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294279242061235
-
2 # 使用者3071841134997
常用別名:水豆腐、老豆腐。性味歸經:性涼,味甘。歸脾、胃、大腸經。豆腐在不同時期不同地方有很多叫法:黎祁、犁祁、來其、寒漿、乳脂、軟玉、國菜、小宰羊、王糧、水板、水判、水林、甘脂、白虎、白麻肉、豆乳、豆脯、鹽酪、素醍醐、植物肉、菽乳、脂酥……食療功效:豆腐能降低人體內的膽固醇,有輔助降低血壓作用。
-
3 # 小女子是個將軍
別名:水豆腐 老豆腐
營養成分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 生素、礦物質、大豆卵磷脂、大豆蛋白等。豆腐是一種傳統食品,人 們把黃豆加水發脹,磨漿去渣,煮熟後加入 鹽滷或石膏,使豆漿中的蛋白質凝固就做成 了豆腐豆腐是鹼性食物,含有較多的 蛋白質,能幫助補充麻疹患兒高熱時消耗的能 量,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
-
4 # 使用者2691240845005
豆腐有三種:滷水豆腐、石膏豆腐、內酯豆腐。
1、滷水豆腐
滷水豆腐,又叫老豆腐、“鹽滷豆腐”、“北豆腐”。是在豆腐加工過程中,加入了滷水或鹽滷 (氯化鎂) 作為凝固劑點制,使滷水中的鈣鎂離子與大豆蛋白相結合發生凝固反應,使豆腐成形。滷水豆腐硬度較高,質地較粗糙,但鈣含量高,有較好的補鈣效果。
北豆腐顏色白中略偏黃、比較老、硬,切面不如南豆腐光滑,但彈性較好,蛋白質、鈣含量都比南豆腐高,豆香味更濃些,適合煎、燜、炒、釀等,不適合炒菜。
2、石膏豆腐
石膏豆腐,又叫嫩豆腐,、“南豆腐”。是用石膏 (硫酸鈣) 做凝固劑使大豆蛋白凝固。石膏含有硫酸鈣,在水裡的溶解度低,因此石膏豆腐的含水量比滷水豆腐高,質地也較柔軟,口感綿軟嫩滑,但鈣含量不如滷水豆腐。
南豆腐顏色較白、細嫩、含水較北豆腐較多,適合火鍋、燒湯、蒸等,也不適合炒菜。
3、內酯豆腐
內酯豆腐是用葡萄糖酸內酯做凝固劑。內酯豆腐柔軟細嫩、剖面光亮,含水量比前兩者都高,而蛋白質較低,不如南、北豆腐香。它的鈣只來自於自身,鈣、鎂含量比前兩者低。但其質地柔軟,口感比石膏豆腐更為細膩嫩滑。
內酯豆腐適合涼拌、清蒸、煎煮等。怎麼說呢,總體營養價值雖不如南豆腐和北豆腐,但不代表不好,畢竟口感有別,選擇取決於個人。
-
5 # 使用者8683613825072
1、王糧:“王糧”即豆腐。這是舊時皮影戲行業中藝人們中間說的隱語行話(見中國西安皮影戲博物館解說詞)。
2、水歡:這是浙江省龍泉、慶元、景寧等縣菇民(種植食用菌的農民)中流傳的豆腐的隱語。
3、水判:這是四川省成都一帶稱豆腐的江湖語言。清末傅崇榘編著的《成都通覽》(成都《通俗報》社刊印出版)所記之江湖語言,豆腐就有“水板、水判、水林”等幾種叫法。
4、水林:這是舊時四川省成都和福建省永安等地豆腐行業中的隱語行話。
5、白物:豆腐的名稱較多,它在日本也有異名別稱。日本東麓被納編著的詞書《下學集》說豆腐日本稱為“白璧” ;而在女性中則又另有叫法,稱為“白物”。 豆腐存在的歷史悠久,相傳是在公元前164年,由中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所發明。劉安在安徽省壽縣與淮南交界處的八公山上燒藥煉丹的時候,偶然以石膏點豆汁,從而發明豆腐。袁翰青以為五代才有豆腐。
日本學者筱田統根據五代陶谷所著《清異錄》“為青陽丞,潔己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認為豆腐起源於唐朝末期。
1960年,在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墓發現的石刻壁畫,再度掀起豆腐是否起源漢代的爭論。《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六卷第五分冊《發酵與食品科學》一書的作者黃興宗,綜合各方的見解,偏向與認為打虎亭東漢壁畫描寫的不是釀酒,而是描寫製造豆腐的過程。
但他認為,漢代發明的豆腐未曾將豆漿加熱,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當前的豆腐,因此未能進入烹調主流。
到宋代豆腐方才成為重要的食品。南宋詩人陸游記載蘇東坡喜歡吃蜜餞豆腐麵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京城臨安的酒鋪賣豆腐和煎豆腐。
回覆列表
1、豆腐是最常見的豆製品,又稱水豆腐。 2、簡介 豆腐是中國素食菜餚的主要原料,在先民記憶中剛開始很難吃,經過不斷的改造,逐漸受到人們的歡迎,被人們譽為“植物肉”。豆腐可以常年生產,不受季節限制,因此在蔬菜生產淡季,可以調劑菜餚品種。 3、豆腐因凝固劑的不同主要分為三類: 一是以鹽滷為凝固劑製得的,多見於北方地區,稱為北豆腐,含水量少,含水量在85%~88%,較硬; 二是以石膏粉為凝固劑,多見於南方,稱為南豆腐,含水量較北豆腐多,可達90%左右,鬆軟; 三是以葡萄糖酸-δ-內酯為凝固劑,這是一種新型的凝固劑,稱為內酯豆腐,較傳統制備方法提高了出品率和產品質量,減少了環境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