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827557293532343

    歲暮雜感的頷聯寫出了作者離鄉赴考的離別之景。家鄉的柏樹有情還在想念我,夭夭桃花沒有說話卻獨自熱烈的開放只為等我歸來。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描寫出了作者離鄉之景,形象可感,讓人動容。 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也隱含著作者勇闖前程的豪氣和自信。原詩:  高嵋山下是儂家,歲歲年年鬥物華。   老柏有情還憶我,夭桃無語自開花。   幾回南國思紅豆,曾記西風浣碧紗。   最是故園難忘處,待鶯亭畔路三叉。 點評:  曾國藩有兩組題作《歲暮雜感》的詩,每組各10首。一組為五律,作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時充國史館協修官才兩年,可不平牢騷則不少,開篇便有“囂塵逐逐忙”、“身計嗟頻左”之鳴;一組即包括本詩的七律,其六首聯“韶華彈指總悠悠,我到人間甘五秋”,實已點明組詩創作時間。另五律組詩其十“八年吟舊句,回首但蒼茫”句下自注雲:“乙未年曾作《歲暮雜感》詩十首。”乙未年,即道光十五年(1835),曾國藩正好25歲。先一年的冬天,曾國藩肩負光大湘鄉曾氏幾百年來門楣的重任,雄心勃勃,首次赴京參加會試(其四“去年此際賦長征,豪氣思屠大海鯨”),孰料未售,但他“未信君山剗(鏟)不平”(其四),決心再參加來年的恩科會試,寓居北京長郡會館,研窮經史。時光流水般逝去,轉瞬即到除夕大節,思鄉思親,感喟叢生,於是揮筆寫下了這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他的最早的詩作(也是最早的文學作品)。本詩為組詩其二。詩中故園的一般風貌與典型景物相映,鄉情與志趣交織,誘人誦讀,耐人品味!   開頭兩句,點明故園所在方位,概括了故園獨特的風貌。高嵋山,且不說根本無法與距它幾十裡、中外聞名的南嶽衡山作比,就是比起距它不過10裡的九峰山來,名聲也小得多。曾國藩不高攀衡山、九峰,是另有意在的。高嵋山拔地而起,座落在曾國藩出生地白楊坪(今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鄉天坪村白玉堂)屋後,左有蓄勢欲騰的猛虎嶺,右有展翅待飛的鳳凰嶺,延綿環抱,氣勢非凡。三國蜀漢名相蔣琬的祖墳就在高嵋山下。曾國藩深受祖父星岡公不信僧巫、地仙的影響,認為南嶽聖帝不如蜀漢名相現實、威靈。我家就在“高嵋山下”,不僅使故園的具體方位更確切,而且十分激動地流露出對本鄉前賢的景仰與步趨。“是儂家”,一揮擲地,鏗鏘震耳,有力地烘托出曾國藩對故園的自豪和對青年自我的信心。“物華”,指自然風貌。故園的自然風貌雖同別的地方一樣隨季節更替而變化,但是,高嵋山上“荊楚楩楠夾道栽”,“高嵋山下草芊綿”(《送妹夫王五歸》),竹木蔥鬱,花草肥美,月月季季,鬥翠爭豔,歲歲年年,欣欣向榮。著一“鬥”字,突出了故園無盡的綠意,表現了鄉人蓬勃的朝氣。這是多麼難得的故園,多麼令人鼓舞的故園!難得而令人鼓舞的故園,又是多麼令人難忘啊!   後面六句,鋪敘宦遊士子對故園的思念。三四句先從故園典型的“物華”著筆。“老柏”,似應為“老楓”,疑為平仄協調而改。這是一株有靈氣的古楓,斗大的蒼藤如虯龍般盤桓其上。曾國藩從小聽長輩說自己與這楓藤有關,他兒子紀澤也稱:“昔我高祖,夜夢神虯”,“怖駭未終,誕降吾父”,“蒼藤獻瑞,垂蔭終畝”(《祭文正公文》)。後來人們傳說,曾國藩一生興衰確與楓藤榮枯相應。因而遠遊的曾國藩首先想:故園的老楓、天桃,都應在“無語”而“有情”地“憶”著我。“物華”尚能如此眷眷不忘,更何況我是個情趣並茂的人呢!五六句緊承此意,由物及人,抒寫自己對故園的思念:暑往寒來,故園春天那誘人情思的紅豆,秋天那碧水浣紗的動人畫面……真教我“幾回”“曾記”!此時此刻,尤其令我“難忘”的是,“待鶯亭畔”那“三叉”的路。待鶯亭,背靠蒼翠的團山嘴,面臨清澈的天坪河,出入的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待鶯亭畔的路,我曾多少次從這裡出去,又從這裡回來。可自去年“長征”到北國京城,竟有整整一年了,今時逢佳節,有親難聚,有鄉難歸,“曰歸曰歸,心亦憂止”(《詩經·采薇》),千情萬意,紛湧心頭:眼前的路雖有千千萬萬,竟沒有一條是我能回故鄉的;即算有那麼一條直達待鶯亭畔的路,故園的“物華”是否也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同上)般的變遷呢?面對即到的來年恩科會試,曾國藩既有“匣裡龍泉吟不住”的豪氣,又有“浮生無奈繭絲多”的隱憂(其七)。回鄉之日,是樂?是哀?還是兩者都有?實在難以逆料。真是:路歧歧,意悠悠,耐人尋玩。全詩行筆至此,戛然而止;詩味卻於此源源而興,綿綿而遠!   這是一首令人難忘的思鄉詩,它一洗鄉思詩貫染的悽婉、灰暗和頹靡的習氣,使人讀來不至於在“醉臥”、“客愁”中消沉。詩中的故園是明麗的:聳立灑脫的高嵋山,精巧別緻的待鶯亭,不乏綠意的“老柏”,灼灼其華的“天桃”;詩中的鄉人是勤樸的:或紅豆相思,或碧水浣紗,“三叉”路上,更是樵來耕往;凸現在這獨特的故園風景、風俗畫面中的“我”——詩的主人公:超群脫俗,風華正茂。詩的主旨是抒寫鄉思,可又不僅僅是抒寫鄉思:還有對再次會試的隱憂,有對前賢的慕趨,更有勇闖前程的豪氣與自信……辭雖約而意則豐。全詩情韻並茂,語言質樸清新,筆調自然圓暢,音律響亮激越,擺脫了宋詩派那種專事摹仿、堆砌文字、追求肅穆寧靜的風格。晚清佚名《集雋詩話》中評此詩曰:“清麗芊綿”,確是本詩風格的不刊之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學生校園集體舞(青春旋律)動作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