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哥的世界爾等怎麼懂30010587

    、從形成上看,道德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它存在於人們的意識和社會輿論之中。即具有自發性。法律是按照統治階級的意志要求,由國家制定的認可。即具有階級意志性。


    2、從實施上看,二者的實現手段不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習俗和人們的信念的力量來維護。即具有理念性。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即具有強制性。


    3、從約束力上看,階段社會的道德規則,不能約束每一個社會成員,而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4、法律是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是靠人們的自覺來衡量的。不道德不一定觸犯法律。而觸犯法律的一定是道德不允許的。


    5、法律與道德的表現形式與調整機制各不相同。許多道德規範表現為一種抽象的原則與信念,違反道德規範的後果是行為人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以及行為人自身的自責、內疚、懺悔。而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範。違反法律規範的後果,是由相應的國家機關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6、法律與道德產生的條件與消亡各不相同。法律的產生以國家的形成為前提條件,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範。沒有國家就沒有法律,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法律的性質。


    而道德則不以國家的產生為前提,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道德的存在。如在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以前,少數先進人物與革命導師就已經具備了社會主義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質。法律既然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也必然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法律消亡之後,道德依然存在。


    擴充套件資料:


    道德與法律的聯絡,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其關係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


    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準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準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


    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範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 2 # 十五貝貝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道德透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擴充套件資料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範的心理意識。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 3 # 使用者5030173411015

    道德絕對不能取代法律,因為看似神聖的道德實際卻缺乏操作性。

           法律儘管是統治階層控制國家的手段,不過即便是最獨裁、專制的君王制定的法律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也會最大限度保持和道德的一致性,否則法律便無法得到民眾的認可。

          可是關鍵在於道德是模糊的,而法律是明確的。法律為人劃定了一個圈子,不允許任何人踏出紅線半步,道德則是告訴你不要走遠即可,關鍵是如何才算“走遠”?模糊的標準就留給別有心機的人可操作的空間。

            不得不承認道德在每個人心目中標準是不盡相同的,同一件事不同人去審視就會有不同的觀點,是非對錯判斷非常模糊,有時甚至大相徑庭。記得一年前某押運公司保安擊斃一名襲擊運鈔車的男子的行為就在網上引發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方主張保安必須殺人償命,另一方認為保安做的對,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如果道德審判取代法律,那麼這種是非兩極分化的案件判決就完全取決於法官的認定,如此以來必然滋生權力膨脹與腐敗。

            其次每個人在社會中均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一個小偷可能是個孝子,一個地痞無賴或許懷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窮困低層的遭遇往往能博取更多與之有類似經歷人的同情。所以當某事件發生時只要媒體在報道時刻意隱瞞略過某些細節,採用特定的視角審視就可能給事件輿論走向造成決定性的影響,這就使某些具備輿論上優勢的人掌握了巨大的能量,能夠輕易煽動起民眾的道德情懷,從而一次又一次衝擊現有秩序。

            最後要說的是在法治社會里紅線是清晰明確的,給予了生活於其中的人安全的保障,而道德取代法律的社會里卻會有著許多無形致命的禁忌,一句不妥的言論一個不合時宜的舉動被別有企圖的人捕捉下來並以此放大就可能給當事人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在這種缺乏可靠保障環境下或許身為富豪的他會花錢圈養黑社會走卒,行賄官員以求庇護,拉攏媒體以得自保,普通人只能隨波逐流,像棋子一樣任憑擺佈。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講道德而不談法律的社會里最終人們崇尚的反而是實力,這必將淪落成一個暴寡脅弱、弱肉強食的世界。

  • 4 # 孫寶仁99

    道德代替法制是什麼意思?嚴格意義上講,道德是道德,法治是法治,道德是代替不了法治的。如一個人做了一些違背常理的事情,受到人們的譴責和唾棄。但是他沒有犯法。這就得用道德對他進行約束。有的人觸犯了法律,犯了法就要用法律對他刑罰。給他講道德是沒有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捻葫蘆陽臺種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