,刻畫人物入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