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享有世界聲譽的奧地利作家,他善於從心理角度再現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特別擅長刻畫女性心理,塑造女性形象。《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其代表作之一,講述的是一個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飽蘸著一生的痴情,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飽蘸著一生的痴情,寫下了一封悽婉動人的長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絕望的愛慕之情。小說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經歷,寫出了愛的深沉與奉獻。高爾基曾由衷地讚賞這篇小說“真是一篇驚人的傑作。” 在這部茨威格燴炙人口的心理分析小說集中,一段段哀婉動人的故事、在作者筆下娓娓道來,一個個人物的喜樂、苦痛、迷惘和絕望都能悄悄滲入你的心靈,觸動那最深處的一隅,而人類細膩的千百種情感,都帶著獨有的美麗,化成了似幻似似真的現實。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 這篇小說的主要特點除了心理描寫外,還有對動作的描寫。尤其是幾段對賭徒的手的動作描寫,更是精彩絕倫。“這兩隻手像被浪潮掀上海灘的水母似的,在綠呢檯面上死寂地平躺了一會。然後,其中的一隻,右邊那一隻,從指尖開始又慢慢兒倦乏無力地抬起來了,它顫抖著,閃縮了一下,轉動了一下,顫顫悠悠,摸索迴旋,最後神經震慄地抓起一個籌碼,用拇指和食指捏著,遲疑不決地捻著,像是玩弄一個小輪子。忽然,這隻手猛一下拱起背部活像一頭野豹,接著飛快地一彈,彷彿啐了一口吐沫,把那個一百法郎的籌碼擲到下注的黑圈裡面。那隻靜臥不動的左手這時如聞警聲,馬上也驚惶不寧了;它直豎起來,慢慢滑動,真像是在偷偷爬行,挨攏那隻瑟瑟發抖、彷彿已被剛才的一擲耗盡了精力的右手,於是,兩隻手惶悚悚地靠在一處,兩隻肘腕在臺面上無聲地連連碰擊,愉像上下牙齒打寒戰一樣。”這手已經不僅僅是手了,幾個動作,人物的心理,賭徒的形象,都躍然紙上了,讓人不得不歎為觀止。 小說的女主人公在情慾的驅使下,委身於一個賭徒,作品對潛意識心理的描寫也很逼真,幾乎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的藝術再現。 除了以上例舉的兩例之外,茨威格寫得精彩的女性小說還有很多。《女人和景物》把沉積在夢遊症女人心底的本能衝動展現得淋漓盡致;《恐懼》寫一個女人偷情被人發現後的一系列心理活動。作者把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心靈,都活生生地獵取了,惟妙惟肖地描繪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和精神狀態。還有《姐妹樓》、《夜色朦朧》、《埃裡卡之戀》等等,都是彰顯著茨威格特色的優秀短篇幅小說。 《象棋的故事》故事講述了二戰時,一個猶太知識分子博士B被納粹單獨監禁,精神上倍受折磨。他費好大的勁偷了一本他極度渴望的書,卻是一本象棋譜,在被納粹關押的幾個月中他對著這本棋譜,日夜冥思苦練,而後出來一舉掃平風頭最勁的世界棋王。這讓我們領悟到一個人不論其天資如何,只要專注於某一具體的事物並終究其身心鑽研之必定可達大成。 茨威格一生寫下了大量的傳記文學作品,其中富有盛名的就有六部:《巴爾扎克傳》、《羅曼·羅蘭傳》、《麥哲倫》、《瑪麗·安唐尼特》、《約瑟夫·富歇》、《伊拉斯謨的勝利和悲劇》。 1、《巴爾扎克傳》是一部耗費了作者十年時間的鉅著。作者企圖把它寫成自己所著的傳記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巴爾扎克傳》從巴爾扎克的童年生活入筆,既記述了他在成功前的種種努力,奇異的幻想和追求,令世人咋舌的傳奇,又記述了他成名後與同時代名人、朋友、家庭的交往及他的寫作生活,讓人們感受到了多側面的巴爾扎克。無疑,《巴爾扎克傳》是迄今為止利用最翔實的史料寫成的一部傳記文獻,為人們瞭解、認識和研究這位文學巨匠提供了詳盡的資料。 2、《羅曼·羅蘭傳》也是一部思想性較高的傳記鉅著。作者在書中揭示了羅蘭作品在人類精神世界中產生的巨大震動和深遠影響。同時,作者的筆觸還探及到了羅曼·羅蘭的思想境界形成、發展和變化的深層原因。茨威格深刻的心理分析和精巧的藝術構思都可在其中窺豹一斑。 3、《麥哲倫》是作家僑居國外後的第一部傳記小說。當時,希特勒的入侵讓茨威格也淪為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作家有感於麥哲倫的遠大理想,著筆塑造了一個具有深刻悲劇感染力的偉大探險家形象。 