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以太創服

    先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16年初的某個“demo day”上,某高校在讀大學生創業者在臺上慷慨激昂地講述他的創業專案——一款面向高校學生的“輕食快餐”專案。

    “我們有嚴格的食物品控、自建中央廚房,透過對十幾所高校學生的調研,我們的產品已經得到了99%的好評;當然,我們最大的優勢還是在一線城市100%自建的物流體系、極大提升送餐效率,真正實現20分鐘的城市生活圈……“

    這位年輕的CEO 滔滔不絕地陳述著專案商業模式的種種優勢,15分鐘的路演規定時間很快用完了,但很顯然他還有很多想表達的沒有講完。當臺上的主持人問臺下身為評委的投資人有什麼問題時,他的眼中依舊充滿了自信和期待。

    “這位同學,我現在就下單買你一份沙拉,你能給我20分鐘之內送來嗎?”

    他怔了一下,嘴裡支支吾吾的說“我還沒畢業,團隊還在招募,物流體系是我們的一個願景,我們還沒有時間……”

    “還有,你說你們面向高校,那我問你這塊市場有多大,還有你對學生的消費力那麼自信嗎?“投資人似乎沒有聽到上一個問題的回答,就直接再度發問。

    這次他瞪大了眼睛,卻沒能擠出隻言片語。

    “最後,先不說圈子裡已經有做得不錯的競品,就說假如現在‘百度外賣’在首頁單開一個‘輕食’的下拉框,你要怎麼辦呢?“

    一問三不知之後,他大概知道了自己的結局,眼睛裡徹底失去了神采,灰溜溜的走下了舞臺。

    圈內人自然會立即看破這則軼事中的幾個明顯疏漏,這不僅僅是大學生的問題,也不能說是所有大學生的問題,但是這基本上代表了絕大部分大學生創業者的問題。總結下來,

    一曰時間成本,二曰能力要求。這兩點認知,是我們給大學生創業者最“結實”的忠告。

    先說時間成本,歸根結底是規劃好“多少時間投入去做多少事情”是合適的。

    同樣是兩三年的時間,讀一個研究生也要付出這個時間成本,創業也大概能在這個跨度裡驗證出一個初步成果。重點是,創業不講兼職,大學生創業者需要考慮清楚,是否真的有能力用這段時間全心全意撲到一件未知且風險很大的事業中。

    雖然市場中有很多風險投資基金,在資本的推助下,創業的門檻看似大大降低了。但伴生而來的卻是創業的競爭加劇,導致它依然是一件失敗率很高的事情。湧進來的人越來越多,但好的商業機會卻沒有同比例增加,優秀的團隊也是有限的,創業者依然不得不打起精神迎接“找錢找人找方向”的巨大挑戰。

    如果你清楚的知道“剛開始創業的失敗率很高,甚至覺得失敗是你希望的結果“這件事,那就去創業好了,因為沒什麼可失去的,只要別欠一屁股債就行。(而且說實話,有些人想欠一屁股債都欠不起來,因為資歷太低,想借也借不到)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為了創業而創業也沒問題”。因為年輕,無非就是花兩三年的時間來自我證明,屆時你自己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獲得無可替代的寶貴經驗,能夠在未來更好的進行職業選擇,畢竟年輕時候兩三年的時間,比你未來兩三年的時間,是會便宜一點的。

    所以對於大學生來說,千萬不要試圖問自己,“那我到底是要讀書還是要去創業?“

    問這句話的人本身當然就不適合創業。

    必須是一拍桌子,連靈魂都敲活了一樣的吶喊:“臥槽,我要去創業了,不創業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啊魂淡!“

    這樣的少年,我們祝福你。

    正式創業之後,就是實打實拼能力的時候了。

    首先,考慮清楚的是對業務的認知是否足夠清晰。如果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創業,比如一個在VC從業10年的人出來做一支基金,認知基本是沒有問題的,以往的經驗可以直接付用,創業的成功率也就比較高。這時候,“經驗”就是“認知”最重要的來源;而這一點,也是大部分大學生所不具備的。

    另一種情況,你在一個全新的領域創業,比如共享單車。此前,沒有人做過這件事,“經驗”反而可能成為限制,這時候,構建認知的主要憑藉就是“學習力”。這是構建和提升認知的兩種方式。認知的層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創業能否成功;這也是大學生創業者更加值得關注並學習的一點。

    其二,是要面對“怎麼做”的問題。

    比如,如何組建一個結構合理的團隊、如何管理和激勵、如何提高執行效率等等,這些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犯錯和摸索。

    很多大學生創業者都會說,“我知道創業很難。”但實際上,他們可能依然低估了創業的困難程度。畢竟太多“成功案例”都裹上了營銷號式的糖衣炮彈,並直接被植入一腔熱血卻缺乏分辨力的青年學子頭腦中。

    創業之前,你總以為投資人會為故事買單,但實際上是沒有投資人會為一個想法買單的,除非這個想法是一種經過經驗驗證的、有路徑的、可實踐的想法。很顯然,這已經是一個執行計劃了;

    你也可能會認為只要給錢,招人很容易,但實際上要招有能力的人、對你的願景有認同的人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並不是靠錢就能解決的。再比如很多所謂的商業假設其實並不成立,站在上帝視角做的很多假設和論斷,並不能得到使用者和市場的認可……

    具體到行業,你將會更加切身的體會到中國創業環境的複雜性,比如,你去做賣菜O2O或者進駐二手車市場,你很難想象菜市場和二手車行裡有多少“黑社會”;一個初出茅廬的學生不懂規則、沒有資源、“黑話”聽都聽不明白,如何跟上下游產業鏈打交道?

    更重要的,創業不是隻有“成功”和“快感”的一面,也不是一招致勝。很多時候,它就是平平淡淡地做一些重複的事情,然後堅持。

    說了這麼多認知方面的建議,我們也給兩點最實在的行動方法論——

    加入一個創業團隊,花兩三年的時間,自己去承擔一件事情,這比自己單打獨鬥的經驗要更靠譜。最開始選擇一個只需要狹窄技能的領域,比如做社交、做遊戲、做內容,一個產品、技術或小成本導向的單一型專案,還是有較大可能會成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網上流傳的“大學沒掛過科逃過課談過戀愛就不算上過完整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