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發現美達人
-
2 # 臥牛說歷史
秦王族從來不是趙氏,至少從非子受封於秦之後就不該用了。
哪怕有些族人仍用趙氏,這已經說明他並非秦國王族,頂多算旁支。
秦漢以前,姓不變,氏是隨時可以改變的。
秦趙二國有共同的祖先,但就如黃帝是我們華夏民族的祖先一樣,離得太遠了,秦國只供奉自家祖宗,也就是秦國老祖非子,絕不會在勾搭上“趙氏”。
秦始皇在趙國當人質的時候,取趙氏,可能因為出生於趙國,也可能出於示好趙國,一旦他回到秦國,絕不會再稱為趙正,叫公子政更合適。
他當上皇帝后,可以叫秦正、嬴政,但絕不會叫趙正。贏姓不會變,氏是可以變的。都是一國大王了,還留戀個“趙”,真當嬴政對趙國有什麼好回憶不成?
趙、秦源自一個祖宗,趙氏先發達,非子算是趙氏旁支,為了拉關係自稱趙氏不無不可。後來非子發達了,他們這一族遷走,之後倆家徹底成為兩族。
我簡單把秦趙族譜說下就好。
季勝—孟增—衡父—造父(趙氏老祖)—渠父—安父—樑父—莒父—奄父—叔帶(趙國始祖)
惡來—女防—旁皋—太幾—大駱—秦非子(秦氏老祖)
季勝和惡來是兄弟,秦國在非子時期,跟趙氏連一家都算不上,頂多算個窮親戚上門。
別老拿太史公的《史記》說事,裡面還叫劉邦漢高祖呢。
至於趙高,更可能是趙氏在秦國的質子的後代,類似秦始皇的身份,這也能為秦始皇信任趙高提供解釋。
至於說秦國宗室有叫趙某某的,這很正常,魯國三桓之亂,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都是魯莊公的親兄弟,這不比所謂的“趙某某”更有說服力?
所以,別老拿秦國嬴姓趙氏說事。
-
3 # 沉默是金146311936
秦王族是趙王族附屬小宗。秦趙祖上是一家,在商周交際時落幕,後來趙王族的祖先在周穆王時發跡,於是秦王族的祖先就投靠了趙王族的祖先做了小宗;後來周室遇難秦王族的祖先表先的好,於是周天子就讓秦王族的祖先做趙王族祖先的老大,還把周室丟失的土地都封給了秦王族的祖先開了個空頭大支票!
秦王族的祖先一看這不是坑我嗎?這是讓我去死要我的命啊!秦王族的祖先堅決不做趙王族祖先的老大,繼續趙王族祖先的小弟馬仔換來了活命的機會,在趙王族祖先的支援下秦王族終於站住了腳,再後來就是秦趙兩家都發達了。
秦國經歷過秦王族的艱苦奮鬥已經數一數二是大國了。而趙王族的祖先卻是晉國的卿。一個是君一個的臣,這就不是一個等級呀!我為啥還要做小弟?我也要做老大!然而趙盾告訴了他誰才是老大,於是秦國被晉國揍了趙盾乾的,你秦國國君有晉國國君吊嗎?比你老秦家更吊的晉國國君死了老趙家乾的。於是老秦家死心了認命了。
在商鞅變法之前趙一直比秦強,長平之戰前秦趙是不相上下,最後秦國滅了趙國秦才成了大宗!
-
4 # 水一白聊歷史
戰國七雄裡面,打得最狠的秦、趙兩國君主,竟然同為嬴姓趙氏,這不由得讓人浮想聯翩,他們是不是擁有共同的祖先呢?答案是肯定的,他們不但有共同的祖先,而且關鍵人物還在《封神演義》中出過場。
一、嬴姓趙氏的由來關於“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大禹身邊有一個首席助手,名字叫做伯益的?因為他治水有功,所以當時的君主舜給他賜了個姓,就是嬴,他也成了第一個擁有“嬴姓”的人。
後來,舜老了以後,把位置禪讓給了大禹。按照原計劃,禹是要把位置禪讓給伯益的,不過,禹的兒子啟不同意,便憑藉自己部落強大的實力取代伯益成為了最高統治者,這就是“禹傳子,家天下”的故事。
伯益並沒有反叛,而是做了啟的手下,並把嬴姓發揚光大了,嬴也因此成為了上古八大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之一。
不過,這時候還只是嬴姓,不是趙氏,“趙氏”是直到傳到造父這一代才有的。
造父,伯益的傳人,是周穆王(西周第五任君主,約公元前977年—前922年在位)時期的一個馬官,因為立了大功,被封到了趙城(屬今山西臨汾),所以以地名為氏,稱趙氏。
二、造父是不是秦、趙兩國共同的先祖呢?其實並不是,確切地說,造父是趙國君主的先祖,後來建立起了戰國七雄之一趙國的確實是造父的後人,而秦王的先祖卻不是造父,只能說“趙氏”來源是造父。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封神演義》裡面,紂王手下的兩個大夫,一個叫飛廉,一個叫惡來,最後武王伐紂的時候投降了周,卻被姜子牙拿來給封神榜湊數成為最後兩名。
這兩個人在歷史上也是存在的。