《瑪麗·安唐尼特》寫的是法國皇后。因為被捲入法國大革命的漩渦中,最後命喪斷頭臺。這部作品寫得真摯感人,同樣被譽為世界傳記文學史上的一流名著。《約瑟夫·富歇》寫的是法國近代史上最沒有節操的政客。這個集背叛者、敗德者、狗頭軍師等不名譽的別名於一身的人,卻比任何一個政治家更巧妙地安然度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時代。《伊拉斯謨的勝利和悲劇》引用了豐富的原始資料,並對書中人物有著深刻的心理洞察,把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的悲劇及其意義生動地描述了出來。 《永不安寧的心》是斯蒂芬·茨威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它在1938年於瑞典問世,1946年在英國被搬上銀幕。這部小說已屬於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它描寫了騎兵少尉霍夫米勒與癱瘓的猶太富家少女埃迪特的愛情悲劇,對貴族階層虛偽的尊嚴、榮譽以及嚴重的社會偏見作了有力的揭露和無情的鞭撻;小說還向讀者展示了哈布斯堡王朝崩潰前夕奧匈帝國的社會風貌。 作者在這部小說中試圖透過“我”(少尉霍夫米勒)和孔德爾大夫這兩個具體形象來剖析兩種截然不同的同情;“一種是怯懦的、多愁善感的同情。這實際上只是心的焦躁,當他人遭到不幸時,它就會盡快逃脫這種莫可名狀的激情。那種同情根本談不上同情,不過是從自己的心靈深處對他人的痛苦進行本能的抵禦。另一種同情才是名副其實的—它不多愁善感,卻勇於自我犧牲;它知道要幹什麼,便堅決、沉著、耐心地堅持下去,直到使盡最後的及至超過最後的一分力量。”這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道主義,但作者所追求的人道主義的同情在那個時代、那個社會里是不現實的,這就更加襯托也了這部作品的悲劇性。 “罪惡是忘不掉的,只要良知尚未泯滅。”小說的結尾道出了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作者的心聲。 作者是以小說男主人公懺悔的口吻來說這句話,但即便是這樣的醒悟,也只不過是作家的理想罷了。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享有世界聲譽的奧地利作家,他善於從心理角度再現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特別擅長刻畫女性心理,塑造女性形象。《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其代表作之一,講述的是一個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飽蘸著一生的痴情,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飽蘸著一生的痴情,寫下了一封悽婉動人的長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絕望的愛慕之情。小說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經歷,寫出了愛的深沉與奉獻。高爾基曾由衷地讚賞這篇小說“真是一篇驚人的傑作。” 在這部茨威格燴炙人口的心理分析小說集中,一段段哀婉動人的故事、在作者筆下娓娓道來,一個個人物的喜樂、苦痛、迷惘和絕望都能悄悄滲入你的心靈,觸動那最深處的一隅,而人類細膩的千百種情感,都帶著獨有的美麗,化成了似幻似似真的現實。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 這篇小說的主要特點除了心理描寫外,還有對動作的描寫。尤其是幾段對賭徒的手的動作描寫,更是精彩絕倫。“這兩隻手像被浪潮掀上海灘的水母似的,在綠呢檯面上死寂地平躺了一會。然後,其中的一隻,右邊那一隻,從指尖開始又慢慢兒倦乏無力地抬起來了,它顫抖著,閃縮了一下,轉動了一下,顫顫悠悠,摸索迴旋,最後神經震慄地抓起一個籌碼,用拇指和食指捏著,遲疑不決地捻著,像是玩弄一個小輪子。忽然,這隻手猛一下拱起背部活像一頭野豹,接著飛快地一彈,彷彿啐了一口吐沫,把那個一百法郎的籌碼擲到下注的黑圈裡面。那隻靜臥不動的左手這時如聞警聲,馬上也驚惶不寧了;它直豎起來,慢慢滑動,真像是在偷偷爬行,挨攏那隻瑟瑟發抖、彷彿已被剛才的一擲耗盡了精力的右手,於是,兩隻手惶悚悚地靠在一處,兩隻肘腕在臺面上無聲地連連碰擊,愉像上下牙齒打寒戰一樣。”這手已經不僅僅是手了,幾個動作,人物的心理,賭徒的形象,都躍然紙上了,讓人不得不歎為觀止。 