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和風細雨1365
-
2 # 逐夢者1496
晉祠,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水的發源處,是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蹟遊覽勝地。
1961年3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晉祠始建於北魏前,是為了紀念週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武王滅商之後分封諸侯,把次子叔虞封於唐,叔虞死後,其子夑繼位,因有晉水,改唐為晉國。後人在懸甕山麓、晉水源頭建祠立設,以祭祀叔虞。酈道元《水經注》記載:“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今晉祠。
晉祠歷代均有修建和擴建。南北朝天保年間(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
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遊晉祠撰《晉祠之銘並序》碑文,又一次擴建。
太平興國九年(984年)依山枕建正殿,是供奉唐叔虞,至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其母邑姜亦供奉於正殿之中。熙寧年間(1068——1077年)封邑姜為“顕靈昭濟聖母”,遂有聖母殿之稱,後來唐叔虞祠堂遷於北側,形成今日格局。
遊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樑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親,周武王的王后,周成王的母親邑姜。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嶽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檯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聖母殿面寬七間,進深六間,重簷九脊頂,殿身採用殿堂型構架體系。在構架中將殿身前簷柱落在一條三椽上,從而使大殿前廊加寬,形成較寬的開敞的舉行祭拜聖母活動的空間。前簷柱採用木雕盤龍柱形式,為宋元二年(1087年)遺物,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雕盤龍柱。現存聖母殿上斗拱有多種形式,正是歷次重修所留下的遺蹟。
聖母殿微微向上彎曲的屋頂輪廓,柔和秀美,總體造型舒展而莊重,是宋代建築風格的典型代表。殿內有四十三尊塑像,即聖母像及侍女像,尺度與真人相近。人物性格、表情各不相同,姿態、服裝、髮式因人而異,比例造型優美,是宋代塑像中的上品。殿前有一以泉水匯成的水池,因游魚眾多,名為魚沼。池上有一座十字形平面的橋樑,其東西方向的主橋為平橋,寬約5米,南北方向次橋寬約3.5米,斜搭在主橋上。橋下有三十四根石柱,也排列成十字型,上有木製梁、枋及橋面板。這座橋被稱為“飛樑”或“魚沼飛樑
-
3 # 清爽漂流瓶Go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懸甕山麓,晉水源頭,這裡依山傍水,古木參天,以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而著稱於世,是一處集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碑刻、古樹名木等於一體的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和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 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
早在一千五百年前,晉祠就具有相當規模了。晉祠自建立以來,經過多次修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遂形成了今日集儒、釋、道於一統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祠內唐、宋、元、明、清古代建築星羅棋佈,殿、堂、樓、閣、亭、臺、橋、榭等各式建築達百餘座,被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譽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博物館。其中,中國宋代建築的代表作聖母殿,巧奪天工、造型奇特的十字型古橋魚沼飛樑,穩如大殿、巧似涼亭的金代建築獻殿,被國家文化部鑑定為三大國寶建築。
