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02518070605

    1、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

    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2、李贄於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11月23日)農曆十月廿六日出生於福建泉州府南門外。其祖先是元朝以後遷來福建。李贄幼年喪母,隨父讀書,學業進步迅速。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學傳統觀念束縛,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理念。

    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

    3、王畿 (1498—1583),中國明代思想家。字汝中,號龍溪,學者稱龍溪先生。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師事王守仁。為王門七派中“浙中派”創始人。

    弱冠舉於鄉,跌宕自喜。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試禮部不第,聞王守仁回紹興稽山書院講學,返鄉受業。

    五年,會試中式,未參加廷試,回鄉與錢德洪共同協助守仁指導後學,當時有“教授師”之稱,為守仁最賞識弟子之一。七年,赴京殿試,途中聞守仁卒,奔廣信料理喪事,並服心喪三年。

    4、錢德洪(1496年—1574年),名寬,字洪甫,因避先世諱,以字行。號緒山。嘗讀《易》於靈緒山中,人稱緒山先生。明朝中後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進士。浙江餘姚(現由寧波市代管)人。王陽明的學生,是王陽明之後儒家心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於同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王龍溪齊名。

    5、黃宗羲(1610.9.24-1695.8.12),,學者稱“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之一黃尊素長子。

    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他說“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從而限制君權,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其後反專制鬥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2 # 使用者1051277186863

    (一)李贄:明朝中後期獨具個性的思想家;


    (二)黃宗羲:為中國近代反專制主義的思想家們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 顧炎武:社會生產關係變化的具體反映具有啟蒙精神腳塌實地的學風對晚清學者影響很大;


    (四) 王夫之:王夫之的哲學思辨代表著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頂峰;


    (五) 唐甄:論“凡為帝王者皆賊也” ;


    (六)王守仁: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和軍事家;


    (七)陸王心學: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在中國、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八)張居正: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內閣首輔,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

  • 3 # 隨風

    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王守仁(號陽明)。他勇於質疑長期統治中國的官方哲學:“程朱學派”,並經過主動求索,敢於創立了全新的“陽明學派”(世稱“姚江學派”),成為心學集大成者。從而聞名海內外。


    王陽明畫像


    下面就來說說王守仁打破傳統觀念,開創新學派的故事。

    一.出生不凡,年少立大志

    王守仁天生就有特殊的氣質,其母親懷孕14個月後才分娩了他。但他到5歲仍不會說話,卻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路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

    王守仁的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將他的原名“雲”改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他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曾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因父親喜愛紹興的山水,他們舉家離開餘姚,移居紹興。這讓幼年的王守仁,既有著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擁有了一個非常優越的學習環境。可到他13歲,母親鄭氏不幸去世,幼年的王守仁因失去母愛,遭受了很大地打擊。

    王守仁從12歲起正式就讀書塾,他志存高遠,心思與普通少年不一樣。當書塾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


    王守仁像


    當時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皇帝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這給幼小的王守仁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後來,王守仁隨父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他縱觀塞外混亂的狀況,心中暗暗立下了要經略四方的志向。

    二.勇於質疑傳統思想,在實踐中尋求新思想

    成年後的王守仁在一名師處聽說“格物致知”之學,開始遍讀朱熹的著作,並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

    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他花了七天七夜的時間,來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卻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了。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地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參加浙江鄉試,與胡世寧、孫燧同榜中舉,其後,學業大有長進。但他越來越喜歡談論軍事,並且很會射箭。然而,22歲至25歲王守仁卻兩次參考科舉落第。王守仁的狀元父親開導他說,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 4 # 使用者7878138041236

    明末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他們在明末清初社會激烈變革之際,提出了許多人本主義論點,比如反對滿洲殖民統治及君主專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實踐、輕理論的實用主義。他們的思想,在後來君主集權嚴重的清朝並沒有多少發展,但對於中國傳統哲學具有重要意義。

    人物

    明末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中國17世紀後半期社會進步思潮的代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老養蟋蟀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