歷史上的飛廉以駕車快而聞名,惡來是他的兒子,孔武有力,他們都是商紂王所寵信的大臣,後來商朝滅亡,他們都被武王下令給殺了。
飛廉還有一個兒子,名叫季勝,他也就是剛才我們提到的造父的曾祖父;而惡來則有一個兒子,名叫女防,他的四世孫則是秦國的始封君非子。也就是說飛廉是秦、趙兩國國君最後一個共同先祖了。
非子因與造父同族,所以也成了“嬴姓趙氏”一員。
他跟造父一樣,最擅養馬、駕車。也正是憑藉這個本事,受周孝王(西周第八任君主,公元前892-前886在位)賞識,才有了塊屬於自己的一小塊封地。秦人正是在這塊封地的基礎上,經歷數百年的努力,才最終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而他們同宗的趙國,卻成為了戰國七雄裡被他們打得最狠的一個,不禁令人唏噓。
-
5 # 沉140769451
嬴不是姓,趙才是姓。中中國人的姓一般取自國名、地名,氏在先秦時期及以前一般取的功績、特長,一些是後人推崇而尊稱,一些是君王賞賜。趙姓,是因為趙人先祖造父有功受封趙城,秦人先祖非子與造父兩族人一起遷居趙城,以地名“趙”為姓。嬴氏,是因為趙人、秦人共同的祖先大費善於養殖鳥獸,養殖的很多,“嬴”通盈,就是多的意思,帝堯因而賜大費為“嬴”氏,以嘉獎他養殖有功。秦人先祖非子後來也立了功,君主就賞賜他繼承了“嬴”氏,只有他擁有祭祀“嬴”氏的權力,這是一種特權,不是非子以外的人可以享有的,只是非子和他的唯一合法繼承人才可以稱為“嬴”氏,而不是他的全體族人,只有秦國的君主才有資格稱“嬴XX”,別人都不行,只有姓,或直接以身份加名字相稱。黃帝,姓姬,因為他曾居住在姬水邊;因為發明了有轅的車,所以後世尊他為“軒轅”氏;他居住的地方,又因為他得到的“氏”,而又稱為“軒轅之丘”。炎帝,姓姜,因為他曾居住在姜水邊;因為發明了刀耕火種,所以後世尊他為“神農”氏。劉姓始祖“劉累”,姓劉,因為他是“劉”中國人;他因為善於養龍,君主賜他“御龍”氏。《史記》中既說明了姓、氏的由來,又故意混淆姓、氏,因為劉漢皇族出身低賤,劉邦一家人沒有“氏”,只有“姓”,但皇族怎麼可以低賤呢?但又不能自己給自己取個“氏”,那就只好在文字上做文章,把姓、氏搞混,姓放在前面,氏擺在後面,司馬遷也只得把姓氏放在一起記錄,姓x氏,讓不細心,不瞭解姓氏規則的閱讀者分不清到底是“姓”,還是“氏”,他在最後總結中,也故意把姓,也記錄為氏。但在記錄趙姓嬴氏的來歷時,他已經將規則寫明白了。“趙”是地名、自取,“嬴”是功勞、賞賜。自己取的和君主賞賜的,那個更高貴呢?當然是君主賞賜的。氏是尊貴的,姓是低賤的,只是漢以來,將它反過來,氏變的越來越低賤,最後成為社會地位低的女性的專用稱呼,以代替名,“氏”名也成了“姓”名。百度上說的嬴姓趙氏是錯的。
-
6 # 虛空幻史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
都是同一個先祖,樹大分支,成為了不同的族系,但追根溯源還是一樣,春秋戰國聯姻更是頻繁,秦國的皇后時魏國的公主,是楚國的宗室王親,有名的秦晉之好也是聯姻,但該動手時絲毫不手軟,宣太后也是楚國王室人,動手時也不慢。
-
7 # 減水書生
秦趙同宗,簡單說就是來自同一個祖先。
也不是秦趙曾為一家,就是秦與周王室也曾為一家。如太史儋對秦獻公說:
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年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
只要往前追溯,周天子和春秋諸侯們總能追溯到一個祖宗。
就從華夏始祖黃帝講起吧。
黃帝有25個兒子,其中11個跟了母族的姓,另有14個得了姓,但其中有兩對兄弟是同一個姓,所以也就是12姓,分別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jí)、儇(xuān)和依。別以為只是12個名號,而應該看作是12個新的部族或族群。
為什麼一定要說“或族群”?直接用部族或部落,不就行了。原因就是你得結合三代的社會基礎。華夏不是草原,其社會基礎主要是族群形態,越到後來越明顯。比如西周分封諸侯,把姜子牙封到齊國。但不是姜子牙一個人帶上天子詔命就去齊國當諸侯了。根本就沒有天子詔命,即便有,當地人也不認。
這個分封的邏輯是:姜子牙率領姜姓整個族群,帶著周天子給的一套青銅器,殺奔了齊地。對!沒錯就是殺過去的。因為這就是武裝殖民。到了齊地,這夥青銅時代的君子們先要在這個地方建座城,然後以此為據點,對土著野人實施劍與詩的教育。簡單說,服從統治就交錢,我們是君子、你們是野人;不服從統治就驅逐,我們是華夏、你們是蠻夷。所以,族群形態是三代的社會基礎。於是,最好按照這個邏輯溯源五帝時代。
