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個子的小魯班

    我個人在14年暑假支教了25天,屬於學校團隊。距離那年支教過了兩年了,我沒有後悔過去支教,但以前我也不確定那裡的孩子是否喜歡被我們支教。但現在,我可以說我支援大學生暑期支教,但這樣的大學生是需要強化訓練後的。

    我把自己支教的部分經歷說一下,談談我為什麼、在什麼情況下支援大學生暑期支教

    首先,簡單說下我參加的這個支教隊的一些實際情況——每年暑假會到固定的洛陽汝陽縣的一個村子裡支教,到目前有8年時間,每年過去的人除了帶隊的隊長,其他人都是第一次去,所以,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每年的小老師都是新面孔。到那孩子是否去上課是自願的,我們去各家各戶和家長孩子進行溝通。吃飯是團隊一日三餐的自己做,睡覺女生一間屋子打地鋪,男生睡桌子。

    其次,談一下支教前我們被訓練的一些流程。筆試面試就不說了,重要的是後期素質拓展培養整個團隊的合作能力,還有最後一個專案,真的很殘忍,一個人犯錯,受罰的不是自己而是你的隊友。當時以為老隊員說——在你支教的時候,你的一個舉動帶來的錯誤,有時候不是你一個人承擔就能解決的,你的隊友甚至是孩子要為你的錯誤而負責。這件事對我影響很深,有時候真的就覺得明明自己犯了錯,我自己承擔就好啊,但偏偏你會連累別人。除此之外,一位當時陪伴支教隊6年的已畢業學長,給我們講述一些大環境下支教的目地和意義,然後拋給我們兩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去支教?你認為你去支教能給孩子帶去什麼?這兩個問題一直陪伴著我到支教結束。

    所以,我支援大學生暑期支教是基於這些大學生是一群有素質有能力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吃不了苦,成天抱著iPhone,刷劇打遊戲,當著孩子面買零食的人。

    (這是當時孩子畫的我眼中的地球)

    首先,大學生要明白自己為什麼去支教?

    我想大多數人最初都是想豐富經歷,我也有這種想法,這種出發點一直被噴,雖然我也很反感這種想法,但不得不承認,大學生暑期支教,你所收穫的遠大於你帶給孩子的東西。另一方面,放棄暑假的時間去支教,不能否認這些大學生只有一顆公益的心的,這種公益行為可以影響身邊的人,這是我贊同大學生暑期支教的一點。

    其次,瞭解自己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知識?不,其實論知識的系統性大學生遠不如當地的教師,更何況那些老師教了孩子幾年,你想憑一個月時間來改變是不可能的,即使稍有起色,等你走了又恢復原樣。我想了很多,在即將離開的某天夜裡,我們四個人整夜未睡在談論這個問題。有一點打破了我之前的侷限——你一個人很難影響這些孩子,說不定過完這個暑假,孩子可能已經不認識你是誰了,但別忘了我們是一個支教隊,你一個人做不了年年都來,但支教隊每年如此,那些孩子可能記不住你叫什麼,但記得很清楚支教隊的名字,做好自己的事,你可能某一次影響了一個孩子,後來忘了,幾年之後遇到同樣的問題,他會想到:當年支教隊有個老師教過我這個。此時我才又明白了支教的意義。

    (這幅圖是抓拍的哥哥幫妹妹寄裙帶)

    大學生暑期支教,對大學生的利高於對孩子,但不能說對孩子沒有一點影響。我支援暑期支教,因為遺忘是人的常性,但若事物存在,就會一直影響。
  • 2 # 浙裡女孩

    我支援大學生暑期支教。現在社會上很多人對大學生短期支教持反對態度,稱無法解決留守孩子的孤獨問題,甚至讓他們感受到短暫歡愉後更加失落的情緒。我對於這個觀點是不贊同的。我來自農村,小的時候也參加過大學生的支教,對於我而言,那是一段非常有意義的回憶。透過那個支教,我發現了很多自己所不知道的興趣以及特長。很多農村的教育是十分落後的,美術課當語文課上,音樂課當數學課上,很多孩子不知道什麼叫素描,不會使用手中五顏六色的畫筆,他們不知道音符,不會彈琴,就是這樣的一個貧困的環境,讓孩子的天賦被埋沒,甚至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那方天賦。暑期短暫的社會實踐無法改變他們的現狀,無法教授很多的東西,但是就是那短暫的時光,或許是一個啟蒙,讓孩子們接觸更多新鮮的事物,讓孩子們體驗與陌生人相處的時光,讓孩子們擁有一段美妙的回憶,這些就是支教的價值。我是一個很有繪畫天分的孩子,但是從幼兒園到小學三年級,簡陋的環境裡,學校沒有錢為孩子們添置顏料畫筆,買不起鋼琴,每天學習的就是語文數學。但是因為三年級暑假的一次支教活動,我拿起了畫筆,和那些友愛的哥哥姐姐們學習畫畫,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喜悅感,那是畫畫所帶給我的。哥哥姐姐們走的時候送了一套畫筆給我,我後來一直堅持畫畫,對照語文課本上的,報紙上的,還參加了許多繪畫比賽,先後獲得了很多這方面的獎項。我很感謝曾經的那些哥哥姐姐,支教或許無法讓每個孩子像我一樣受到啟蒙,但是如果每一次支教都存在像我一樣的孩子,這何嘗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呢。

