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做夢都想掙錢2Xk1
-
2 # 2030不說晚安205
不是隻是pK一個事實,到底我們那會的書上到底是啥?四川省古藺縣2002年初中畢業的,有沒有保留得有課本的,看看答案。
-
3 # 刪除記憶77036797
文不文化代表不了,代表的只是記憶不會被篡改……捱打不立正終歸是不對……
-
4 # 哈哈哈馬
估計是因為人教版用的是,而有些地方版教材用的斯,或許早些年人教版應用不是很廣泛,就出現了兩種,並不是什麼記憶篡改
-
5 # 夜雨隨緣1
個人看法
我說這問題和文化高低沒問題,只是問更早歷史裡真正的用字。這和什麼人教都無關,甚至可以說把元朝,明朝,清朝加上當今一起說進去。不關這近千年的事。
這是一個可以說唐朝往前面的事,是古人寫文章真正的文言文用字問題,當然那時的文章也不是普通人說話方式,說話方式和文章到現在也有區別的。
在看古人字帖裡,是字出現的並不多。而斯字出現得很好。在解釋裡都有(這)的意思,但是並不通用。斯是單指,是卻是泛指。區別在這裡。這是連繫這句話整體的意思來看的。
單獨一個字,多數時間裡什麼都說明不了,只有特定的字,還是特定場合才有用,而且多是接受命令時用。或同意語氣的。
是字,從唐朝往前看的字帖,會很少看到這字。唐朝前面是晉朝,再往前是三國時期。而孟子是先秦時期的人。這裡有個時間問題。
這個文章找原文不用想了,能找到唐朝時期恐怕都難。就是找到這東西,也是價值連城的東西。
有人發了宋朝的刻本,是於是人也。目前看改的時間無法確定了,也無法確定是哪個字是原來的。
按唐晉用句,這個字準是斯字。
文化和文學在這裡不重要,因為我還沒學宋朝時期字帖,目前看的是晉唐時期的。所以會追這字是什麼
-
6 # 豁達愛每個人
原句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能篡改,改者顯得很有文化嗎?不一定。
-
7 # 秋水劍寒
“斯”與“是”之爭根本就不是什麼為了“顯得有文化”之爭,起這麼個標題就明顯帶有岐視之心。
這不是在爭對錯,這是廣大的六七八九十年代網友在為自己的記憶討還公道!
你人教社說你從1961年開始的各個版本的語文教材都是“是人”這沒錯,但不是說別的地方版本的語文教材就沒有“斯人”的了,何況你人教社也不是所有的教材裡都是“是人”,從當年到現在,從來也不是你人教社一家包打天下,那時候各地的“斯人”版教材可能傳播面更廣,社會影響更大,而且由於“斯”字讀音不捲舌而更容易被南方學子所接受和掌握。所以以此來攻擊一代人甚至幾代人記憶錯亂,又什麼曼德拉效應的亂扯,甚至於學渣學霸的什麼的,這就是人身攻擊了,廣大六七八九零後網友豈能答應?這才有了所謂的“斯是”之爭,這根本不是什麼文化之爭,就是在為自己的記憶爭這一口氣。始作俑者還是人教社,是該社的毒教材問題引發的全民情緒發酵,歸根結底還是多年以來,那是所謂的權威的教育工作者的失職、瀆職行為造成的惡劣影響的總暴發!
而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的真正的文化之爭卻被這些所謂的專家權威的教育工作者有意或無意地掩蓋了,這行文字還剛好就在大多數教材的“天將降大任於…人也”的正下一行,“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句話斷句極不合理,因為結合上文的四字一句,順口就斷成了四句,而“其”明顯與前三句不對仗,下一句“行拂亂”斷到一起讀,根本就說不通,“行”作為動詞還是名詞,“拂亂”又作動詞還是各詞講?三個可作動詞的字放在一起講,怎麼解釋?
正確的句讀應該是“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既對仗工整,“行”作名詞講完全說得通,文義通暢,這麼明顯的錯誤斷句,竟堂而皇之地在各種教材上顯擺了半個多世紀,荼毒了一代又一代學子,毫無修正之意,早些年就有報刊文章對此提出過疑義,竟得不到任何迴應,大有一錯到底,錯到正確之架勢。這才是這次“斯是”之爭的真正讓人悲哀的地方!
-
8 # 元氣海洋w
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最想說明的是:當西方把中國的四大發明改良更先進並轟開中國大門的時候,中國的知識分子卻在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
本來就沒啥爭論的,“斯人”也好,“是人”也罷,版本不同,各自使用,都是“這個人”的意思,有啥值得爭論的!
-
9 # 天蠍8640
現在的新一代以偏概全,否定斯人的存在,認為我們中年一代老糊塗了,記憶出錯,這正是這一代人自我意識太強,應該改改
-
10 # 大國之南
不是顯得有沒有文化。這是教科書,不該嚴謹嗎?指出錯誤,認錯難嗎?可笑至極,厚顏無恥的掩蓋
回覆列表
沒有深入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但從表面來看我覺得應該是“世人”更合乎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