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的家鄉這邊,因為今年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月沒有下過大雨了,不光是地裡的很多農作物受旱嚴重,山裡面好多的植物也被幹死了。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幾天前村裡的幹部們就在挨家挨戶的宣傳了,說十月初一寒衣節祭祖可以,但是卻不能去山裡燒製、燒寒衣等,尤其是不能帶明火進山,不然引發山火了不光是罰款,還要面臨刑事拘留。
農曆十月份的第一天是中國傳統的寒衣節,在北方地區尤其受重視,它是和清明節、中元節一起被稱之為民間傳統的“三大鬼節”。像有些外出打工的人,平時都不會趕回來,可是在寒衣節、清明節等祭祖的日子就算離家再遠,也會特意趕回家來祭掃燒獻,紀念去世的親人們,這也就是俗稱的“送寒衣”。
在有些地方也把寒衣節稱之為“冬祭”,這天就是給逝去親人上墳的日子,他們還會特意帶上當年秋收的物品去給過世親人供上,同時這也是向祖先和親人們報告這一年的豐收成果。
當然了,除了這些之外,在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習俗,就是會用彩紙剪成衣服,為祖先焚燒,這樣就是“十月一,上墳燒寒衣”的意思。
這是古人傳下來的預測冬季雨雪多少,天氣冷暖的一句農諺。它的字面意思是說,立冬節氣當天是大晴天,那麼冬季也就多晴天,當年的雨雪就會偏少。但以立冬節氣來預測冬季的雨雪多少,還不如十月初一寒衣節這天的靈驗。
立冬是24節氣中第十九個節氣,它緊跟在霜降節氣後,立冬節氣到了,也就意味著秋季結束了,而寒冷的冬季到來了。因為古代是根據“節氣法”來劃分四季的,當立冬到了就是冬季的開始。其時間點是在每年的公曆11月7-8日,當太陽到達黃經225°就是交立冬節氣,今年的立冬就是在公曆11月7(農曆十月十四日)。
立冬節氣以後,氣候也由秋季的乾燥少雨向陰雨寒冬的冬季氣候過渡了。而且古人都是很重視24節氣當天的天氣的,發現它和後面的天氣都有一定的聯絡,也就是透過節氣當天可以預測後面一段時間的天氣情況。
而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民間就有不少透過立冬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比如“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它的字面意思是說立冬節氣當天是大晴天,後面的天氣晴天多。相反,立冬節氣這天是下雨天,那麼後面的雨雪天氣居多。有些人可能會問,如果立冬這天上午晴天,下午下雨了,那怎麼算呢?其實它也是算下雨天,預示著後面的雨水多。
類似的農諺還有“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幹”,即如果前面一直乾旱少雨,就要看重陽節這天是否下雨了,如果重陽節這天還沒有下雨,就再看看立冬節氣。如果重陽節、立冬節氣都沒有下雨,那麼這一年冬季就會出現冬旱。
另外還有“立冬落雨會爛冬,吃得柴盡米糧空”,都是差不多的意思,說的是立冬節氣下雨了,後面的雨雪天氣多,但如果立冬節氣這天是晴天,後面也是以晴天為主,這樣冬天也會偏暖和。
但是在民間,又有著“立冬晴一冬晴,不如十月初一靈”的說法,這又是為何呢?
其實這也是古人經驗的總結,他們在長期的觀察過程中發現了,雖然立冬節氣這天可以預測後面的天氣情況,可是卻不如十月初一寒衣節這天的靈驗。而在民間確實也有不少以十月初一這天來預測冬季天氣的農諺。
“十月初一晴,三九衣服曬滿繩”,它的意思是說如果十月初一寒衣節這天是大晴天,那麼到了三九期間的晾衣繩上會曬滿衣物。大家也知道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而其上面曬滿了衣服就預示著這一年的冬天不太冷,是比較暖和的,原因是這個冬季降雨雪少,天氣以晴天為主。
另外還有“十月初一晴,無炭也過冬”,說的也是一樣的意思,即十月初一這天是大晴天,這樣冬天就偏暖和,也就不需要烤炭火來取暖。相反,如果十月初一這天是陰雨天,那麼冬天就會很冷,這也就是農諺所說的“十月初一陰,柴炭貴如金”。
確實在民間有不少透過十月初一這天來預測冬季雨雪多少,天氣冷暖的農諺,在不同的地方說法雖然不同,但是意思是差不多的。
比如“十月初一晴,單衣過隆冬”、“寒衣節來日頭笑,冬天無雪暖如春”、“十月初一晴,皮匠婆娘嫁得成;十月初一陰,皮匠婆娘穿戴金”等等,它們都是透過十月初一這天是天晴,還是陰雨,來預測冬季以晴天為主,還是陰雨天為主。
這些農諺都是古人長期經驗的總結,有些即便是到了今天依然還是準確性比較高的,像“立冬晴一冬晴,不如十月初一靈”,在民間流傳很廣,農村有些老人現在也認為它是很靈驗的。
十月初一是傳統的“寒衣節”
在筆者的家鄉這邊,因為今年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月沒有下過大雨了,不光是地裡的很多農作物受旱嚴重,山裡面好多的植物也被幹死了。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幾天前村裡的幹部們就在挨家挨戶的宣傳了,說十月初一寒衣節祭祖可以,但是卻不能去山裡燒製、燒寒衣等,尤其是不能帶明火進山,不然引發山火了不光是罰款,還要面臨刑事拘留。
農曆十月份的第一天是中國傳統的寒衣節,在北方地區尤其受重視,它是和清明節、中元節一起被稱之為民間傳統的“三大鬼節”。像有些外出打工的人,平時都不會趕回來,可是在寒衣節、清明節等祭祖的日子就算離家再遠,也會特意趕回家來祭掃燒獻,紀念去世的親人們,這也就是俗稱的“送寒衣”。
在有些地方也把寒衣節稱之為“冬祭”,這天就是給逝去親人上墳的日子,他們還會特意帶上當年秋收的物品去給過世親人供上,同時這也是向祖先和親人們報告這一年的豐收成果。
當然了,除了這些之外,在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習俗,就是會用彩紙剪成衣服,為祖先焚燒,這樣就是“十月一,上墳燒寒衣”的意思。
“立冬晴一冬晴,不如十月初一靈”,有什麼說法嗎?
