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跨時代1782

    波普爾把物理世界稱作"世界1",它包括物理的物件和狀態。

    把精神世界稱作"世界2",它包括心理素質、意識狀態、主觀經驗等。

    波普爾把"世界3"用來指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即思想內容的世界或客觀意義上的觀念的世界,或可能的思想客體的世界。它包括客觀的知識和客觀的藝術作品。

    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出生於1902年7月28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的一個猶太裔中產階級家庭,畢業於維也納大學。

    1928年,他獲授哲學博士學位,1930年至1936年間在中學任教。1937年,納粹主義勢力抬頭,波普爾移民至紐西蘭。他在紐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學任哲學講師。1946年遷居英國,在倫敦經濟學院講解邏輯和科學方法論,1949年獲得教授職銜。1965年,他經女皇伊麗莎白二世獲封爵位,1976年當選皇家科學院院士。1969年從教壇退休後,他仍活躍於知識界。

    提出證偽主義的哲學家波普(K.R,Popper)的"三個世界理論"卻是不可證偽的,然而對於他的這個形而上,似乎沒有人認為是偽問題或偽科學,因為它確實是高度提煉後的理性產物。

    在波普的這個理論中,存在著三個世界:物理世界(簡稱世界1)、精神世界(簡稱世界2)和客觀知識世界(簡稱世界3)。"世界1"指的是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客體及其各種現象,如物質、能量、一切無機物質和一切生物有機體,包括人體及其大腦。因此,世界1中又包括了兩個世界:無機界世界(a)和有機界世界(b)。

    "世界2"指的是一切古今中外的主觀精神活動(對個人來說就是他個人的主觀精神活動)。波普認為主觀精神是實在的,因為它對世界1,尤其是對人和動物的軀體能起反饋作用,即它直接支配著人和動物的物質軀體透過其活動表現出來。顯然,世界2也可以劃分為感性世界(c)和理性世界(d)。

    "世界3"被波普定義為人類精神產物的世界(雖然,廣義地說應該是:一切主觀精神活動的產物的世界)。如思維觀念、語言、文字、藝術、神話、科學問題、理論猜測和論據等一切抽象的精神產物以及一切具體的精神產物,如工具裝置、圖書、房屋建築、計算機、飛機和輪船等等。我們把前者記為(e),後者記為(f)。

  • 2 # 使用者1420186604024845

    波普爾把物理世界稱作"世界1",它包括物理的物件和狀態。

    把精神世界稱作"世界2",它包括心理素質、意識狀態、主觀經驗等。

    波普爾把"世界3"用來指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即思想內容的世界或客觀意義上的觀念的世界,或可能的思想客體的世界。它包括客觀的知識和客觀的藝術作品。

    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出生於1902年7月28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的一個猶太裔中產階級家庭,畢業於維也納大學。

    1928年,他獲授哲學博士學位,1930年至1936年間在中學任教。1937年,納粹主義勢力抬頭,波普爾移民至紐西蘭。他在紐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學任哲學講師。1946年遷居英國,在倫敦經濟學院講解邏輯和科學方法論,1949年獲得教授職銜。1965年,他經女皇伊麗莎白二世獲封爵位,1976年當選皇家科學院院士。1969年從教壇退休後,他仍活躍於知識界。

    提出證偽主義的哲學家波普(K.R,Popper)的"三個世界理論"卻是不可證偽的,然而對於他的這個形而上,似乎沒有人認為是偽問題或偽科學,因為它確實是高度提煉後的理性產物。

    在波普的這個理論中,存在著三個世界:物理世界(簡稱世界1)、精神世界(簡稱世界2)和客觀知識世界(簡稱世界3)。"世界1"指的是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客體及其各種現象,如物質、能量、一切無機物質和一切生物有機體,包括人體及其大腦。因此,世界1中又包括了兩個世界:無機界世界(a)和有機界世界(b)。

    "世界2"指的是一切古今中外的主觀精神活動(對個人來說就是他個人的主觀精神活動)。波普認為主觀精神是實在的,因為它對世界1,尤其是對人和動物的軀體能起反饋作用,即它直接支配著人和動物的物質軀體透過其活動表現出來。顯然,世界2也可以劃分為感性世界(c)和理性世界(d)。

    "世界3"被波普定義為人類精神產物的世界(雖然,廣義地說應該是:一切主觀精神活動的產物的世界)。如思維觀念、語言、文字、藝術、神話、科學問題、理論猜測和論據等一切抽象的精神產物以及一切具體的精神產物,如工具裝置、圖書、房屋建築、計算機、飛機和輪船等等。我們把前者記為(e),後者記為(f)。

    所以,三個世界可細分為六個世界:屬於世界1的a,b、屬於世界2的c,d和屬於世界3的e,f:(a)無機界世界,(b)有機界世界, (c)動物和人的感性世界,(d)人的理性世界 ,(e)抽象的精神產物世界 ,(f) 具體的精神產物世界。

    波普稱由世界1向世界2再向世界3的作用方向為"上向因果關係"。而稱反向的反饋作用方向為"下向因果關係",可見,三個世界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由圖則可以看出,上向因果關係可表示為:a-b-c-d-e-f,下向因果關係可表示為:f-e-d-c-b-a,而f對a的作用例如人為造成的環境破壞,a對f的反饋作用如地震、颱風和腐蝕造成的破壞等等。所以三個世界是一個可逆的完全迴圈。

