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哪個國家、哪個文化,都會圍繞著飲食形成一系列的風俗習慣。在各個國家,作為飲食中必不可少的飲品,圍繞酒形成了各類風俗習慣。這其中,敬酒文化源遠流長,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時得到昇華。
生活中,如何“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讓敬酒這個舉動遵循禮儀規範,顯示出個人的修養風度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談一談敬酒的奧秘。
敬酒技巧知多少,中西方敬酒有哪些不同
敬酒是一門大學問,在一桌酒席上,首先要搞清楚賓客們的情況,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分明主次。如果和領導或長輩喝酒,就先從領導或長輩開始,一個一個來,一般朋友就比較隨意,可以按照順時針的方向來。
敬酒要注意姿勢,當要敬酒時應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後,再以左手託扶杯底,杯子稍低,面帶微笑,目視自己的祝酒物件,嘴裡同時說祝酒詞。
席間,勸人飲酒主要有“文敬”、“武敬”和“罰敬”幾種方式。“文敬”,是傳統酒德的一種體現,也即有禮有節地勸客人飲酒。主人先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並將空酒杯口朝下,說明自己已經喝完,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回敬”是客人向主人敬酒;“互敬”是客人與客人之間的“敬酒”,能讓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得到昇華;“代飲”則是不失風度,又不使賓主掃興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會飲酒,或飲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達敬意時,就可請人代酒。
不同的飲酒場合,敬酒方式也有著區別,比如在西餐中,用來敬酒的一般是起泡酒,為避免昂貴的香檳型酒杯有所損傷,很多時候敬酒時是不碰杯的,若需要碰杯時,不能出現交叉碰杯的情況,不能從自己的位置起身跑到另外的位置與人碰杯。同時,在西餐中若需敬酒說祝酒詞,要在餐前或在上餐後甜點之後,千萬不能在主菜時間敬酒,以免打擾到別人用餐。
即便在中國,不同民族也有著不同的敬酒習慣。比如: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時,先在酒杯中倒滿酒,端到客人面前,這時,客人要用雙手接過酒杯,要先敬神靈;壯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兩人從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飲;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時,都是敬雙杯。主人不論客人多少,只拿出兩隻酒杯,在場的主人輪番給客人敬雙杯。
探尋敬酒緣起,古時候如何敬酒?
瞭解了敬酒的技巧,敬酒的起源是怎樣的呢?古今中外敬酒的方式有所差異,敬酒的方式也多有不同,但用酒表達人們誠摯的敬意卻是一致的。據說,敬酒這種習俗最初起源於試毒。當兩個人拿起酒進行碰杯的時候,兩個杯子中的液體都會濺出來一些,並灑到對方的杯子中去,如果其中一個杯子中有毒藥,碰杯之後,由於液體進行了交換,喝酒的雙方都會中毒。當然,這只是一種有趣的傳說,敬酒的真正起源並非如此。
追溯過去會發現,很難確定敬酒的真正起源,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在最古老的文化中記載中,就已經有某種形式上的敬酒了,應該是和酒一併發展起來的。
中國敬酒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那時多稱之為“獻”。以《禮記·燕義》所載國君宴請群臣的“燕禮”為例,“獻君,君舉旅行酬,而後獻卿。卿舉旅行酬,而後獻大夫。大夫舉旅行酬,而後獻士。士舉旅行酬,而後獻庶子。”即飲酒時,宰夫(宴會主持人)先敬獻國君,國君飲後舉杯向在座的來賓勸飲;然後宰夫向大夫獻酒,大夫飲後也舉杯勸飲;然後宰夫又向士獻酒,士飲後也舉杯勸飲;最後宰夫獻酒給庶子。宰夫敬獻酒醴,尊卑貴賤先後有別,遵循著先尊後卑、先貴後賤的禮儀,這一禮儀也被後世敬酒所普遍繼承。
總體來看,中國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嚐嚐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在西方酒文化中,在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們最初以酒祭神,後來他們延續傳統,以酒祝賀朋友。當時,為健康而敬酒的傳統也流行起來,《國家地理》雜誌曾報道稱,在公元前1世紀時,羅馬參議院就頒發了一項法令,規定所有人在進餐時都必須為奧古斯都皇帝的健康而舉杯慶祝。
17世紀時,“Toast”一詞首次被使用,這個詞的原意是“麵包”,當時麵包可以被放入葡萄酒中。人們認為放一塊麵包在酒中可以讓它吸收酒的酸味,同時葡萄酒也可以讓麵包吃起來更美味。在19世紀和20世紀時,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致敬酒辭者,致敬酒辭者在主持敬酒的同時也防止人們過量飲酒。
總之,隨著時間的推移,敬酒的方式越來越簡單,也越來越科學健康,而生活中的敬酒之法無數,關鍵在提前自做準備,活學活用,因地制宜,見縫插針。