黃帝的正妃生了兩個兒子,分別是玄囂和昌邑。昌邑的兒子高陽才華橫溢,所以黃帝死後,就由高陽繼位,也就是五帝時代的第二位顓頊帝。
“帝高陽之苗裔兮”,屈原介紹自己的時候,首先就搬出了自己的祖宗。我是顓頊大帝高陽的後世子孫阿。所以,別說周秦同宗、秦趙同宗,這麼算下來楚國也是同宗。大家都是一家人。古希臘玩的是各種神,而華夏玩的各種祖宗,但華夏子孫的祖宗們都能追溯到一塊。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都是一家人。所以,禮樂宗法以及後來的儒家文化,都是以這個想象的共同體構建出來的。
顓頊死後,繼位的是伯父玄囂的孫子高辛。這是五帝時代的第三帝,即帝嚳。帝嚳駕崩後,繼位的是兒子摯,但摯的能力太差,就禪讓給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即放勳。放勳就是五帝時代的第四帝,即堯帝。
但是,無論是摯還是堯,他們都不是帝嚳的嫡長子,因為不是正妃姜原所生。是因為姜原沒有孩子嗎?不是,是因為姜原生的孩子太詭異。
據說,姜原在野外踩到了一個大腳印,然後懷孕、生了孩子。等這個不明不白的孩子降生了,姜原就把他給扔了。想想也是:你都不知道孩子他爸是誰,還怎麼留著他?但是,這個孩子無論扔到哪裡,哪裡的鳥獸都會護佑他。於是,大家就認為發現了神蹟:這孩子肯定與眾不同,所以不能再扔了。於是,給這個孩子取名叫棄,也就是棄嬰的意思。
棄,長大後,成了種田能手,並交給大家耕種的技術。於是,堯帝就任命棄為主管農業的長官。到了五帝時代的第五帝舜帝的時代,棄就被大家尊為后稷,也就是“糧食之神”。同時,“別姓姬氏”,就是說到后稷的這個時候,終於有了姓,即姬姓。不要小瞧“姬”這個姓,這可是黃帝的姓。所以,后稷算是被藍血五帝一系承認了。而且“別姓姬氏”,后稷也有了自己的部族或族群。
而這個后稷,就是西周的始祖。周的始祖出現了,秦趙的始祖呢?秦趙的始祖早就出現了。
五帝第二帝,即顓頊大帝,有一個女兒叫女修。周人的先祖是母親踩了大腳印懷孕而來。秦趙的祖先更牛,是顓頊的女兒女修,吃了玄鳥下的蛋而懷孕所生。這個孩子叫大業,大業生子為大費。大費在大舜時代馴化家禽家畜有功,被尊稱為伯益。同時,舜還贈了他一個姓,即嬴姓。
伯益的始祖要追到顓頊,算是黃帝藍血一脈的外甥;后稷的始祖要追溯到帝嚳,算是也被承認為皇帝藍血一脈的子嗣。所以,周秦也算一家。
所以,秦趙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伯益。後來,秦趙是怎麼分開的呢?
商湯代夏,嬴姓家族棄夏就商,於是成為商的開國元勳,一直效命於商。到了商紂王時期,嬴姓家族誕生了父子兩個能人,父親叫蜚蠊,是個神行太保戴宗式的人物,長了一雙飛毛腿;兒子叫惡來,是個“力角犀兕,勇搏熊虎”的狠角色,出了名的大力士。父子二人靠著一身的本事,帶領嬴姓家族效力於商紂王。
武王伐紂的時候,就把兒子惡來給殺了。而父親蜚蠊恰巧不在紂王身邊,於是逃過一劫。蜚蠊肯定要替兒子報仇,但也肯定打不過周武王,所以報仇這事也就沒啥希望了。蜚蠊死後,被埋葬在霍泰山。三家分晉的時候,霍泰山的山神各種幫助趙無恤。原因就是霍泰山埋著人家老趙家的祖宗。霍泰山,就是今天的霍山,位於山西霍州。
蜚蠊不止惡來一個兒子,他還有一個兒子叫季勝,季勝生了兒子叫孟增。到了孟增一代,爺爺輩的仇恨就淡了,於是開始為周王室效力。在周成王時代,孟增被封到了宅皋狼這個地方。《戰國策》記載三家分晉,智瑤向趙無恤索要的就是宅皋狼,位於今天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一帶。智瑤向韓家索地、韓家給,向魏家索地、魏家也給。但為什麼向趙無恤索地,趙無恤非要死磕呢?如果智瑤要的是老趙家的發跡地,那趙無恤也就有理由玩命了。
宅皋狼的孟增,生了一個孫子,叫造父。造父最厲害的本事就是駕車。周穆王周遊列國的時候,徐國的徐偃王突然造反了。於是,就命造父駕車去平叛。傳說造父駕車載著周穆王,一天之內狂奔千里,幫助周穆王把叛亂給平定了。因為這次立功,造父就被封到了趙城,大體位於今天山西省洪洞縣趙城鎮。以後,也就有了嬴姓趙氏,趙氏族算是“賜土以為氏”。
接下來就是秦國。
武王伐紂,順手殺了惡來。但一定要明白三代的社會基礎,即族群形態。惡來是一個人不假,但作為蜚蠊長子的惡來,同時也是嬴姓族群的世子領袖。領袖死了,卻不代表這個族群也沒了。
