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提問:
學歷可證明曾經知道,不能證明未來能做到。學歷可以在工作之前獲得,能力需要事後評判。
應試教育(又稱填鴨式教育),通常指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以背誦與解題為基礎傳授文化學識的教育制度。
能力,生命物體適應自然生存環境所展現出來的柔韌性,比如人類具備透過主動勞動獲取食物、透過群體協作解決生存與發展問題的能力。能力總是和人完成一定的主動勞動創造實踐聯絡在一起,離開了具體生產勞動實踐既不能表現人的能力也不能發展人的能力。
學歷,人們在教育機構中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的學習經歷。根據教育法等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學歷教育包括小學、初中、高中、專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學歷通常指個人獲得的最高或最後的學歷。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天地看待萬物都是一樣的,不會對誰特別好,也不會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生命,被賦予了繁殖能力+生長週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態,所有自然生命都必須以被動適應+主動索取的方式適應自然生存環境。植物從自然物質中吸納可溶於水的微礦物質結合光合作用生產生命養料、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動物體內......自然生命悄無聲息地形成了具有相對均衡穩定性的“生態食物鏈”。
人類,自然生命體系中綜合智商最高、成長髮育最慢、成長可塑性最強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動物,也是自然生命體系中唯一具備按照自主生存需求透過主動勞動創造生活消費物資的動物族群,馴化播種植物的農業、馴服圈養動物的畜牧業和漁業、採礦加工製成生產勞動與生活輔助用具的工業、輔助人類戰勝疾病的醫藥業、輔助孩子們學習成長的教育業......主動勞動創造已經成為人類與其它自然生命區別開來的根本標誌。當然,人類也是自然生命體系中,唯一將特定現實物質的形態+性狀+功用提煉彙集成抽象的符號+讀音+寓意、從而形成抽象社會生存文明成果集合的動物群體。人類文明成果除了記述生產勞動智慧經驗之外,也會不吝筆墨對為人類文明進化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大加讚賞。
孔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
魯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木工師傅們用的鑽、刨子、鏟子、曲尺、墨斗等據說都是魯班發明的,魯班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
孫武,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被譯為日文、法文、德文、英文,該書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嬴政,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
劉徹,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派衛青、霍去病多次出擊匈奴,迫其遠徙漠北;命張騫出使西域,溝通漢族與西域各族聯絡;又征服閩越、東甌、南越、衛氏北韓,經營西南夷,在其地設定郡縣。
......
中華民族5000多年不間斷的文明進化歷程中,湧現出了諸多傑出人士,這是後人對前人勞動創造能力的追認。《舊唐書·食貨志上》:“設官分職,選賢任能,得其人則有益於國家,非其才則貽患於黎庶,此以不可不知也。”選賢任能,意思是選拔和任用賢能的人。但是,賢能的人與常人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差異,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比其他人更賢能,如何才能為每個社會職業工作崗位遴選到最合適的人才呢?
每個人都試崗,這太費時、父子相承,這難服眾、依前人舉薦,這難免被徇私......在漫長的文明進化實踐中,人們終於找到了相對可靠且折中的辦法——透過學歷選才。隋&唐時期,開始設立教育行政部門國子寺、開啟開科取士,之後不斷完善並沿用至清朝末年。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成立文化教育委員會、教育部,設立普通教育、專門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司,至此中國基礎教育事業正式步入職業化發展的大通道,學校核發的學歷證明逐步成為人們進入職場的通用“入場券”。
50年前,識字就可以做小學老師。今天,博士還要透過各種考試才能拿到教師資格證;50年前,公職人員待遇低到不如種地。今天,幾乎所有人都向往能成為國家公職人員中的一份子,學歷便是公職人員國考的第一遴選指標。因此,彼時教育工作者需要挨家挨戶給家長做工作,讓孩子上學。今天,為了孩子能夠在考試中多得幾分,所有家庭“傾家蕩產”也要為孩子報各種提分補習。
近年中國新生兒童數量變化:2015年1655萬—>2016年1883萬—>2017年1765萬—>2018年1523萬—>2019年1465萬—>2020年1200萬—>2021年1062萬......為什麼都鼓勵生育了,人們還不積極生孩子?《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2版》資料顯示:“全國家庭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48.5萬元、0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養育成本平均為62.7萬元。可以預見的教養成本,迫使越來越多年輕家庭選擇主動節育。
博士進菸草流水生產線、博士競聘中小學教師、博士下沉社群基層一線......博士滿大街從側面反映出一個基本事實——普通高等教育真的到了被普及的時代。從提升全民學識素養角度看,人人接受高學歷教育非常好。但是,如果學歷與人才兌等之後,為考試而學就將成為阻礙教育服務人類主動勞動創造的起點,比如建築行業有許多人考證只為賺掛靠費,真正一線施工人員的持證比例卻非常低。因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實際工作和學歷考證還隔著臨場實踐應變。