    三個世界的觀念最早是由柏拉圖提出來的,但是他提的是:具體世界、理念世界和靈魂世界。即柏拉圖是把a,b和f作為一個具體世界。而老子則是二元的世界觀,即"有”與“無”。老子的二元論顯然超越於柏拉圖和波普的三個世界論,因為後者的觀念雖然已然認定“存在”超越於“人”的侷限,但是其中那些可能的“無”仍然屬於“有”的從屬地位,只有老子才不但將“無”與“有”置於對等地位,甚至於更基本。

    但是,道和德卻是既非物質的又非主觀意識的,因為基本的原理、規律本質上既是非物質的,又是非主觀意識的客觀存在,它們屬於" 無"的世界。既不因不同物質而變異,也不因不同符號而變異。

    波普把世界3定義為人類精神產物的世界,但是波普承認,世界3的物件"人們只能說是發現了他們,而不是發明了他們",所以客觀規律的存在並非僅靠人的心智所能發明出來的。因此必須存在遊離於心智活動之外的潛在的客觀規律,那就是“道”。由此可見,波普、柏拉圖和老子一樣,都認為世界是復的。因為,a、b是純粹實的,e、d是純粹虛的,而c和f則是實虛混合的。

  • 3 # 使用者4441668107386622

    波普爾把物理世界稱作"世界1",它包括物理的物件和狀態。

    把精神世界稱作"世界2",它包括心理素質、意識狀態、主觀經驗等。

    波普爾把"世界3"用來指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即思想內容的世界或客觀意義上的觀念的世界,或可能的思想客體的世界。它包括客觀的知識和客觀的藝術作品。

    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出生於1902年7月28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的一個猶太裔中產階級家庭,畢業於維也納大學。

    1928年,他獲授哲學博士學位,1930年至1936年間在中學任教。1937年,納粹主義勢力抬頭,波普爾移民至紐西蘭。他在紐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學任哲學講師。1946年遷居英國,在倫敦經濟學院講解邏輯和科學方法論,1949年獲得教授職銜。1965年,他經女皇伊麗莎白二世獲封爵位,1976年當選皇家科學院院士。1969年從教壇退休後,他仍活躍於知識界。

    提出證偽主義的哲學家波普(K.R,Popper)的"三個世界理論"卻是不可證偽的,然而對於他的這個形而上,似乎沒有人認為是偽問題或偽科學,因為它確實是高度提煉後的理性產物。

    在波普的這個理論中,存在著三個世界:物理世界(簡稱世界1)、精神世界(簡稱世界2)和客觀知識世界(簡稱世界3)。"世界1"指的是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客體及其各種現象,如物質、能量、一切無機物質和一切生物有機體,包括人體及其大腦。因此,世界1中又包括了兩個世界:無機界世界(a)和有機界世界(b)。

    "世界2"指的是一切古今中外的主觀精神活動(對個人來說就是他個人的主觀精神活動)。波普認為主觀精神是實在的,因為它對世界1,尤其是對人和動物的軀體能起反饋作用,即它直接支配著人和動物的物質軀體透過其活動表現出來。顯然,世界2也可以劃分為感性世界(c)和理性世界(d)。

    "世界3"被波普定義為人類精神產物的世界(雖然,廣義地說應該是:一切主觀精神活動的產物的世界)。如思維觀念、語言、文字、藝術、神話、科學問題、理論猜測和論據等一切抽象的精神產物以及一切具體的精神產物,如工具裝置、圖書、房屋建築、計算機、飛機和輪船等等。我們把前者記為(e),後者記為(f)。

    所以,三個世界可細分為六個世界:屬於世界1的a,b、屬於世界2的c,d和屬於世界3的e,f:(a)無機界世界,(b)有機界世界, (c)動物和人的感性世界,(d)人的理性世界 ,(e)抽象的精神產物世界 ,(f) 具體的精神產物世界。

    波普稱由世界1向世界2再向世界3的作用方向為"上向因果關係"。而稱反向的反饋作用方向為"下向因果關係",可見,三個世界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由圖則可以看出,上向因果關係可表示為:a-b-c-d-e-f,下向因果關係可表示為:f-e-d-c-b-a,而f對a的作用例如人為造成的環境破壞,a對f的反饋作用如地震、颱風和腐蝕造成的破壞等等。所以三個世界是一個可逆的完全迴圈。

    三個世界的觀念最早是由柏拉圖提出來的,但是他提的是:具體世界、理念世界和靈魂世界。即柏拉圖是把a,b和f作為一個具體世界。而老子則是二元的世界觀,即"有”與“無”。老子的二元論顯然超越於柏拉圖和波普的三個世界論,因為後者的觀念雖然已然認定“存在”超越於“人”的侷限,但是其中那些可能的“無”仍然屬於“有”的從屬地位,只有老子才不但將“無”與“有”置於對等地位,甚至於更基本。

    但是,道和德卻是既非物質的又非主觀意識的,因為基本的原理、規律本質上既是非物質的,又是非主觀意識的客觀存在,它們屬於" 無"的世界。既不因不同物質而變異,也不因不同符號而變異。

    波普把世界3定義為人類精神產物的世界,但是波普承認,世界3的物件"人們只能說是發現了他們,而不是發明了他們",所以客觀規律的存在並非僅靠人的心智所能發明出來的。因此必須存在遊離於心智活動之外的潛在的客觀規律,那就是“道”。由此可見,波普、柏拉圖和老子一樣,都認為世界是復的。因為,a、b是純粹實的,e、d是純粹虛的,而c和f則是實虛混合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1年的暑假生活對於孩子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