惡來的父親蜚蠊,因為外出,所以沒趕上武王伐紂。於是,或逃跑了、或死了。所以,一部分嬴姓族人,或跟著蜚蠊或跟著蜚蠊的次子季勝,去了山西。
但嬴姓族群的惡來這一支人,並沒有因為惡來死了而滅族,也是後繼有人的。關鍵是這一支是真正的長子大宗。但是,惡來一支卻始終沒能放下仇恨,也沒有效力周王室。而沒有王室的分封助力,這一支就只能蓽露藍蔞了。沒有貴族身份,就是野人,而野人就是被統治物件。
但現在好了,山西一支嬴姓血脈終於混出頭了,不僅能給天子駕車而且還有了封地。
於是,惡來這一支窮親戚就來到了趙城,投靠趙氏。兩隻嬴姓子孫就在趙城發展,後來成為晉國的趙氏家族。到了惡來的五世孫非子的時候,非子帶領這一支族人又來到了犬丘,大體推測是今天甘肅天水附近,後來在這裡開支散葉。
也有說法是,受造父推薦,周王室啟用了惡來之後的大駱(非子的父親),將這一支嬴姓族群封到了汧河、渭河一帶。
無論哪種說法,交集於非子一代,算是歸附了周王室,開始為王室養馬。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到了秦地,同時還把讓非子一支繼承了嬴姓家族的祭祀權。而這一支就是後來的秦國。
但是,趙城的趙嬴、秦地的秦嬴,在這個時候還只是大夫。他們的封地,也只能是采邑。要升級為諸侯,秦嬴要等到平王東遷,趙嬴要等到三家分晉。
至於兩支嬴姓子孫的身份,也好確定。因為有惡來的長子身份、有周王室認可的祭祀權,所以秦嬴才是嬴姓族群的大宗,是天下贏姓人的大族長。而嬴姓趙氏,只能是嬴姓族群的小宗。
這兩支嬴姓子孫,算是繼承了先祖血氣,都非常能打。平王東遷的時候,岐山一帶早被犬戎給打成了蠻夷之地。所以,周王室也沒信心能收復故土了,索性就封給了秦嬴。而就是在一片蠻夷之中,老秦人硬是打出了一個諸侯國。到了戰國時代,秦嬴的秦戰國成為七雄第一強國。同時,趙嬴一支也不差,三家分晉後成為中原強國。戰國末期,還能在戰場搏殺的,只剩下兩支嬴姓子孫建立的國家了。
-
8 # 千佛山車神
秦國和趙國是戰國時期的兩大強國,秦趙也是死磕了很久,最終趙國被秦國所滅。
秦趙雖然互為對手,但是按照史書記載,秦趙都姓嬴,是一個祖先的後代。
嬴姓的始祖是上古時期協助大禹治水的伯益,因治水有功,伯益被舜賜姓“嬴”。
當年大禹駕崩後本來應該有伯益繼位,但大禹的兒子啟推翻了伯益,從此中國進入家天下時代,夏朝建立。
伯益在爭取失敗後被處死,但是他的後代仍然是貴族,傳到第十世時,有一個兒子叫蜚廉,是商紂王的大臣,也是秦國王室和趙國王室共同的祖先。
在蜚廉中,有一個叫惡來,有一個叫季勝,惡來就是秦國王室的祖先,季勝就是趙國王室的祖先。
由此可見,秦國和趙國的共同祖先要追溯至商末周初。
季勝第三世孫叫造父,他原本是周穆王的馬車伕,因協助周穆王平叛有功,賜趙城為封地,自從造父家族便以“趙”為氏,趙父也就是趙國的始祖。
例如造父被封於趙城,成為趙城的城主,他便以“趙”作為自己的氏。
周代的貴族男子基本上都是稱“氏”不稱“姓”,以顯示自己世家背景,因為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有“氏”的,“氏”是貴族的專屬。
造父被封趙地之後,其家族都以“趙”為氏,惡來那一支子也是以“趙”為氏。
不過到了周孝王時,惡來的第五世孫非子因養馬有功,得到天子賞識,獲封秦地,秦國由此開始。
由於非子獲得了自己的封地,按理說稱呼也應該從“趙氏”改為了“秦氏”,並且非子也自稱為“秦嬴”。
但是在《史記》中,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中卻仍舊錶示嬴政是“趙氏”,叫趙政。
-
9 # 九零零八
商末,蜚廉有二子,長子惡來,為秦人祖先,次子季勝,為趙人祖先。惡來忠於紂王,與之共死。季勝忠於周武王,其後代有一人名造父,為周穆王駕車有功,獲賜趙城,其後人稱為趙氏。惡來後人也依附於趙,惡來後人有一人名非子,為周天子養馬,養的好,周天子問明他出身,命他依然姓嬴,封在西陲,這是秦國建國之始。
-
10 # 史曉生
不僅有關係,並且他們還是同宗同祖,說白了就是一家人。
戰國時期,打得最狠的就是趙國和秦國,僅長平一戰,秦國大將白起就坑殺了趙國四十萬兵卒,雙方可謂是有著血海深仇。
但是,很少人知道,秦國和趙國,原本是一家人。
他們二者之間,擁有著同一個祖先,屬於是同宗同源,雙方的關係,就好比是一棵大樹分成了兩個枝杈那樣。
而這要是說起來,就得從大禹治水那個時代說起。
根據《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載,當年大禹治水時,手底下有個得力的干將,此人名為伯益,乃是黃帝的後裔之一,因其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為“贏”。