回覆列表
晉祠位於太原市區西南二十五公里處的懸甕山麓,它的歷史可追溯到西周時期,周武王滅殷以後因病去世。他的長子成王繼位,由其叔父周公旦代行天子的職權,史稱“周公攝政”。晉祠是太原的標誌,與其身處同一城市,光顧並不多。隨單位再遊晉祠,時光轉眼已過十餘年,她的變化讓我驚歎,歷經多少年歲月的洗禮,更加的熠熠生輝。晉祠周邊道路變的寬闊通達,不雅的違建都被拆除,全面升級改造了晉祠公園入口廣場,園區內的文物得到了更為妥善的保護。
清明時節,氣候怡人,前夜一場小雨,讓今日晉祠的空氣清新寧靜。遊人不多,彷彿可以安靜的在一個角落裡和這裡的歷史對話。童年的記憶再次浮現,那些熟悉的景觀依舊矗立在那裡,時間愈久愈有靈氣。
那標誌性的四尊鐵人依舊矗立在金人臺上,這麼多年來,看不出有何改變。西南角那尊號稱“山西第一美男子”的鐵人銷明甲亮,栩栩如生。八百多年的歷史,
未有任何鏽跡,是四尊鐵人中儲存最為完好的一尊。來此遊覽的人們,會用手去摸一摸他的手和腹部,還會用腳去踩踩他的足部。以這樣的方式,去沾染鐵人身上歷
經歲月洗禮所蘊含的靈氣,用一刻赤誠之心祈求著自己生活中的美好。鐵人被人撫摸和踩踏過的地方,明顯的明亮潔淨,如明鏡一般印耀著世間百態。
前行直聖母殿,雙層屋頂用黃綠色琉璃瓦修飾,廊內大殿莊嚴古樸。殿前廊柱上有八條手工雕刻的木質蛟龍盤旋而上,尋龍望去,似真龍一般威嚴,讓人為之敬
重。大殿內無一立柱,空間寬闊,更能映襯出聖母的威嚴。大殿正中供奉有姜子牙的女兒邑姜,即這裡的主人——聖母。其周圍分佈有四十多尊侍女塑像,她們個個
被宋朝的修築者賦予不同的職責,侍侯著聖母。其形態無一雷同,舉手投足,顧盼生姿,世態人情,纖毫畢現。或許,每個人去日落的晚上,她們都會有如生命般蘇
醒,嬉笑怒罵,喜怒哀樂,在一起說說悄悄話。今日的晉祠聖母殿用木柵欄與遊人相隔,那是因為許多遊人會無意中破壞那些殿內的泥塑人物,導致今日再難有近身
相觀的際遇。
在聖母殿殿前的北側種植有一棵周柏,樹齡近三千年的歷史。杆粗枝繁,形態如伏睡一般,向南傾斜生長,謂為雄壯。歷史的悠久,會使人們為其賦予了美麗的
傳說,這裡便有一段有關周柏的“愛情故事”。相傳在聖母殿南北兩側栽種有“公母”兩棵周柏,南側為“母”,一日,不知何故突然死去。北側的周柏在傳說中被
化身為“公”,它看到所愛之人死後,一直向愛人所在的殿南生長。越長越傾斜,以至於即將跌倒傾覆。後來的一天,在這顆“公”周柏的下方,生長出一棵小周柏
支撐住了它,而這顆小周柏被人們看成了“母”周柏的化身,日後便形成了今日的形態。古代大批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詩句,歐陽修曾以“靈草木得餘潤,鬱郁古柏含
蒼煙”的詩句來讚歎它。周柏歷經三千年的蒼生煙火,百轉千回之間,世間之事早已坦然於心,愛意卻歷久愈濃。
聖母殿再往南,就能看到有“三晉第一泉”美譽的難老泉。今日的難老泉依舊源源不斷的湧出,只是這曾經養育了晉源兒女的神泉在九四年早已斷流,我們現在
看到的洶湧而出的泉水是用水泵抽出來的。難老泉,未曾改變的是,如李白詩中所描述的“晉祠流水如碧玉”的景象。手捧清涼的泉水送入口中,驚喜的發現,泉水
的口感依舊如童年記憶中的一樣,甘甜可口。只願難老泉,真如其名一般,永遠“難老”。
慶幸如今的晉祠得到了更為良好的保護,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晉祠公園的入口廣場。這裡彷皇家園林般重新經行了升級改造,置身其中如同身處於皇宮後花園,亭臺
樓閣,小橋流水,假山印湖,樹繁草茂。這裡也成了人們進入晉祠公園前和出園後,修身養息之地。廣場上塑有為紀念太原建成兩千五百年而銅鑄的以唐太宗李世民
為中心的貞觀勳臣塑像,名為“龍興晉陽”。塑像整體氣勢恢宏,其中的人物馬踏青山,凝眸遠眺;風掠斗篷,氣宇軒昂,成為晉祠的又一處人文景觀。
如今晉祠公園的遊覽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曾經那些漫天要價的黑導遊和照相人都得到了很好的整治,雖仍有留存,但其自身的素質都有所提高,收費更趨於合理。
一直很喜歡行走在歷史遺蹟中的感覺,時光的穿梭讓人欣喜。讚歎古代工匠們的精巧手藝,讓我們在現代化的都市中還能感受到不同於平日生活的美輪美奐。這些遺
存,讓我可以在鋼筋混凝土的都市中,尋找到一絲愜意和安詳;讓我在光陰的流逝中,看到曾經繁華的市井和一個未知的自己。古蹟的靈氣與人心相連,如同兩者靈
魂之間的交往,盛大,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