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葬禮葬
-
2 # 雅虞1982
燜鍋酒是雲南紅河兩岸的哈尼族自釀自飲的白酒,年哈尼族燜鍋酒成功申報雲南省紅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哈尼族燜鍋酒釀製技藝》於2018年被列入紅河州第五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州級傳承人胡凱倫先生。
釀造工藝
選料
選擇哈尼人自耕自種的收倉禾穀:如玉米、大麥、小麥、紅谷、糯谷、高粱、蕎麥等帶殼穀物為原料,要求顆粒成熟飽滿,無黴爛、無雜質。
泡糧
帶殼穀物糧食按配料表比例混合後,倒入料缸沖洗去塵土和雜質,用木棍輕輕攪拌均勻,滿水靜置一天,使原料吸收一定的水分,第二天再換清水沖洗乾淨。
燜糧
泡洗過的穀物要在鐵鍋裡燜煮,水量高出糧面,加蓋燜水,待糧食裂口率60%左右,把水瀝乾鏟入木甑。
蒸糧
糧食入甑後加蓋蒸,等汽圓蓋半小時後,打圓翻抄,直到糧食裂口率在90%以上,用手指壓糧食顆粒柔軟彈性,熟而不粘,內無生心即可出甑。
降溫
蒸好的糧食溫度較高,倒入竹蓆不斷揚抄降溫。
下曲
待品溫降至人體同溫後下頭道曲,按原料比例撒藥曲拌勻,緊隨後下二次曲。
糖化
拌好曲的原料裝入篾筐(或木箱)內,用稻草或棉被捂嚴實,過上幾天,有明顯的水解液俗稱“酒娘”滲出,手指壓原料顆粒柔軟,蜜甜香氣撲鼻,口嘗蜜甜,可微帶酸味,即可入罐發酵。
發酵
哈尼族的自釀酒發酵儘量會選用陶器做發酵罐,糖化後的帶殼穀物倒入發酵罐中,用樹葉鋪蓋然後用泥土糊封發酵,並送入發酵室。
原料不同發酵時間不等,大約30~100天左右,發酵好的穀物形成酒醅。
蒸餾
哈尼族燜鍋酒的蒸餾器具土稱:木甑子,由天鍋(錐形)、木甑、地鍋、材灶,自上而下的四部分組成;首先,地鍋加水,用於蒸餾過程中形成水蒸氣;木甑坐在地鍋內,用布條做好密封;
再把發酵好的酒醅,放入木甑內的木屜上,木屜與地鍋水面有一定空間方便水蒸氣快速上升;
然後把陶製接酒灌放入木甑,坐於酒醅上;
最後,蓋上加入冷水的天鍋,在蒸餾過程中,需要勤換天鍋內的冷水,防止上下同溫後,無法冷卻木甑內上升的酒分子。
取酒
根據固定時間,材灶熄火後,開啟天鍋取出接酒罐。燜鍋酒出酒率較底,一般100斤穀物可出30斤酒。
回覆列表
一、大米經過浸泡、碾磨製成米粉,配以適當麵粉,均勻加入適量水後和勻,並放置12小時左右,使其發酵。

二、樹根、樹皮、樹葉、果實和少量特殊香料等二十餘種輔材按恰當比例配製,用圓臼搗碎。這個過程,哈尼人稱之為搗藥。在搗藥的過程中要精打細磨,由於加入的材料較多,為使其散發出各自獨特的芳香,所以研磨越精細則混合程度越高,芳香越濃郁,製作的酒藥也就越好。其中,由於哈尼族同胞散居各地的區域環境不同,所加的原料都是因地制宜,故而在用料上也有區別,比如西北部的喜歡多加陳皮、桂皮、小茴香籽等,而西南部的喜歡多加花椒、大茴香和蒿枝等。
三、將搗好的藥拌入之前已經充分發酵的面中,待拌勻後捏成餅狀放置於簸箕中晾乾,直到需要時才拿出來使用。而且酒藥每次使用時不能用完,都要留一點來配製下一次使用的酒藥,人們把它稱為酒娘。
酒藥準備完成後,就到了釀酒主料的製備。哈尼族燜鍋酒的燜制器具與彝家小鍋酒大致相同,釀造原料則以玉米、高粱、稻穀、苦蕎為佳,稗、粟、薯等亦可。
哈尼族燜鍋酒的釀造程式十分獨到:
一、把選擇好的原料糧用清水浸溼,再放入普通的飯甑中蒸數小時。
二、蒸到穀物綻皮露心時,抬到打掃乾淨的房頂上,攤開晾涼。
三、原料攤開晾涼後,進行拌酒藥的步驟,拌酒藥關鍵在於掌控蒸煮過的原料的溫度,只有溫度適宜,酒藥的藥性才能很好地揮發出來,一般在30攝氏度左右時開始拌酒藥。

四、拌上酒藥後,攪拌均勻,裝進密封性良好的容器,可以是土缸,土罐或者裝酒藥的蔑囤,用稻草把容器團團捂緊使酒藥發酵。發酵時間視氣溫高低而定,短則2-3日,長則8-10日。
五、到酒藥發酵流出汁液時,將其移入瓦缸中,用草木灰和成稀泥糊封嚴缸口,再進行發酵10一15日後,就可以取出蒸烤,製作燜鍋酒。
六、烤酒時,蒸酒藥用的木甑是圓臺形的,甑內安放一個接酒的器皿,鍋、瓢、盆、剖開的葫蘆均可。甑的上口放置一個盛冷水的鐵鍋,主要起冷卻作用,故鍋內的水需隨時撤換以保持冷涼。甑底鐵鍋中的水加熱沸騰後,使甑內的酒藥蒸氣上升,在甑頂的鍋底凝結成酒滴,落入接酒器皿中。其中,如果在酒藥蒸烤一定時間後,抬起盛著冷水的鍋,取酒品嚐,這時的酒叫頭道酒,一般度數較高;而在倒出酒後架上冷水鍋再繼續燜出的酒,度數就逐漸降低,這時的酒稱二道酒。哈尼族燜鍋酒的釀造,這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