這個伯益,就是秦國和趙國共同的遠祖。
伯益被賜姓之後,娶了姚姓之女為妻,而等到帝舜禪位給大禹後,伯益因功升為了執政官,全面負責朝政。
並且,伯益十分長壽,一直活到了大禹之子夏啟登基,而夏啟對他也相當敬重,任命他為卿士,地位僅次於夏啟本人。
直到夏啟六年,伯益去世,據傳當時他已經有一百多歲,而夏啟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
伯益有兩個兒子,長子名為大廉(又名蜚廉),次子名為若木,拋開若木不說單說大廉,秦國和趙國就是他這一脈的後裔。
大廉生懷文,懷文生文仲,文仲又生隱,隱再生軒祖,就這樣一代一代繁衍,到了商紂王時期,大廉的“耳孫”(即大廉第九代孫)蜚廉出生。
蜚廉是個御車高手,《史記》中還記載他“善走”,也就是飛毛腿的意思。
這樣的人才,自然會為商紂王所用,因此,在蜚廉長大之後,一直在商紂王那裡擔任要職,並且也深得信任。
而蜚廉的兩個兒子,同樣也是勇猛無比,長子惡來“有勇力”,是能夠與犀兕熊虎搏鬥的勇士。
《三國演義》裡,曹操讚揚典韋時,就是用了一句“古之惡來”,意思就是典韋就像惡來一樣,是個猛將。
而在中中國產漫畫《鎮魂街》中,主角曹焱兵的七大守護靈之一典韋,更是直接冠以“古之惡來”的霸氣稱號。
由此可見,惡來的勇武之名,是古往今來得到公認的。
可惜的是,如此猛士卻生不逢時,在惡來生活的時期,殷商已經走到末路,並且,周武王討伐商紂王也進行到了後期,而惡來作為商紂王的屬下,最終被周武王處死。
惡來死的時候,父親蜚廉剛好在北方為商紂王辦差,因此躲過了一劫,等到他回來時,殷商已經滅亡,不得已之下,蜚廉帶著次子,也就是惡來的弟弟季勝逃到了霍太山隱居起來。
之後,蜚廉老死(一說是被周武王處死),兒子季勝活了下來,並繁衍生息,開枝散葉。
而趙國和秦國,分別就是由季勝的後裔與惡來的後裔所建立。
趙國的由來蜚廉死後,由於其長子惡來屬於叛臣,因此惡來的後人失去了贏姓宗主之位,而在周王室的安排下,蜚廉的次子季勝繼承了嬴姓家族族長的位置。
之後,季勝生了兒子孟增,孟增因為頗具才學,受到了周成王姬誦(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周朝的第二代君主)的重用,還賜給他了一大塊封地。
孟增的兒子衡父長大後,同樣繼承了贏姓家族族長之位,並且還成為了周穆王時期的重臣之一。
而衡父之子造父,則是趙氏的始祖。
傳說,造父善御,也就是善於駕駛馬車,他曾經偶然間得到了八匹駿馬,經過訓練後,獻給了周穆王。
而周穆王用這八匹駿馬配備成馬車後,經過一番駕駛,十分滿意,因此,就將造父調任到自己身邊,專門為自己駕駛馬車。
再之後,同樣也是傳說中的記載,周穆王西行至崑崙山,要會見西王母,結果到了之後就流連忘返。
而就在此時卻傳來戰報,說徐國的徐偃王(也是贏姓,為伯益次子若木的後裔)造反,需要周穆王馬上趕回鎬京主持局面。
但問題是,西王母之初,距離鎬京幾千裡,周穆王根本無法馬上返回,而就在周穆王著急上火的時候,造父趕來了。
據說他駕駛馬車,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趕到周穆王身邊,之後又在極短的時間裡返回鎬京,而正因為回去的及時,周穆王得以平定了叛亂。
而造父也因為此事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今山西洪洞)賜給了他,之後,造父一脈便被稱為“趙氏”。
究竟這個傳說是真是假有待考證,但自此,天下所有趙姓的人,均以造父為始祖。
而在此之後,造父的後人便在趙地繁衍生息,期間,造父的兒子、孫子均是周朝國君的“專屬司機”,比如造父的六世孫奄父,就曾在周宣王討伐戎狄時為其駕車。
可以說,造父的後裔一直蒙受著周王室的恩寵,但到了造父的七世孫時,情況卻為之一變。
造父的七世孫名為叔帶,叔帶生活的時期,已經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那位)時代,根據《東周列國志》的記載,叔帶原本在周朝為官,但由於周幽王無道,叔帶多次進言勸諫卻遭到排擠,甚至被免去了官職,因此,叔帶只得帶著家眷前往晉國生活。
而到了晉國之後,叔帶受到了晉國君主晉文侯的極高禮遇,不僅封他為官,還特意劃出一片地方供叔帶的家眷生活,自此,趙氏便在晉國落腳,並逐漸發展為名門望族。
叔帶的後人,均在晉國為官,到了晉獻公時期,趙氏族長已經傳到趙衰手裡,而趙衰正是趙國曆代君主的祖先。