小說的女主人公在情慾的驅使下,委身於一個賭徒,作品對潛意識心理的描寫也很逼真,幾乎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的藝術再現。 除了以上例舉的兩例之外,茨威格寫得精彩的女性小說還有很多。《女人和景物》把沉積在夢遊症女人心底的本能衝動展現得淋漓盡致;《恐懼》寫一個女人偷情被人發現後的一系列心理活動。作者把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心靈,都活生生地獵取了,惟妙惟肖地描繪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和精神狀態。還有《姐妹樓》、《夜色朦朧》、《埃裡卡之戀》等等,都是彰顯著茨威格特色的優秀短篇幅小說。 《象棋的故事》故事講述了二戰時,一個猶太知識分子博士B被納粹單獨監禁,精神上倍受折磨。他費好大的勁偷了一本他極度渴望的書,卻是一本象棋譜,在被納粹關押的幾個月中他對著這本棋譜,日夜冥思苦練,而後出來一舉掃平風頭最勁的世界棋王。這讓我們領悟到一個人不論其天資如何,只要專注於某一具體的事物並終究其身心鑽研之必定可達大成。 茨威格一生寫下了大量的傳記文學作品,其中富有盛名的就有六部:《巴爾扎克傳》、《羅曼·羅蘭傳》、《麥哲倫》、《瑪麗·安唐尼特》、《約瑟夫·富歇》、《伊拉斯謨的勝利和悲劇》。 1、《巴爾扎克傳》是一部耗費了作者十年時間的鉅著。作者企圖把它寫成自己所著的傳記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巴爾扎克傳》從巴爾扎克的童年生活入筆,既記述了他在成功前的種種努力,奇異的幻想和追求,令世人咋舌的傳奇,又記述了他成名後與同時代名人、朋友、家庭的交往及他的寫作生活,讓人們感受到了多側面的巴爾扎克。無疑,《巴爾扎克傳》是迄今為止利用最翔實的史料寫成的一部傳記文獻,為人們瞭解、認識和研究這位文學巨匠提供了詳盡的資料。 2、《羅曼·羅蘭傳》也是一部思想性較高的傳記鉅著。作者在書中揭示了羅蘭作品在人類精神世界中產生的巨大震動和深遠影響。同時,作者的筆觸還探及到了羅曼·羅蘭的思想境界形成、發展和變化的深層原因。茨威格深刻的心理分析和精巧的藝術構思都可在其中窺豹一斑。 3、《麥哲倫》是作家僑居國外後的第一部傳記小說。當時,希特勒的入侵讓茨威格也淪為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作家有感於麥哲倫的遠大理想,著筆塑造了一個具有深刻悲劇感染力的偉大探險家形象。 《瑪麗·安唐尼特》寫的是法國皇后。因為被捲入法國大革命的漩渦中,最後命喪斷頭臺。這部作品寫得真摯感人,同樣被譽為世界傳記文學史上的一流名著。《約瑟夫·富歇》寫的是法國近代史上最沒有節操的政客。這個集背叛者、敗德者、狗頭軍師等不名譽的別名於一身的人,卻比任何一個政治家更巧妙地安然度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時代。《伊拉斯謨的勝利和悲劇》引用了豐富的原始資料,並對書中人物有著深刻的心理洞察,把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的悲劇及其意義生動地描述了出來。 《永不安寧的心》是斯蒂芬·茨威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它在1938年於瑞典問世,1946年在英國被搬上銀幕。這部小說已屬於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它描寫了騎兵少尉霍夫米勒與癱瘓的猶太富家少女埃迪特的愛情悲劇,對貴族階層虛偽的尊嚴、榮譽以及嚴重的社會偏見作了有力的揭露和無情的鞭撻;小說還向讀者展示了哈布斯堡王朝崩潰前夕奧匈帝國的社會風貌。 作者在這部小說中試圖透過“我”(少尉霍夫米勒)和孔德爾大夫這兩個具體形象來剖析兩種截然不同的同情;“一種是怯懦的、多愁善感的同情。這實際上只是心的焦躁,當他人遭到不幸時,它就會盡快逃脫這種莫可名狀的激情。那種同情根本談不上同情,不過是從自己的心靈深處對他人的痛苦進行本能的抵禦。另一種同情才是名副其實的—它不多愁善感,卻勇於自我犧牲;它知道要幹什麼,便堅決、沉著、耐心地堅持下去,直到使盡最後的及至超過最後的一分力量。”這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道主義,但作者所追求的人道主義的同情在那個時代、那個社會里是不現實的,這就更加襯托也了這部作品的悲劇性。 “罪惡是忘不掉的,只要良知尚未泯滅。”小說的結尾道出了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作者的心聲。 作者是以小說男主人公懺悔的口吻來說這句話,但即便是這樣的醒悟,也只不過是作家的理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