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聞道大咲
-
2 # 堂吉訶德和他的驢
屈原首先是政治家,其次才是文學家。政治失意後,才不期而成了文學之大名。
屈原有自己明確的政見:美政與法治、勵戰與力耕、聯齊抗秦、統一南方。
1、屈原有著清晰的政治角色意識。在《離騷》中,屈原對自己的出身之高貴很自豪“帝高陽之苗裔兮”,除此外還重視內外修養,“又重之以修能”。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展抱負,為大楚的復興而努力。因此,屈原積極參與了楚國懷襄時期政治活動。還主持了變法。把美政與法治相結合,對內舉賢任能,不論出身門第,唯才是舉。主張法治代替人治,司馬遷史記中記載,“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農業上強調力耕,這和商鞅和韓非的耕戰思想很類似,跟儒家的重視農本也相通,相容之勢。對外主張聯合齊國抗秦,也就是勵戰,戰國時代,加強國防,積極備軍備戰。這在《國殤》中有體現,認為為國捐軀可配與鬼神同享祭祀。
2、外交伐謀上。屈原主張聯合齊國抗秦。秦國經過幾代國君的圖強後,具有了一統天下的野心。並且要包宇六合的意圖十分明顯。6國中,韓、魏、燕國沒啥抵抗力,國力較強的有趙、齊,大楚作為千乘之國,尚有與秦一戰之力。但楚國此時國力已非楚莊王時期強盛,抗秦捉襟見肘。屈原力主聯合齊國,達成抗秦聯盟,這樣強強聯合,勝秦的機率大大提升。屈原併為此三次出使齊國。但齊楚聯盟最終被張儀用離間計破壞。
3、屈原有政績好吧。雖然他草擬的一些法令沒有傳下來,但提倡法制,舉賢任能,變法革新方面值得一提。他的變法綜合了儒家、法家等之長,雖然遭到誹謗下野,沒有成功。但方法真的很實用,秦國就是如此,看看《商君書》與《韓非子》就會發現,相通處較多,如果能夠堅定執行,必然楚國會復興。屈原沒進入朝廷在地方時,懷王也考察過他的政績,認為和反映的一致,才調他進京的。
屈原的文名,遮蔽了他的政治方面的思想。說屈原沒什麼政見,愛牢騷,這是典型的誤解。
屈原畫像
形勢圖
影視劇屈原
-
3 # 月貴香雜談
屈原愛發牢騷愛提問不假,但是沒有什麼政見和政績這點就不敢苟同。他的政見和政績都是淹沒在了別人的光環之下不太出名,同時也因為歷史上的記載很少,所以有的人也不把他作為政治家看待。
戰國時代群雄逐鹿戰國時代,是一個群雄逐鹿混戰的時代。相繼稱霸有秦、齊、楚、燕、趙、魏、韓等七國。他們互不相讓,誰也不服誰導致了當時的中華大地連年混戰不斷,民不聊生。這其中以秦、齊、楚三家的勢力為最大。
戰國群雄逐鹿
屈原屈原出生在楚國,七國混戰的時候,他正當青春年華,很有才華,深得楚國國君欣賞,官拜楚懷王的左徒官。左徒官是專門為屈原設立的,由此可見楚懷王對屈原的重視。
屈原有一顆愛國的心,看到百姓深受戰爭災難的侵害,感到十分痛心。因此立志報國為民,他勸諫楚懷王多用賢能之人,愛護百姓,所以得到了楚懷王的絕對信任。
屈原
戰國時代誰最強戰國時代,雖然是七國稱雄,但是實力和勢力最強大的其實是秦國,其它幾個國家的實力都不足以抗衡秦國,其他六國只有聯合起來,共同抗擊秦國才會有出路。
有才能的人都能夠清楚地認識到這點,於是戰國時期的著名縱橫家蘇秦就擔起了串聯六國聯合的任務,他不停地在六國之間遊說建立聯盟,最後終於不負眾望完成了這個艱鉅的任務。六國聯盟成立了。
秦國
屈原對六國聯盟的貢獻蘇秦在楚國做客的時候,他聯合六國共同抗秦的思想,得到了屈原的大力支援和幫助。屈原不單是勸說楚國加入了聯盟,還與蘇秦一起積極奔走在其他國家間,為六國聯盟成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能是蘇秦的名氣比屈原大,蘇秦的光環比屈原的耀眼,所以“合縱連橫”的所有功勞都記在了蘇秦的名下,反倒是為此出了不少力的屈原變得了默默無聞。
蘇秦
屈原的政績另外屈原最大的政績就是在他的任期內,推行了變法改革,制訂並出臺了各種法令,不斷與楚國的舊貴族和一切頑固勢力進行鬥爭。使民心所向,增強了楚國的凝聚力,最終讓楚國邁入了強國之列。
在戰國初期,是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正是由於楚國的富強這種局面才逐漸被打破。後世的人都知道,楚國是除了秦國之外最強盛的國家,殊不知這些都是屈原一手締造的。所以光憑這點屈原被稱為政治家其實一點都不過分。
合縱連橫
屈原的政見有正義感的屈原是愛發牢騷和愛提問,這是天性使然改變不的,也許楚懷王重用他,看重的也正是他的這個特點。
政見就不用說了,以屈原這種三觀正確、品行高尚的人,他的政見肯定也是利國利民的,否則楚國也不可能在他的帶領下變得強大。
政治家
結語綜上所述,屈原的政績也許在歷史上有記載的並不很多,但是也並不能因此證明屈原就沒有任何的政績,其實只是我們後世之人沒有看到而已。
但是楚國的強大卻是真實存在過的。而且在屈原死後楚國也逐漸沒落了,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屈原能讓一個國家變得強大,如果這都不能稱為政治家的話,那就真的不知道還有誰能夠稱為政治家了。
-
4 # 楚塞江郎
題主說這話,要是真讓屈原聽到了,肯定會請你到汨羅江去小酌幾杯的哈!