趙國之所以能夠建立,是因為當年趙衰把寶都押在了晉獻公之子重耳的身上。
當初,晉獻公活的的時候,一共有五個兒子,其中,太子為申生,另外還有重耳、夷吾以及奚齊和卓子,不過,在奚齊和卓子長大之後,他們的母親驪姬想讓晉獻公廢掉申生,改立奚齊和卓子其中一位,因此,就爆發了內亂,史稱“驪姬之亂”。
最終,申生被逼自盡,重耳和夷吾則流亡他國,而在重耳流亡的過程中,趙氏族長趙衰,始終不離不棄地陪在他身邊。
之後,晉獻公病逝,驪姬與晉獻公的幼子奚齊和卓子,也被朝中的大臣一一刺死,但有道是國不可一日無君,最終,大臣們迎回了晉獻公的三子夷吾為君,是為晉惠公。
晉惠公繼位後,認為哥哥重耳始終是個威脅,因此便安排人刺殺重耳,而重耳不得已之下,再次踏上了漂泊之路,這一漂泊,足足漂了十幾年。
直到公元前637年,晉惠公病逝後,重耳才得以返回晉國,而在回去之後,趙衰等人又助他奪取了王位,最終,重耳在公元前636年繼位登基,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這一路走來,一直到他登基繼位,趙衰都始終在他身邊,除了出謀劃策之外,還照顧重耳的生活起居,可謂是居功甚偉,因此,在晉文公登基後,趙衰被封為上卿,並得到了封地原邑,自此趙氏正式成為晉國朝堂上最大的一股勢力。
趙衰死後,其子趙盾繼承了爵位,而趙氏在趙盾的手裡,再次發揚光大,不僅權傾朝野,甚至到了後期,趙盾已經完全控制了晉國,包括國君的廢立也出自他手。
著名的“趙氏孤兒”趙武,就是趙盾的孫子。
而在趙武以及其後幾代人的打理之下,趙氏勢力也逐漸走向鼎盛,到了公元前403年時,經過數代人的努力,趙武的六世孫趙籍與韓、魏三家分晉,最終建立了趙國。
這便是趙國和趙氏的由來,從世系上就可以看出,趙氏源自造父,造父則是季勝的孫子,也是惡來的侄孫,而季勝和惡來,又都是贏姓後裔,所以,趙國從根兒上來講,也是贏姓後人,因此,後世也稱趙國王室為贏姓趙氏。
秦國的由來蜚廉的長子惡來被周武王處死後,其家室被籍沒入官, 他的兒子女防,也淪為了周王室的奴隸,並且被流放至偏遠地區看管起來。
女防之子名為旁皋,旁皋又生太幾,太幾則生了大駱,而大駱,正是秦國的開國君主秦非子的父親。
根據《史記》記載,周孝王在位時,秦非子一家還居住在犬丘(今陝西咸陽興平縣一帶),而他能成為秦國的開國君主,得益於養馬養的好。
當時,周孝王為了抵禦北方戎狄,特意在汧水、渭水之間,選了一塊土壤肥沃的草地作為牧場,用來馴養戰馬,由於周孝王對此極為重視,因此差不多每年都要來這裡視察一番。
而在這一年,周孝王再次來到牧場,在巡視的過程中,身邊人告訴他此地有個叫做非子的人特別會養馬,只要經他馴養出來的馬,可以說是又肥又俊。
周孝王一聽,這是個人才啊,馬上命人將非子帶到他面前,之後,周孝王問起養馬之道,非子對答如流,並且還提出了不少見解,包括對馬匹的調養、訓練、繁殖和疾病防治等,讓周孝王聽的是頻頻點首。
最終,周孝王十分滿意,當即讓非子擔任養馬的官員,專門負責馴養汧水、渭水牧場的戰馬。
而在之後,非子也不負眾望,幾乎是沒日沒夜都泡在牧場裡,沒過幾年,牧場裡的戰馬數量翻了一番,並且,每一匹都是雄峻無比,這就更讓周孝王滿意無比。
因此,周孝王便將秦地(今甘肅天水)賞給了非子,並命其重新延續嬴氏的祭祀,而非子則以封地作為姓氏,因此,便被稱之為“秦贏”或者“秦非子”。
自此,惡來的後人便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安身立命之地,而秦非子也成了秦國的始封君。
不過,當時秦非子的封地很小,僅有不足五十里,既算不上諸侯,也稱不上卿大夫,也就是說根本排不上號。
直到秦非子的玄孫嬴其繼位後,因為幫助周宣王擊退西戎,被封為了西陲大夫,同時周宣王還將犬丘之地(今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賜給了他,這才讓贏氏的勢力得到了增強,而嬴其也得以躋身於公卿之列,後世稱其為秦莊公。
秦莊公死後,原本應該繼位的是其長子世父,但世父一心要為祖父報仇(即秦莊公嬴其的父親嬴仲,當年被西戎所殺),因此就把繼承權交給了弟弟贏開,也就是秦襄公。
而秦國在秦襄公的手裡,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位列諸侯。
公元前771年,由於周幽王玩了一出“烽火戲諸侯”,導致了諸侯離心,同時,犬戎大軍也趁機攻打周朝,最終,周幽王在鎬京被殺,西周就此滅亡。