  • 3 # 耿向順

    支援。

    本人,是一個做短期支教的大型機構負責人,五年工作經驗,全職公益人。

    我認為是有意義的:

    以下是最近的一些思考,拋磚引玉。

    支教是一件很有情懷的事,但是僅僅有情懷是不夠的,只有理性也是不夠的。很多團隊帶著情懷去支教一個月後,回來後會有一定的反思,而結果大概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團隊開始質疑,他們開始懷疑自己花費了金錢、精力去去支教究竟有沒有意義,特別是看到我們走了,孩子又迴歸到原來的軌跡。

    第二種是團隊愈發堅強,發奮要改變一個孩子、一所學校甚至一個村莊的現狀。

    第三種是團隊看到今年有很多不足,新一任領導班子想要在明年做得更好,但是由於經驗不足等諸多原因原地踏步。

    當團隊的發展陷入瓶頸,我們更需要自我審視。

    我們為什麼要去支教?

    是我們發現當地確實存在需求,還是我們幾個人想去支教就組建了一個團隊,尋找一個可以接收我們的點,無所謂哪裡,只要能支教就好了。

    我們給的是孩子需要的麼?

    我們去支教的時候的課程是怎麼設計的呢?是“我剛好會寫字,那我教孩子們書法,我剛好會一點英語,那我給孩子們上英語”,還是“這個地方的孩子寫字不夠工整,所以我們一起來開一門“書法課”, 這個地方的孩子不會拼讀單詞,所以我給孩子們講一些音標”?去支教的時候,我們往往從“我”出發。

    我們在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麼?

    多則一個月,短則一個星期的支教結束後,我們給孩子們留下了什麼,孩子們因為我們發生了怎樣的改變?我們支教對他們產生了怎麼樣的價值?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許多理性的人開始至於,我們的支教究竟有沒有意義。

    個人認為,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團隊定位不準確造成。回到剛剛那個問題“我們團隊致力於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理清楚這個問題然後才是探索原因和採取下一步行動。

    “讓支教更專業,讓青年公益更專業”是我在2016年參加“第三屆中國大學生鄉村支教發展論壇”時候聽到的一個概念,這兩年對我的影響也特別大,以下是我在一公斤盒子學習後,參照“精益畫布”工具,以“某某村土族青少年傳統特色刺繡工藝傳承主題夏令營”為例進行的一些思考梳理。

    從精益畫布延伸出來的“十問團隊”

    情景模擬:我要去支教的某某村土族媽媽們土族特色刺繡工藝在全國都很出名,很多老手藝人去世,很多會刺繡的媽媽也大多外出打工沒有時間教孩子,所以很多年輕女孩兒都不會刺繡這門工藝了。我們去做調研的時候,發現80%以上的村民都認為該手藝很有價值,87%的孩子認為不瞭解家鄉的刺繡文化,同時也有很多孩子想學,但是不知道找誰教。這項手工藝傳承現狀堪憂。

    問題:我要去支教的地方的遇到了什麼問題?(為什麼這個問題現在非解決不可)

    特色刺繡工藝傳承現狀堪憂。

    你的使用者是誰: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

    村裡孩子不瞭解刺繡文化,想學刺繡但不知道怎麼學。

    獨特價值:你所做的事情有什麼獨特的價值?

    讓孩子輕鬆地成為自己民族文化的代言人。

    四、解決方案:你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夏令營、興趣班、口述歷史、老藝人檔案建設

    五、客戶是誰:誰為你的解決方案買單?

    基金會、當地的文化工作部門、社會愛心企業、當地的愛心機構、社會愛心人士、該村委會、孩子家長……

    渠道:你的解決方案實施的渠道是什麼?

    七、你的產品和服務有什麼競爭優勢?

    符合某某村鄉土文化特色,解決實際問題,對接當地大學生服務家鄉文化建設。該模式可借鑑推廣到其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案例。

    八、收入主要來自於哪些?

    孩子刺繡產品拍賣、基金會、企業、社會愛心人士贊助……

    九、團隊需要需要花哪些成本?

    夏令營物資、交通、食宿

    專案團隊未來三年的發展規劃和關鍵指標是什麼?

    第一年:開設土族刺繡文化體驗夏令營,和30個孩子一起學習土族刺繡文化

    第二年:開設土族刺繡技藝學習班,和30個孩子一起學習刺繡工藝

    第三年:開設土族刺繡文化代言人培養計劃,培養30位土族特色刺繡工藝形象代言人,宣傳家鄉特色文化。

    很多團隊年復一年重複性幫扶一個學校支教,但每年支教的內容相對分散,沒有切入當地痛點,泛而不精,感覺什麼都做了,但又感覺什麼都沒有做好。

    以上是基於“精益畫布”工具,在大學生支教上的一些思考,特別感謝一公斤盒子團隊一路的陪伴和指導。

    在下一期,我將就支教團隊品牌建設問題,發表一些看法,感興趣的團隊可以持續關注。

    作者簡介:Johnny,一個剛入坑的全職公益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宅基地買賣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