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瀟灑青林

    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這郄是從前的話,都過時了!

    舊社會對女人講究三從四德,男主外女主內,女人的職責就是做好家務、針工,相夫教子,不可拋頭露面。又加之舊社會法制不嚴,許多浪蕩公子,紈絝子弟,村霸市霸們,借正月十五元宵觀燈之際,去撩撥良家婦女,有的甚致搶男霸女,歷史故事中有不少這樣的事。試問,有哪個良家女子願意被撩被搶呢?因此也就有了″好女不觀燈″的說教了。

    致於“好男不鞭春",要從"鞭春"說起。在古代,是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就是最高統制者皇帝,也像徵性地每年耕種著一畝三分地,每年到耕種季節,由宮中太監牽牛,皇帝親手扶犁走幾步做做樣子,以此鼓勵天下人好好耕種,做好農事多打糧。

    在民間,大都有立春鞭牛、乞求豐收的祭祀儀式。

    人們把用草或用紙紮的牛,在立春之日,放在莊稼地頭上,擺上供品,焚香燒紙,由巫師巫婆帶領村民叩首祭拜天地神靈,再由男性巫師神漢執鞭打草(紙)牛,以求今年五穀豐登。這種儀式就叫做″鞭春"。

    從古致今,巫婆神漢之流,都不屬於正當職業,因此也就有了"好男不鞭春"的說道了。

  • 2 # 憶玲瓏碼字號

    “好女不觀燈”的意思是指在古代良家女子不隨便拋頭露面去到燈會等人多眼雜的地方,以免使自己名節受損。

    “好男不鞭春”,“鞭春”是古代立春時舉行的一種祈求豐收的祭祀活動。男人們往往為搶奪鞭子抽打泥牛,以保佑自家田地能有個好收成。

    後來逐漸演變成紙牛,紙牛裡面放滿了各種食物,鞭打的過程中食物散落,村裡身強體壯的男人就會一哄而上進行搶奪,在搶奪的過程中時有發生而打架鬥毆事件,甚至出人命。

    這句話是勸誡男子少參加這類活動,以免發生不必要的麻煩。

    其實這句話只是一句俗語而已,在古代女子的名節比自己的性命還要重要,出門觀燈,地痞流氓什麼人都有,再加上古代治安環境的原因,什麼調戲良家婦女,強搶民女的事也是時有發生。一但發生什麼事情,對於女子來說簡直是滅頂之災。

    而且在男權社會一名女子真的受到了這些傷害,人們會認為這是受害人自身不自重不檢點的結果。

    所以這句話其實就是要求女子恪守婦道,三從四德,不要與外界接觸,以免發生不必要的麻煩。因為真的出了事,不但不能得到別人的同情,還會讓人誤解成不檢點,落得遭人唾棄的地步。

    雖然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是勸人“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但這裡面確實是存在著對女子行為的歧視,是一種重男輕女的行為。

  • 3 # 星兒之父

    民間俗語“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是在封建思想文化下誕生的一句金玉良言,對當下人們的生活也有較好的指導作用。

    “好女不觀燈”字面意思是說:良家女子不應該在上元節(正月十五)晚上出去觀看燈展,如果這樣做,就違反了“三從四德”,會被別人在背後指指點點,若是沒結婚的女子這樣做了,甚至會嫁不出去。

    這句話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勸誡,二是關愛。

    在封建思想下,確切地說在儒家思想下,所有人必須遵循“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前者是後者的領導,後者必須無條件服從。“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每個人必須遵守的五種道德品質。

    封建社會里,由於婦女的地位很低,在家裡不但沒有什麼話語權,甚至在言語、儀態和品行上,都要遵守更多的條條框框,於是,就專門對婦女制定了一套規矩,即“三從四德”。“三從”是:

    沒有出嫁的女子,必須對父親唯命是從。

    出嫁之後的女子,必須對丈夫百依百順。

    丈夫去世的女子,必須聽從兒子的話。

    “四德”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就是說,婦女在品德、言行、儀容、能力和修養上,都要達到一定要求,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才可以嫁出去。

    之所以對婦女這樣嚴厲,是因為古代婦女沒有職業,在經濟上無法取得獨立,只能待在家裡相夫教子,儘可能減少拋頭露面的機會,省得被別人說三道四。古代的婦女從小到老,分別由父親、丈夫、兒子來養活,所以,必須服從他們的意志。

    上元節裡張燈結綵,熱鬧非凡,本該是外出遊玩、散心的好時光,卻由於封建思想的束縛,導致女性無法前去觀賞,這不得不說是古代女性的悲哀。

    “好女不觀燈”除過勸誡女性不要在人多的地方拋頭露面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提醒女性要注意自身安全。

    因為在上元節夜晚,三教九流的人都會出動去看燈展,人群裡邊往往是龍蛇混雜,一些富家公子哥或者地痞惡霸夾雜其中,若不幸被他們遇到,有可能羊入虎口。

    現代不少年輕女子喜歡晚上去夜店裡蹦迪、K歌、泡吧,若被家長知道後,同樣會引起擔心,畢竟,這些地方魚目混珠,危險係數較高,家長擔心是關愛的體現,會苦口婆心地勸誡女兒少去這些地方活動。

    “好男不鞭春”是說:有思想有主見的男人儘量不要在立春時節爭著搶著去“鞭春”,以免惹上不必要的麻煩。

    “鞭春”是農耕文化下形成的一種精神信仰,因為古人種地靠天吃飯,在農閒時節就會舉辦活動來祈求風調雨順,希望得到好收成。

    “鞭春”通常在立春後進行,先由村裡的匠人制作出一頭牛的道具,或泥牛,或木牛,或草牛,然後把道具牛供奉起來,在旁邊擺上祭品,人們圍繞著牛載歌載舞,場面非常熱鬧。在這個過程中,年輕男子會拿著皮鞭爭搶著鞭打,希望把道具牛鞭打成活牛幫助自家耕種,誰打的次數越多,預示著來年的收成越好。

    鞭打道具牛時,人人都想多鞭打幾下,難免發生爭搶、推搡、擁擠的場面,導致現場混亂,甚至發生口角,大打出手,喜慶場面就這樣被搞砸了。

    所以,一些人就勸告“好男不鞭春”,畢竟,“鞭春”只是一種精神寄託,真正想獲得好收成,還需依靠自己努力,靠天、靠別人都靠不住。

    “好男不鞭春”還有一層意思,認為“鞭春”雖然是一種精神信仰和祈福活動,但容易被遊手好閒的人所利用,以此為藉口拒絕幹農活,導致莊稼荒蕪。好男兒應該樹立鴻鵠之志,不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鞭打道具牛上,這些事就由年長者來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應結束曼昱一對一金牌私教歷史,肖戰迴歸男乒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