但隨後,犬戎大軍盤踞在鎬京不走,因此,周幽王之子宜臼便號召諸侯勤王,當時應召而來的,有衛國的衛武公、晉國的晉文侯、鄭國的鄭武公以及秦地的秦襄公。
一番操作之下,犬戎被趕走,幾個前來勤王的諸侯一商量,又立了宜臼為天子,史稱周平王,自此東周建立。
周平王登基後,為了避免犬戎襲擾,決定遷都至洛邑,期間,秦襄公一路護送,令周平王十分滿意。
因此,周平王就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賜給了秦襄公,而秦國也因此而得以建國,享有了與齊、晉、鄭等國一樣的地位。
所以,秦襄公是秦國被正式列為諸侯的第一任國君。
之後,周平王又向秦襄公許諾,只要秦國能將佔據在岐山、豐水等地的犬戎趕走,那麼這些土地全部都歸秦國所有,這就更讓秦襄公高興萬分。
自此,秦國開始討伐西戎,經過數代國君的努力,秦國的版圖一直推進至關中平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諸侯強國。
到了秦穆公時代,由於其本人素有雄心,加上國力強盛,因此就派兵先破西戎,之後又插手晉國內部事務,並派兵攻打晉國,迫使晉惠公(晉文公重耳的弟弟)割讓河西八城,使秦國的實力進一步等到增強。
但在秦穆公病逝後,秦國進入了一段衰落期,期間大臣專權,數易君主,而由於秦國內部不穩,再加上“三晉”崛起,因此秦國當初就處於處處捱打的境地,河西之地也在這期間丟掉。
直到秦簡公繼位後,秦國衰落的態勢才得到了一定緩解,秦簡公改革經濟,允許百姓佩劍,而在秦簡公之後,秦獻公和秦孝公則帶領秦國逐步走出了困境。
尤其是秦孝公在位時,啟用衛華人商鞅實行變法,更是讓秦國國力得到了迅速增強。
而秦孝公之子嬴駟,繼位後繼承了父親的遺志,不僅率軍大破魏國,還在公元前324年正式稱王,史稱秦惠文王。
自此之後,秦國採取連橫合縱、遠交近攻的多種策略,不僅蠶食了三晉,又逐一將六國聯盟瓦解,為日後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247年,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繼位之後,嬴政穩定了朝局之後,開始發兵攻打六國,經過十年的征戰,最終在公元前221年兼併東方六國,完成統一大業。
自此,一個嶄新的時代到來。
而從秦國的發展歷程上來看,其與趙國的淵源極深,兩者均是出自蜚廉一脈,只不過秦國的先祖是蜚廉的長子惡來,趙國的先祖則是蜚廉的次子季勝。
並且,如果按照宗族地位而言,秦國的贏氏,算是贏姓的大宗,畢竟他們是惡來的後人,並且周王室又讓秦非子重新延續嬴氏的祭祀,因此,秦國算是贏姓的宗主,而贏姓趙氏,也就是趙國,只能算是贏姓的小宗。
不過,大宗也好小宗也罷,秦國王族和趙國王族,從根本上還是一家人,雙方稱得上是血脈相連,只不過在戰國時代,各自立場不同,因此才會大打出手,但不管怎麼說,兩者也是擁有同一祖先的親戚。
-
11 # 器與不器,都是人生
不但有關係,還是一家人,秦趙兩家從商代的蜚廉開始分支。
《史記·趙世家》記載,秦趙兩家的祖先傳到中衍時終於混出了點名頭,給殷帝太戊趕車,看來是善於養馬和駕車。他的後代就是蜚廉,蜚廉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叫惡來,侍奉紂王,後被周人所殺。另一個兒子叫季勝,季勝的後代傳到周穆王時名字叫造父,造父“得寵於周穆王”。
周穆王在位期間,徐偃王發動叛亂,造父趕車日行千里(完美繼承了他祖先中衍的基因——善駕車),迅速平定了徐偃王的叛亂。周穆王一高興,就把趙城賜給造父,從此就成為趙氏。
造父的後代叫叔帶。叔帶的時候正值西周末年周幽王在位,目睹了周王的荒淫無道,他果斷選擇了離開,到晉國侍奉晉文侯,開始在晉國建立趙氏家族。
叔帶在晉國傳到第五世的時候,族長叫趙夙。晉獻公十六年,在其“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的過程中,為了吞併霍、魏、耿三個小國,晉獻公委派大夫趙夙負責伐霍。霍國滅亡,晉獻公把耿地賜給了趙夙。
趙氏一族自晉文公上臺之後逐漸進入了晉國的權力中樞,趙夙的後人趙衰、趙盾先後在晉國擔任要職,傳至趙襄子時期,與另兩家韓、魏聯合滅掉了晉國最大的一家智氏,至此晉國名存實亡。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韓魏趙三家伐齊至長城,俘虜了齊康公去朝見周天子,讓康公請求周天子冊封他們三家為諸侯。周王保命要緊,只能正式冊封大夫韓虔、趙籍、魏斯被為諸侯。
