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日清涼小李

     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讀李鎮西《愛心與教育》一書有感

    面前是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並不厚的書,我卻讀了幾個晚上。掩卷沉思,內心湧起的感受是“震撼”,而非“感動”可以代替。不是手捧清茶坐在Sunny下,信手翻閱;不是輕呷愛爾蘭咖啡,舌尖咀嚼的字句。沉重的思緒,在靜靜的身體裡流淌:從血液裡迸發出來的文字,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著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我看到的是,每一頁都寫著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李鎮西的文字,沒有玄虛,沒有弄巧,沒有高調,沒有痕跡……我也不是第一次讀他的書了。樸素中隱著美妙,流暢中帶著惆悵,峻急中透著憂思,舒展中充滿智慧。我覺得,因為有了兩個多月的帶班體驗,我讀到的不再是死寂的文字,而是與李鎮西,深深的共鳴。

    因為書中珠璣是幾十年在實踐枝頭綻放的花,在教育生活中結出的碩大的果,所以我未必有資格說些什麼。但在愛心漸漸成為教育者的稀缺元素的今日,擁有在教育實踐中沉澱下來的愛,並且有著極高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自覺自省的意識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為人師,為班主任,真正做到書裡寫的實非容易。

    帶著自己的心去走近李鎮西。書中,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寧瑋帶給人的感慨或者是伍建的那份愛傳遞來的感動,什麼是書中最感動我的?應該還是萬同的那些事。作為一個教師,刻意製造“感人”的場面,並不難,煽情高手的教育者,可以用自己的話讓學生感動得熱淚盈眶,但是如李鎮西一樣幾十年如對待萬同這樣地去對待一個學生,真的很難。我看到的是一份長達五十頁的後進生轉化教育手記。

    帶著自己的思考去體會李鎮西。這個閱讀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會叩問自己,如果是我,會有多少耐心去對待這樣一個幾乎被所有人否定的學生,對待一次又一次難以預料的反覆呢?透過萬同,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的“難於上青天”,我看到李鎮西為人師者的博大的愛心和包容。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朝哪個方向,都糾結著教師的心,而其點滴的反覆,都是對教師耐心的巨大考驗。我不由自主地想到我班級裡的他。那雙眼睛,迷惘而又無辜,行為讓人摒棄厭惡的孩子。面對他的反覆,我會不會用“教育不是萬能的”來原諒自己缺乏耐心的教育態度,會不會用“朽木不可雕”來平衡自己為人師的道德感與責任感呢?

    帶著自己的體驗去仰視李鎮西。“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李鎮西作為班主任,作為教育者,把自己的愛平均地灑向每一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灑向了每一顆渴求真理的心靈。如萬同,李鎮西一樣沒有遺棄,沒有放手。在教育日益追求高效率,高產出的今日,在活潑可愛品學優良的孩子越來越成為教師手中,眼裡的“珍寶”的現在,對特殊生,後進生,學困生的關注,甚至是需要十倍百倍的關注,李鎮西給每一個教育者樹起了一面旗幟,我看到教育的平等,教育的公正,教育的民主,教育的開放。

    《愛心與教育》,書名只有簡單的五個字,一個並列短語,一根細細的扁擔,卻挑起了兩邊沉沉的分量。就象劉鐵芳老師說的:“我們不敢宣稱,教育的真理就在我們手中,我們無法擁有,據有,佔有它,但我們可以永遠追尋它,思慮它,嚮往它”。

    我想起了一首小詩:

    總得有人去擦星星

    總得有人去擦星星,

    他們看起來灰濛濛。

    總得有人去擦星星,

    因為那些八哥、海鷗、和老鷹,

    都抱怨星星又舊又生秀。

    想要個新的我們沒有,

    所以還是帶上水桶和抹布。

    總得有人去擦星星,

    我相信,星星會亮起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茅臺12987工藝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