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88848165453
-
2 # 小李愛吃泡菜
倚危亭。
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
念柳外青驄別後,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
無端天與娉婷。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怎奈向、歡娛漸隨流水,素絃聲斷,翠綃香減,那堪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
正銷凝。
黃鸝又啼數聲。
倚危亭。
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
念柳外青驄別後,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
無端天與娉婷。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怎奈向、歡娛漸隨流水,素絃聲斷,翠綃香減,那堪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
正銷凝。
黃鸝又啼數聲。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出自北宋秦觀的《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
念柳外青驄別後,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
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怎奈向,歡娛漸隨流水,素絃聲斷,翠綃香減,那堪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
正銷凝,黃鸝又啼數聲。
賞析
這是秦觀寫於元豐三年(1080)的一首懷人之作,當時秦觀三十二歲,孔子有云:“三十而立。”而他此時還未能登得進士第,更未能謀得一官半職。在這種處境下,憶想起以往與佳人歡娛的美好時光,展望著今後的路程,使他不能不感懷身世而有所慨嘆。從藝術上看,整首詞纏綿悱惻,柔婉含蓄,融情於景,抒發了對某位佳人的深深追念,鮮明地體現了秦觀婉約詞情韻兼勝的風格特徵。 “八六子”是詞牌,始見於《尊前集》中所收的杜牧之作。分上下兩片,上片三處平韻,下片五處平韻,共八十八字。通常以秦觀的此作為定格。
此詞寫作者與他曾經愛戀的一位歌女之間的離別相思之情。全詞由情切入,突兀而起,其間繪景敘事,或回溯別前之歡,或追憶離後之苦,或感嘆現實之悲,委婉曲折,道盡心中一個“恨”字。
宋神宗元豐年間,秦觀在揚州意外地遇上一位多情的女子。一簾幽夢,十里柔情,時時縈繞在他的心頭。歸來途中,獨倚危亭,回頭一望,芳草連天,好似無邊的離恨。以芳草喻愁,是詩詞常用的手法,這裡秦觀卻用“劃盡還生”四字把它強化到極點,因此前人稱之為“神來之筆”。戀人分別了。往日的歡娛,變成了流水;斷了的琴絃,何時能續上?面對片片飛花、濛濛殘雨,他幾乎失魂落魄。正在此時,惱人的黃鸝又在耳邊叫了起來。打起黃鸝兒,莫教枝上啼。他的心真是煩極了!
首先,秦觀詞最大的特色是“專主情致”。抒情性原本就是詞長於詩的特點,秦觀則將詞的這一特長加以光大,在這首詞中體現得十分明顯。詞的上片臨亭遠眺,回憶與佳人分手,以情直入,點出詞眼在於一個“恨”字。以“芳草”隱喻離恨,又是眼前的景物。憶及“柳外”“水邊”分手之時詞人以“愴然暗驚”抒發感受,落到現實,無限悽楚。而詞的下片則設情境寫“恨”。用“怎奈”、“那堪”、“黃鸝又啼數聲”等詞句進一步把與佳人分手之後的離愁別緒與仕途不順,有才得不到施展的身世之“恨”,融於一處,並使之具體化、形象化,達到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其次,這首詞的意境蘊藉含蓄,情致悠長,耐人尋味。秦觀善於透過悽迷、朦朧的意境來傳達自己傷感、迷惘的意緒。在這首詞中,上片以“萋萋剗盡還生”的芳草寫離恨,使人感到詞人的離別之恨就象原上之草,春風吹又生,生生不滅。為何如此呢?詞的下片創設了三個情境告訴我們箇中之由:“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的歡娛都隨流水而去,“素絃聲斷,翠綃香減”,詞人對好景不長、離別在即的無奈溢於言表,此其一;其二是離別之時情境的渲染,“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詞人以悽迷之景寓悵惘、傷感之情,意蘊十分豐富,是極妙的景語。其三,結尾二句,以景結情,急轉直下,聲情並茂,“銷凝之時,黃鸝又啼數聲”,一“又”字,既與起筆“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遙相呼應,又再次突出了前面所述的二種情境,真可謂意蘊境中,韻逸言外,悽楚傷感之思自在其中,會心的讀者一看即知。秦觀就是這樣善於用畫面說話,舉重若輕,寄凝重之思於輕靈的筆觸之中,如游龍飛空,似春風拂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