至此趙國正式成為諸侯,後發展壯大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開頭提到的蜚廉,除了他的後代季勝之外,他的另一個兒子,也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因侍奉紂王被周人殺死的惡來,惡來的後人傳到周孝王時叫非子,因為善於養馬(這一支也完美的繼承了他祖先的基因),經常給周王進貢,於是周王室賜給非子一個城作為食邑,號稱秦嬴。
因地處西戎,秦人不得不和戎狄做常年爭鬥,非子四世孫趙其(注)在位期間擊敗了西戎,周宣王一高興,正式封非子為西陲大夫,又將秦地賜封給他,秦人成為周王朝大夫,這就是春秋戰國秦國的祖先。
及至周平王即位,因為鎬京已經是滿目瘡痍,不得已將王畿遷至洛邑,當時的秦人首領,也就是後來的秦襄公壓上了自己的全部血本:派出數千人的部隊護送周平王東遷。被感動得痛哭流涕的周平王正式冊封秦襄公為諸侯,還給秦襄公開了一張空頭支票:“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言外之意,有本事你自己去取,拿下了就是你的。
後來,秦國曆代君主勵精圖治,逐步將原有周王畿在內的關中、隴右的土地全部納入自己的版圖,至秦穆公時期,霸西戎,逐步消除了自己西北部領土的安全。到了戰國時期,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國力強大,後來,他的兒子稱王,即後來的秦惠文王。
這就是戰國七雄之一秦國的脈絡。
注:秦人發源於現在隴東南一帶,在武王滅商以後,秦人先祖成了階下囚,費仲、惡來被處死,他們的後代成為亡國奴只好遊牧在西戎之地。直到周穆王時候,趙人先祖造父因為駕車有功被封於趙城,成為趙氏開基先祖,秦人先祖為了避免歧視,因為和趙人都是嬴姓於是冒稱趙氏,此後秦國國君就是趙氏。
回覆列表
秦王族是嬴姓秦氏,起源於秦非子受封秦地以地為氏所以號秦嬴。
趙王族是嬴姓趙氏,起源於造父受封趙城以地為氏。
秦非子是趙造父的侄子,秦非子父親大駱娶妻於申侯女(大駱封地西垂也名犬丘),生嫡子名成,繼承犬丘封地(西垂),非子是庶出無地位,嫡子成(外祖父是申侯)容不下他所以遠離西垂寄人籬下於堂叔造父,也自稱是趙家人(寄人籬下滋味不好受),實際造父的嫡子才是真正的趙氏,後非子養馬有功,周孝王想讓他繼承他父親的西垂封地,申侯自然不同意,要留給自己的外孫西垂成,周孝王沒辦法,把非子封到秦亭做了周朝的附庸恢復嬴姓祭祀(因惡來助紂為虐嬴姓祭祀被周王朝剝奪了大部分嬴姓成為奴隸),號秦嬴,這樣非子有了自己的氏,不用寄人籬下了,周厲王時期,西戎族反叛周王朝,滅了西垂大駱的全族,這樣大駱一支的後人只有秦非子一脈了。周宣王登上王位之後,任用非子後裔秦仲當大夫,討伐西戎,西戎殺掉了秦仲,秦仲有五個兒子,大兒子叫莊公。周宣王召見莊公兄弟五人,交給他們七千兵卒,命令他們討伐西戎,把西戎打敗了。周宣王於是再次賞賜秦仲的子孫,包括他們的祖先大駱的封地西垂(犬丘)在內,一併歸他們所有,任命他們為西垂大夫,這樣秦氏有了立國之本,西垂之所以也稱犬丘,是因為秦人故地西垂被犬戎佔領多年,成了犬戎首都,所以叫犬丘例如商丘
秦非子獲得封地,四世之後有秦仲,史伯曰:秦仲、齊侯,姜、嬴之雋也。秦仲地位甚高,秦仲還有小兒秦公子康,東周初年,周平王姬宜臼追念秦仲的功勞,於是將秦仲的小兒子公子康封在夏陽(今陝西省韓城市南),建立樑國,爵位為伯爵,史稱樑康伯,為梁氏始祖,樑國最後被秦國吞併(都是一家人),所以梁氏也是嬴姓十四氏之一。秦仲被犬戎殺害傳位給兒子秦莊公,秦莊公死後長子秦世父把位子讓給弟弟秦襄公,世父立誓為祖父秦仲報仇,最後殺敗犬戎,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獲得諸侯封號,秦人正式立國。
而趙氏呢,造父之後百年間默默無聞,等秦穆公時期一個人物:趙衰出來改變了局面,趙衰輔佐晉公子重耳(晉文公)成為重臣,秦穆公幫晉文公登位後,趙氏才真正獲得權勢,後經歷趙盾弒君,趙氏在晉國權力達到頂峰,盛極而衰屠岸賈滅亡趙氏(差點亡族),有了趙氏孤兒趙武,趙氏得以恢復壯大,後韓趙魏三家分晉春秋時代結束,趙氏正式立國,開啟戰國時代。
所以這樣看秦國建國於西周末東周春秋初期,趙國建國東周春秋結束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僕佔主財產),秦人遠比趙人榮耀,秦人又有自己的封地不可能以趙為氏了,但秦趙同源都是嬴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