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慕塵

    1.想清創業意義,把握未來定位大學生的思想還不成熟,人生軌跡尚無定數。此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你能否明白創業究竟是為了什麼。第一種,是僅僅覺得“創業很酷”,或者是不想寄人籬下找工作,或者是為了參加個XX杯創業大賽,或者僅僅是聽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決定出來創一下。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創業對於你而言,其實就是個可有可無的東西。這種“玩票”性質的創業,沒有也罷,有的話,也別牽扯太多精力。如果因此耽誤學業,然後給自己以至高無上的“CEO心態”,就不好了。第二種,是相信了很多創業神話,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其中一個,最後融資上市的。這一類大學生創業者,心態會比較浮躁,希望做風口上的豬,很多決定也會比較冒進和不理性。可能風口一過去,他們也就與創業無緣了。第三種,是真正想做事的創業者,願意吃苦,願意做苦逼的事情,願意長時間投入,願意冒風險。這樣的創業者,雖然也不一定能成功,但是至少,創業是他們的事業,從心態而言他們是適合創業的。

    很遺憾,從我看到的現實來看,在國內高校所有自稱創業者的學生裡邊,這個比例大概在6:3:1。實際上,90%以上的人是不適合創業的,想創業不代表有能力創業,有能力創業的不代表就可以成功。作為大學生,找好自己的定位才是最關鍵的。2.跳出小的格局,找到合適方向2014/15年,有一個方向的大學生創業是非常火的,就是“校園創業”。當時比較有名的包括超級課程表、兼職貓、口袋兼職、59store、校呵呵、俺來也、宅米、8天線上等等,都是走到A、B輪的專案。所以,此後很多大學生創業也都選擇了校園方向。我自己看過非常多的校園專案,其中見過最多的是“校園社交”,切入點各不相同,有什麼校友交流、校園活動、失物招領、蹭課社交等等。這些切入點,大多數學生本身經常會遇到的“癢點”,但是並不是“痛點”。需求不強,頻度也不高,很難支撐起一個商業模式。至於校園社交,更是已經被證明的“偽需求”。大學生選擇在校園方向創業,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首先他們自己最熟悉校園環境,第二成本最低,第三“學習創業兩不誤”,難度最小。然而,不同於1-2年前,現在的校園市場已經是一片紅海。如果說在兩年前,超級課程表們的成功源於校園市場的紅利期,那麼如今的使用者獲取成本已經相當高昂,初創團隊並不容易取得突破。此外,校園市場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使用者購買力比較低,因此O2O依賴補貼,電商賣不出高客單價,連做廣告都要打個折扣,結果就是很難支撐起一家公司。相比之下,如果你的目標客戶在校園之外,“賺有錢人的錢”,想賺到同樣數額的錢,難度就會低太多。我個人的看法,賺錢可以從校園市場開始,但是如果想真正做一個商業模式出來時,不妨從校園二字跳出來,多接觸社會上的一些新機會。也許,最適合你的方向,在校園之外。3.切忌借錢創業,不必急於融資很多大學生創業,啟動資金就是問題。10萬、20萬的啟動資金,在很多創業者看來不值一提,但是對於大學生而言,往往需要眾籌、借錢甚至向家裡要錢。我也遇到很多大學生創業,管家裡要了十幾萬創業,最後半年失敗告終,垂頭喪氣,無力東山再起。其實啟動資金無非4條路:天使投資,借錢,朝家裡要,自己攢。大學生創業獲得投資的機率並不高,因為這個群體的失敗率是最高的,因此大多數投資人是不喜歡投大學生的。而之所以不建議借錢創業,是為了防止失敗後造成個人債務;不找父母要,原因也很簡單,太容易拿到的錢,是很容易花掉的。在我看來,在創業之前,自己至少應該實現“經濟獨立”。即便生活費依舊需要父母買單,至少你要有賺錢的能力,這個能力也不是指每個月一兩千塊錢的兼職,而是像一個創業者一樣“賺錢”——你應該能體會這其中的差別。那麼,幾個月下來,這筆錢就是你的原始積累。就我個人而言,創業的啟動資金,沒找父母要過一分。接下來就是融資,不必操之過急。除非專案馬上就要沒錢了(這種情況下其實也不會有人投資的),否則更好的方式是把商業模式、產品、團隊打磨好再去找投資。的確有一些專案是用idea拿到了融資,但是這會造成其他的麻煩。順便說一句,我找投資人,一般不找熟人,目的是防止對方“看面子投錢”。而一個陌生的投資人,就比較容易產生客觀的評(ju)價(jue)。如果投資人不投你,只能說明你本人和專案本身還沒那麼值得認可,那麼這時,你需要做的是尋找自己身上的原因。每一次遭遇投資人的拒絕,都是給自己上了一次課。同樣,你也要學會拒絕一些投資人。我自己記不清拒絕過多少個投資人了,不是不懂網際網路行業,就是給不了相應的資源。劉強東說“股權融資是成本最高的融資”,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有道理的。4.