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蝸牛的家
-
2 # 思緒隨便飄
人的定義是能製造工具並能熟練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人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一種普通動物,是生物進化的結果。人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所謂萬物之靈只是長久以來那些人類沙文主意者的主觀言論而已。
既是萬物之靈,又是普通的個體。人要了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主宰地位,同時也要明白世界並不只有人類這一種生物,還有許許多多其它不同種類的生物生存在這地球上,所以要愛護它們,像愛護自己的同胞。
我認為只有先有大自然,才有人類,是大自然孕育了人類等各種生物.人類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是說人類已經征服了大自然嗎?若是如此,為何自然災害還是頻頻發生?而且,人類不能脫離其他生物而存在,因此其他生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大自然對於我們來說依舊深不可測,依然主宰著我們人類,因為我們依然避免不了生老病死的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故不該有了一點造就,就沾沾自喜.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
本題旨在培養獨立思考精神,培養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與作者平等對話。學生不僅要發表看法,而且應儘量說出根據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蒐集資料,根據事實來思考問題,形成自己的看法
表徵人口和生態環境相互關係的一對範疇,也是現代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之一。旨在回答在人類"主宰自然"的條件下,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生態環境變化對人口發展的反作用。合理協調人口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是謀求全體人口生活質量改善的關鍵。
生物與所處環境組成生態系統。這種系統,依靠與外界的能量、物質交換,維持著自身的結構與功能。生態系統的能量轉換與物質迴圈,在數量、位置、次序等方面有一定的秩序和限度,符合這種秩序,促持一定的限度,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處於穩定狀態,即所謂生態平衡。在未有人類干預的自然生態系統內,自然力也可能破壞生態平衡,但透過生態系統的自身調節,通常能夠恢復協調與平衡。人類的出現,使生物圈增添了一個新的成員。人類作為生物進化的產物,並沒有失去生物的屬性,從這一點上說,人類是自然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但是,人不同於一般生物。人的社會性,使作為生物個體的人的力量,變成了人的社會力量。人類為了滿足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一步步從接受自然界的賜予,走向征服自然,從而導致生態系統發生深刻的變化。以人為中心的生態環境,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生態環境,而是經過人工改造的社會生態環境。
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隨生產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長而擴大加深。在採集、狩獵時期,人類直接從生物界取得衣食等生活資料。那時儘管人能製造工具,較之其他動物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但畢竟處於原始狀態,且人口總數少,對生態環境的威脅只是區域性的現象。進入農耕、畜牧時期之後,人類以農作和養畜來取得主要生活資料,改變了原來完全依靠自然界提供現成生活資料的局面,提高了土地的人口容量。增加著的人口,又要求開拓更多的耕地和草場,從而把自然生態系統向人工生態系統大大推進了一步。到了近代工業時期,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不但強化了土地的農業利用,而且從自然界取得各種原料資源,發展了工業。工業向城鎮的集聚,使城鎮化程度日益提高。這就在人和生態環境的關係上產生全新的格局。在城市中,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綠色植物只佔據一小部分的空間,而作為生態系統的頂極消費者的人,卻高度密集。維持城市生態系統所需要的能量流和物質流,完全依靠強大的運輸手段從外部環境輸入,透過轉換輸出到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