在歷史上,屈子的定位,首先是政治家和改革家,而其文學方面的成就,主要是在其政治抱負遭到嚴重打擊後,在痛苦、失意的精神狀態下,不得不把自己的部分精力轉移到文化及文學方面,以排遣自己有志難伸鬱郁失落的傷感情懷時才取得的副產品!也就是說,他在文化和文學界的建樹,是在其政治抱負未能真正實現的落寞狀態下,捎帶手兒而成就了中國文學界的第一位巨匠!
但是,作為楚國的王裔貴族,他最重要的成就,是首先體現在政治方面的!綜合而言,屈子的政治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其政治生涯的高峰階段,他和春申君黃歇緊密合作,成為當時楚王國的擎天雙柱。內政方面,整頓吏治,打擊豪強,扶困濟弱,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全力振興楚國經濟;重視人口發展,改革兵源制度,穩定後勤保障,強化軍事訓練,積極擴軍備戰,不斷加強軍備建設。
二、在他和黃歇的主持下,與蘇秦聯手達成了六國合縱,形成了強大的山東六國軍事同盟,使強秦十五年不敢東出函谷關,有效狙擊了大秦帝國東滅六國而一統天下的步伐,甚至差點兒就使贏政的統一夢徹底破滅了!事實上為六國王朝續命多年!
三、多次親自出使齊國,終於達成齊、楚兩大強國聯盟抗秦,有效地延長楚王朝的滅國時間,為楚國的苟延殘喘爭得了寶貴時間!
四、改革了楚國的人才選拔制度,為平民晉身社會高層拓寬了一些門路兒和新通道。
五、在楚國全面推行變法。在其政治巔峰時期,不僅大膽地為被楚國貴族伏擊射殺的楚前令尹吳起平反,高度肯定吳起變法的偉大成就及其重要意義,而且身體力行,參考吳起的規制,在楚國全面發起變法運動,為岌岌可危的楚王朝增添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但不可避免的是,同吳起一樣,屈原的變法同樣觸及到了大部分楚國貴族的利益,因此迅速招來了楚國絕大部分貴族的瘋狂反撲、對抗和打擊、壓制,所以他的變法也很快就以失敗而告終!伴隨著變法失敗而沒落的,還有他的政治前途。
實際上,屈原政治上的失敗,也正是由其變法失敗而直接造成的!他後半生的痛苦、失落和遺憾,也正是緣於他對變法失敗的痛惜、不甘和無可奈何!包括他最終赴江而死,都與這些思想因素有直接關係!投江之前,恐怕他最後一刻念念難忘的,仍然最可能是:如果當年我變法成功,經過改革而實現國富民強、軍力強大的話,大楚王朝何至於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啊!
回覆列表
司馬遷《屈原賈生列傳》:“(屈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識,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一個內政、外交均有一套的楚國貴族,能做到這樣被國君信任,放眼天下,能有幾人?
屈原向來是以直言敢諫聞名於世的,其追隨者,如宋玉等,史家雖也對他們的文學才能給予了高度評價,但也遺憾地說他們“終莫敢直諫”,這算不算政治家的基本屬性?
那麼他都諫了些什麼呢?
第一,屈原堅決主張連橫,聯合中原逐侯,組成聯軍,共同對付強大的秦國。他還親自出訪齊國等地,落實連橫的具體協議。以當時的形勢看,這是六國的最後的出路了,在秦國勢力、實力都遠遠強於其它諸侯國的情況下,有這種見識,算政治家吧?
第二,楚國被張儀所騙,失去大片土地,好不容易賺來張儀,按屈原的意思,那就是殺掉他,以絕後患!這種決斷,算政治家吧?
第三,秦國再次哄著懷王,要他去秦國。屈原堅決反對,他看到了秦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一面,認定懷王此去,大大不妙。結局是懷王滯留秦國不得返回,最終死在那裡。能認清對手的本質,這也算政治家的本色吧?
所以,屈原還是稱得上政治家的!司馬遷不無遺憾地記錄這些史實,固然是把屈原的高潔的一面放在首位,但忠君,在當時的社會現實下,不正是愛國的表現嗎?因此,我認為屈原是一個愛國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