這是古人傳下來的預測冬季雨雪多少,天氣冷暖的一句農諺。它的字面意思是說,立冬節氣當天是大晴天,那麼冬季也就多晴天,當年的雨雪就會偏少。但以立冬節氣來預測冬季的雨雪多少,還不如十月初一寒衣節這天的靈驗。
立冬和冬季雨雪的關係
立冬是24節氣中第十九個節氣,它緊跟在霜降節氣後,立冬節氣到了,也就意味著秋季結束了,而寒冷的冬季到來了。因為古代是根據“節氣法”來劃分四季的,當立冬到了就是冬季的開始。其時間點是在每年的公曆11月7-8日,當太陽到達黃經225°就是交立冬節氣,今年的立冬就是在公曆11月7(農曆十月十四日)。
立冬節氣以後,氣候也由秋季的乾燥少雨向陰雨寒冬的冬季氣候過渡了。而且古人都是很重視24節氣當天的天氣的,發現它和後面的天氣都有一定的聯絡,也就是透過節氣當天可以預測後面一段時間的天氣情況。
而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民間就有不少透過立冬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比如“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它的字面意思是說立冬節氣當天是大晴天,後面的天氣晴天多。相反,立冬節氣這天是下雨天,那麼後面的雨雪天氣居多。有些人可能會問,如果立冬這天上午晴天,下午下雨了,那怎麼算呢?其實它也是算下雨天,預示著後面的雨水多。
類似的農諺還有“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幹”,即如果前面一直乾旱少雨,就要看重陽節這天是否下雨了,如果重陽節這天還沒有下雨,就再看看立冬節氣。如果重陽節、立冬節氣都沒有下雨,那麼這一年冬季就會出現冬旱。
另外還有“立冬落雨會爛冬,吃得柴盡米糧空”,都是差不多的意思,說的是立冬節氣下雨了,後面的雨雪天氣多,但如果立冬節氣這天是晴天,後面也是以晴天為主,這樣冬天也會偏暖和。
但是在民間,又有著“立冬晴一冬晴,不如十月初一靈”的說法,這又是為何呢?
十月初一如何預測冬季的天氣?
其實這也是古人經驗的總結,他們在長期的觀察過程中發現了,雖然立冬節氣這天可以預測後面的天氣情況,可是卻不如十月初一寒衣節這天的靈驗。而在民間確實也有不少以十月初一這天來預測冬季天氣的農諺。
“十月初一晴,三九衣服曬滿繩”,它的意思是說如果十月初一寒衣節這天是大晴天,那麼到了三九期間的晾衣繩上會曬滿衣物。大家也知道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而其上面曬滿了衣服就預示著這一年的冬天不太冷,是比較暖和的,原因是這個冬季降雨雪少,天氣以晴天為主。
另外還有“十月初一晴,無炭也過冬”,說的也是一樣的意思,即十月初一這天是大晴天,這樣冬天就偏暖和,也就不需要烤炭火來取暖。相反,如果十月初一這天是陰雨天,那麼冬天就會很冷,這也就是農諺所說的“十月初一陰,柴炭貴如金”。
確實在民間有不少透過十月初一這天來預測冬季雨雪多少,天氣冷暖的農諺,在不同的地方說法雖然不同,但是意思是差不多的。
比如“十月初一晴,單衣過隆冬”、“寒衣節來日頭笑,冬天無雪暖如春”、“十月初一晴,皮匠婆娘嫁得成;十月初一陰,皮匠婆娘穿戴金”等等,它們都是透過十月初一這天是天晴,還是陰雨,來預測冬季以晴天為主,還是陰雨天為主。
寫在後面
這些農諺都是古人長期經驗的總結,有些即便是到了今天依然還是準確性比較高的,像“立冬晴一冬晴,不如十月初一靈”,在民間流傳很廣,農村有些老人現在也認為它是很靈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