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均是天涯淪落人
-
2 # 匯侃
那要看什麼樣的人,一般的老百姓,地域流動性肯定是低,可以說比當今低多了,聽老人們說,解放前,我們當地很多人,為了謀生,到景德鎮學徒打工,過年回家,要準備好三,四雙草鞋,步行三天三夜。今天乘車只需一個多小時。兩三百里路,步行的艱難可想而知,古人的地域流動性很低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那時候,出遠門主要靠水上,交通工具主要靠小船。但也有特例,但地理學家徐霞客,醫學家李時珍,詩仙李白……他們廣遊名山大川,流動性就非同一般了,但和今天的流動性也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
3 # 葉飄刀
這個確實如此
在古代人口的流動性其實是很低的,甚至官方對於人口流動進行了一些限制,造成這種情況是多方面因素構成的。
農耕社會,將人束縛在土地之上
中國古代是典型的農耕社會,農耕的根本在於土地,這就使得大部分的居民都被束縛在了土地之上,使得人口的流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這一點與遊牧社會有本質的不同。在封建農耕社會之中,大多數人的生計直接來自於土地,這也就決定了他們離不開土地。
抑商使得流動性降低
我們都知道,商業發達的根本就在於流動,商業也就是一個互通有無的過程。商人肯定是需要行走天下,低買高賣的。但在中國古代,大多數朝代都是抑商的,士農工商商人的地位最低,這樣的結果就是限制了商業的發展,當然帶來的另一個副作用也就限制了人口的地域流動。
人口流動被朝廷所顧忌
在古代流民被認為是不安定的因素,大規模的流民常常是動亂的先兆。所以朝廷一般會以各種手段限制人口的流動,比較著名的就是路引制度,普通人沒有路引要想離開所在的地方等同於犯罪,這就大大限制了人口的流動。
地方官府不願意人口流出
在古代丁口數量是衡量一個地方實力的重要因素,哪怕到了現在,說起城市來,人口數量也是比較的一個重要標準。
而且古代的很多稅收徭役是直接與丁口掛鉤的,屬於人頭稅,地方上人口的多少,就直接影響到地方官府稅收的多少。而地方人口的增加對於地方官來說,這是明顯的政績。所以地方的官員是不願意自己地方的人口向外流出的。甚至有時候朝廷的人口遷徙政策都會受到地方的抵制。所以很多時候朝廷為了增加一些邊疆人口的數量,才會採取流放這樣的制度,因為強制移民很多時候是很困難的阻力很大。
回覆列表
你說的流動性不低是由於皇帝下令遷徙人口造成的,這樣的情況並不能夠說明人口流動性很高,如果這樣也算流動性很高的話,那現在的情況叫什麼呢?在古代沒有統治者的根基是糧食,只有在糧食供給充足的時候,百姓才能夠進行安穩的生活,而耕種土地是需要勞動力的,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朝廷對於戶籍的管控是極其嚴格的,這不以個人的意志力為轉移,除了在饑荒之年,百姓為了生存而無奈選擇逃離之外,基本上不會發生這種事情,因為勞動力的外逃,所帶來的便是土地的荒蕪,朝廷的財政收入也會因此而受到波動,朝廷的財政不穩在面對緊急事物的時候便會捉襟見肘,你以為王朝的衰敗真的是因為皇帝不作為嗎?事實上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因為百姓逃離田地,據山為悼,最終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導致王朝力不從心只能選擇崩塌,不然你以為古代為什麼要嚴格管控戶籍,出了事能夠進行精準的定位抓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