感謝提問:
學歷可證明曾經知道,不能證明未來能做到。學歷可以在工作之前獲得,能力需要事後評判。
應試教育(又稱填鴨式教育),通常指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以背誦與解題為基礎傳授文化學識的教育制度。
能力,生命物體適應自然生存環境所展現出來的柔韌性,比如人類具備透過主動勞動獲取食物、透過群體協作解決生存與發展問題的能力。能力總是和人完成一定的主動勞動創造實踐聯絡在一起,離開了具體生產勞動實踐既不能表現人的能力也不能發展人的能力。
學歷,人們在教育機構中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的學習經歷。根據教育法等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學歷教育包括小學、初中、高中、專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學歷通常指個人獲得的最高或最後的學歷。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天地看待萬物都是一樣的,不會對誰特別好,也不會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生命,被賦予了繁殖能力+生長週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態,所有自然生命都必須以被動適應+主動索取的方式適應自然生存環境。植物從自然物質中吸納可溶於水的微礦物質結合光合作用生產生命養料、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動物體內......自然生命悄無聲息地形成了具有相對均衡穩定性的“生態食物鏈”。
人類,自然生命體系中綜合智商最高、成長髮育最慢、成長可塑性最強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動物,也是自然生命體系中唯一具備按照自主生存需求透過主動勞動創造生活消費物資的動物族群,馴化播種植物的農業、馴服圈養動物的畜牧業和漁業、採礦加工製成生產勞動與生活輔助用具的工業、輔助人類戰勝疾病的醫藥業、輔助孩子們學習成長的教育業......主動勞動創造已經成為人類與其它自然生命區別開來的根本標誌。當然,人類也是自然生命體系中,唯一將特定現實物質的形態+性狀+功用提煉彙集成抽象的符號+讀音+寓意、從而形成抽象社會生存文明成果集合的動物群體。人類文明成果除了記述生產勞動智慧經驗之外,也會不吝筆墨對為人類文明進化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大加讚賞。
孔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
魯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木工師傅們用的鑽、刨子、鏟子、曲尺、墨斗等據說都是魯班發明的,魯班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
孫武,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被譯為日文、法文、德文、英文,該書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嬴政,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
劉徹,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派衛青、霍去病多次出擊匈奴,迫其遠徙漠北;命張騫出使西域,溝通漢族與西域各族聯絡;又征服閩越、東甌、南越、衛氏北韓,經營西南夷,在其地設定郡縣。
......
中華民族5000多年不間斷的文明進化歷程中,湧現出了諸多傑出人士,這是後人對前人勞動創造能力的追認。《舊唐書·食貨志上》:“設官分職,選賢任能,得其人則有益於國家,非其才則貽患於黎庶,此以不可不知也。”選賢任能,意思是選拔和任用賢能的人。但是,賢能的人與常人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差異,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比其他人更賢能,如何才能為每個社會職業工作崗位遴選到最合適的人才呢?
每個人都試崗,這太費時、父子相承,這難服眾、依前人舉薦,這難免被徇私......在漫長的文明進化實踐中,人們終於找到了相對可靠且折中的辦法——透過學歷選才。隋&唐時期,開始設立教育行政部門國子寺、開啟開科取士,之後不斷完善並沿用至清朝末年。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成立文化教育委員會、教育部,設立普通教育、專門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司,至此中國基礎教育事業正式步入職業化發展的大通道,學校核發的學歷證明逐步成為人們進入職場的通用“入場券”。
50年前,識字就可以做小學老師。今天,博士還要透過各種考試才能拿到教師資格證;50年前,公職人員待遇低到不如種地。今天,幾乎所有人都向往能成為國家公職人員中的一份子,學歷便是公職人員國考的第一遴選指標。因此,彼時教育工作者需要挨家挨戶給家長做工作,讓孩子上學。今天,為了孩子能夠在考試中多得幾分,所有家庭“傾家蕩產”也要為孩子報各種提分補習。
近年中國新生兒童數量變化:2015年1655萬—>2016年1883萬—>2017年1765萬—>2018年1523萬—>2019年1465萬—>2020年1200萬—>2021年1062萬......為什麼都鼓勵生育了,人們還不積極生孩子?《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2版》資料顯示:“全國家庭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48.5萬元、0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養育成本平均為62.7萬元。可以預見的教養成本,迫使越來越多年輕家庭選擇主動節育。
博士進菸草流水生產線、博士競聘中小學教師、博士下沉社群基層一線......博士滿大街從側面反映出一個基本事實——普通高等教育真的到了被普及的時代。從提升全民學識素養角度看,人人接受高學歷教育非常好。但是,如果學歷與人才兌等之後,為考試而學就將成為阻礙教育服務人類主動勞動創造的起點,比如建築行業有許多人考證只為賺掛靠費,真正一線施工人員的持證比例卻非常低。因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實際工作和學歷考證還隔著臨場實踐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