不管在哪個國家、哪個文化,都會圍繞著飲食形成一系列的風俗習慣。在各個國家,作為飲食中必不可少的飲品,圍繞酒形成了各類風俗習慣。這其中,敬酒文化源遠流長,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時得到昇華。
生活中,如何“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讓敬酒這個舉動遵循禮儀規範,顯示出個人的修養風度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談一談敬酒的奧秘。
敬酒技巧知多少,中西方敬酒有哪些不同
敬酒是一門大學問,在一桌酒席上,首先要搞清楚賓客們的情況,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分明主次。如果和領導或長輩喝酒,就先從領導或長輩開始,一個一個來,一般朋友就比較隨意,可以按照順時針的方向來。
敬酒要注意姿勢,當要敬酒時應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後,再以左手託扶杯底,杯子稍低,面帶微笑,目視自己的祝酒物件,嘴裡同時說祝酒詞。
席間,勸人飲酒主要有“文敬”、“武敬”和“罰敬”幾種方式。“文敬”,是傳統酒德的一種體現,也即有禮有節地勸客人飲酒。主人先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並將空酒杯口朝下,說明自己已經喝完,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回敬”是客人向主人敬酒;“互敬”是客人與客人之間的“敬酒”,能讓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得到昇華;“代飲”則是不失風度,又不使賓主掃興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會飲酒,或飲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達敬意時,就可請人代酒。
不同的飲酒場合,敬酒方式也有著區別,比如在西餐中,用來敬酒的一般是起泡酒,為避免昂貴的香檳型酒杯有所損傷,很多時候敬酒時是不碰杯的,若需要碰杯時,不能出現交叉碰杯的情況,不能從自己的位置起身跑到另外的位置與人碰杯。同時,在西餐中若需敬酒說祝酒詞,要在餐前或在上餐後甜點之後,千萬不能在主菜時間敬酒,以免打擾到別人用餐。
即便在中國,不同民族也有著不同的敬酒習慣。比如: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時,先在酒杯中倒滿酒,端到客人面前,這時,客人要用雙手接過酒杯,要先敬神靈;壯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兩人從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飲;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時,都是敬雙杯。主人不論客人多少,只拿出兩隻酒杯,在場的主人輪番給客人敬雙杯。
探尋敬酒緣起,古時候如何敬酒?
瞭解了敬酒的技巧,敬酒的起源是怎樣的呢?古今中外敬酒的方式有所差異,敬酒的方式也多有不同,但用酒表達人們誠摯的敬意卻是一致的。據說,敬酒這種習俗最初起源於試毒。當兩個人拿起酒進行碰杯的時候,兩個杯子中的液體都會濺出來一些,並灑到對方的杯子中去,如果其中一個杯子中有毒藥,碰杯之後,由於液體進行了交換,喝酒的雙方都會中毒。當然,這只是一種有趣的傳說,敬酒的真正起源並非如此。
追溯過去會發現,很難確定敬酒的真正起源,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在最古老的文化中記載中,就已經有某種形式上的敬酒了,應該是和酒一併發展起來的。
中國敬酒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那時多稱之為“獻”。以《禮記·燕義》所載國君宴請群臣的“燕禮”為例,“獻君,君舉旅行酬,而後獻卿。卿舉旅行酬,而後獻大夫。大夫舉旅行酬,而後獻士。士舉旅行酬,而後獻庶子。”即飲酒時,宰夫(宴會主持人)先敬獻國君,國君飲後舉杯向在座的來賓勸飲;然後宰夫向大夫獻酒,大夫飲後也舉杯勸飲;然後宰夫又向士獻酒,士飲後也舉杯勸飲;最後宰夫獻酒給庶子。宰夫敬獻酒醴,尊卑貴賤先後有別,遵循著先尊後卑、先貴後賤的禮儀,這一禮儀也被後世敬酒所普遍繼承。
總體來看,中國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嚐嚐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在西方酒文化中,在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們最初以酒祭神,後來他們延續傳統,以酒祝賀朋友。當時,為健康而敬酒的傳統也流行起來,《國家地理》雜誌曾報道稱,在公元前1世紀時,羅馬參議院就頒發了一項法令,規定所有人在進餐時都必須為奧古斯都皇帝的健康而舉杯慶祝。
17世紀時,“Toast”一詞首次被使用,這個詞的原意是“麵包”,當時麵包可以被放入葡萄酒中。人們認為放一塊麵包在酒中可以讓它吸收酒的酸味,同時葡萄酒也可以讓麵包吃起來更美味。在19世紀和20世紀時,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致敬酒辭者,致敬酒辭者在主持敬酒的同時也防止人們過量飲酒。
總之,隨著時間的推移,敬酒的方式越來越簡單,也越來越科學健康,而生活中的敬酒之法無數,關鍵在提前自做準備,活學活用,因地制宜,見縫插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