保證團隊效率,理清股權分配大學生創業,團隊效率常常會比較低。原因很簡單,A今天去考四六級,B明天要考試,C後天臨時回家一趟……每個人都不是全職,勢必會拖慢整體效率。而想解決這一點,團隊內部需要很明確的計劃,甚至是配套的獎懲措施。順便說一句,平衡創業和學業非常重要。很多時候,課業壓力是大學生創業者最頭疼的事情,甚於專案本身,這時就需要考慮要不要休學創業,這決定的是未來幾年的人生走向。(休學創業約等於輟學,心態和社會地位的改變讓你很難再回歸校園)至於股權分配,則是大學生創業團隊的另一個“大坑”。我看到的很多創業團隊,最核心的創始人佔股比例都沒有超過50%,而這樣的分配會在後續引發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我看來,既然開始創業,那麼兄弟情誼在這個方面就要讓位於照章辦事。簡單粗暴的平均分配,並不是合理的方案,反而是對彼此以及對公司的不負責任。以我和我的合夥人為例,我們是很好的兄弟,但是我們在股份方面會“錙銖必較”。這裡的錙銖必較不僅僅相互講價錢,還可能是覺得自己拿的太多,主動給對方分出一部分。這樣的結果是,最後達成的決定是一個多方滿意的決定,大家誰都不會暗地裡不爽,而是會為共同的目標努力。把兄弟義氣帶到商業裡,才是毀掉兄弟義氣的根源所在。5.理性看待創業,減少比賽開會大學生創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網際網路創業。網際網路行業常會出現很多造富神話,但是作為大學生創業者,應該理性看待這些神話:一方面,在最失落、最失望的時候,可以看看神話給自己增加動力;而另一方面,要時刻記得自己是誰,不能因為別人的成功而高估自己的實力。換句話說,可以打雞血,不能灌雞湯。你在創業,沒問題;但是不要以為自己的名片上有個CEO,就真的把自己當做CEO。古語云“勝不驕,敗不餒”,而現在很多創業者的心態是“不勝而驕,敗益餒”。這種飄飄然的心態如果遇到創業失敗時的失落,很可能毀掉一個人。大學生創業還有一個大坑就是各種各樣的比賽。很多高校,每隔一兩個月就會出現各種名目的創業大賽,然後發動全校的創業專案參加,然後就是一輪一輪的比賽,評委打分,頒獎……很多時候,當老師發動你參賽的時候,一定要冷靜,一定要思考:這場比賽究竟能給你帶來什麼價值?是一筆能夠改善專案狀況的獎金?還是各種各樣的獎牌獎盃榮譽稱號?是一些有希望投資你們的投資人?還是一群“專家”“學者”的“寶貴建議”?是一次能夠增加使用者的媒體曝光?還是無濟於事的各種校內加分?如果是前者,還可以考慮;如果是後者,就大可不必了。而實際上,國內大多數高校創業大賽,都是第二種。臺上一兩個大學生講PPT,臺下五六個老教授打分——他們可能在自己本專業的領域德高望重,無人可比。但是,你怎麼保證他們熟悉你所講的行業,你怎麼能知道他們給你的建議就比你自己的更靠譜?我還記得入學典禮那天,學院某老師和我們講:學校鼓勵大學生創業,如果在“挑戰杯”裡取得全國一等獎,就可以獲得學校的保研資格!我當時差點沒笑出聲,頭一次聽說有人創業是為了保研的……另外,學校政府補貼可以拿,但是要慎重。首先學校和政府會帶有政治任務,至少三天兩頭開個會推脫不了。其次,這種補貼狼多肉少,基本上分到每一家上已經是所剩無幾。最後,如果一個創業者把大塊精力盯在政府補貼而不是做事情上,那我想他也很難做成事情。當然,以國內的特殊環境,想創業成功還是離不開政府關係,這是後話了。暫時就說這麼多。前段時間有一篇文章叫做《創業者和創業愛好者的區別》,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一個在做實事,一個在說空話。希望更多的大學生成為創業者,而不是所謂的“創業愛好者”。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兼程行路,勿忘初心。

    歡迎關注我

  • 2 # 研默丶

    大學生創業的顧慮存在很多個方面,先粗淺總結3~4個。

    很多大學生創業的家裡對他們自主創業不理解,覺得此舉是荒廢學業,並且擔心他們分心會完不成學業,從而制約了他們的創業條件。

    創業必然伴隨著風險,這是必不可免的,一旦失敗便會帶來生理、心理的雙重打擊。有這種顧慮的人也不少,他們認為盲目創業,很不理智。

    第三點就是融資困難,不少大學生反映過自主創業的天使投資極少,融資困難很大,大多數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雖然教育部對自主創業表示支援,不過創業扶持制度及政策依舊不明確,對創業的大學生仍然不夠友好。不然容易找到能對自身扶持、指導的平臺。 個人覺得創業還是需要找到合適的平臺,才能更好更快的找到自己的定位。我覺得零點校園就是一個很好的校園專案,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可以對自己進行鍛鍊和實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儲備肉投放後,9月4日豬價回撥明顯,9月份的豬價走勢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