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強不息溪流JJ

    涼拌,肯定是吵一輩子了,屬於見不到又離不開型的。子女好好單獨聊聊,開導一下,老來伴,相互理解,體諒,依靠。

  • 2 # 遊樂場泊頭9j1

    看著辦?是在說笑話。

    六十多歲了,都吵了大半輩子了,不是沒離婚嗎?實際上他們就是這種生活模式。不吵不鬧不痛快!你真要給他們分開了,還真分不開!他們的吵架就是渲洩,也是他們的交流方式。心裡沒有藏著掖著的事情,也沒有真正不滿意的地方。只是把表面現象拿出來作為一種渲洩。真正的仇恨僅限於掛在嘴皮子上的。吵完架倆人該吃吃,該喝喝,跟沒發生事一樣,第二天起來倆人還繼續戰鬥!

    真到了正格的時候,兩個人就會同心同德一致對外。其實凡是能把話說出來的人道讓人坦然,明白他心裡是怎麼回事。就怕是悶葫蘆,死魚不張口。一朝發作讓人措手不及。真正鬧離婚的人,平日裡不吵不鬧的,風平浪靜,一吵起架就來正格的,提出離婚。

    做為旁觀者不用在乎經常吵架的夫妻。他們的交流就這樣!放心好了,這樣的夫妻一旦不吵了,就是真的累了?就該到用人的時候了。

  • 3 # 園丁169891391

    我用親身經歷來回你的問題。

    我小時候最羨慕左鄰右舍的小夥伴,幾乎沒見過他們的父母吵架。我父親的哥嫂我的大伯大娘家也如此,家庭氛圍融洽,我在他們任何一家待著都很放鬆。

    在我自己的家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父親在爺爺奶奶家裡是最小的孩子,(他的大姐比他大16歲),奶奶尤其偏愛這個老兒子,即使經濟條件拮据,也想方設法供他讀書。加上父親幼年時家庭遭遇大的變故帶給他的陰影,所以他的性格內向,多疑,甚至有些偏執。

    母親是姥姥姥爺的第一個孩子,下面有三個弟弟,一個妹妹。姥姥身體不好,常年有病,作為大姐的母親從幼年時期就擔負起相應的責任,無論是地裡的莊稼活計還是家裡的裁剪縫補,無一不精。真的"炕上一把剪子,炕下一把鏟子”。姥爺的家庭出身又好,母親說話辦事無所顧忌,所以養成了開朗潑辣、風風火火的性格特點。

    內向的父親與開朗的母親的結合,沒有優勢互補,幾乎是在吵了一輩子的架的同時又衍生了讓我們童年揮之不去的噩夢。

    我小時候的印象中是這樣的:父母在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個說向東,另一個肯定會向西,幾乎難以達成共識。再往下進行,就開始吵架模式,他們不動手,也不會吵太長時間就閉嘴了,但接下來的時光是最難捱的一一他們進入冷戰狀態,拉著沒有一絲笑容的臉,互不搭理,很多時候媽媽乾脆躺在炕上頭不梳臉不洗,不吃不喝,來了串門子的也不再熱情打招呼。最嚴重的時候兩次自殺未遂……

    離婚是那個年代的人所不齒的行為吧,他們沒離婚,卻用這種方式折磨自己,造成了子女一生的陰影。

    六歲那年,大隊書記來我家調節父母的吵架問題,小小年紀的我戰戰兢兢地小聲勸媽媽跟著書記去隊部;七歲時抱著幾個月的弟弟,聽著媽媽給我交待後事,傻傻地站著,根本不知道奪她手中的毒藥片!

    我們姐弟幾個在這樣的狀態下一天天長大成人,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結婚後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少了,偶爾遇到老兩口吵架,沒有了小時候的提心吊膽,多了些厭倦疲憊,也不再勸說,實在不行逃之夭夭。

    回到題主的問題,爸媽都六十多了,你肯定也不是心智不全的未成年人,從小到大,經歷過無數次的吵架,從瑟瑟發抖到波瀾不驚,經過千百次錘鍊的一家人的日子還要持續。問問他們,若是想離婚,你負責送他們去民政局;若是不離婚,就繼續吵下去,這也是他們的婚姻定式。你就放開手,作壁上觀吧。

    多說一句,過去叫八字不匹配,現在叫三觀不合,這樣的婚姻,無解。

  • 4 # 善解人意小草青青

    老人吵一輩子了也都習慣了!不需要過於在意和干涉!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獨立生活,需要你給調節的時候就勸勸歲數大了不要過於激動就行,兩個人就算吵架也還能夠維持基本生活,互相照顧就行!只要身體健康,吵吵也無妨!比起沒有話說的老夫妻,吵架的還算是好的呢!起碼都可以發洩發洩情緒不會憋悶啊!老人有了自己的相處模式,吵架也許是他們和諧相處的樂趣呢!

  • 5 # 記不住正態分佈的薔色

    你好呀,這個問題大概是很多人所面臨的問題,父母吵吵鬧鬧了一輩子,小時候我們說話不算數,他們吵架我們只能忍著。現在我們長大了,有賺錢的能力,生活的能力,甚至有養孩子教育孩子的能力了,但對於父母的吵架還是覺得無能為力。對於這個問題,我來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第一,父母吵了幾十年了,這個模式在沒有外力干涉的情況下,很難去改變。

    比如,父親說了句啥,母親腦子裡以前吵架形成的應對模式立馬起作用,懟的話脫口而出,都不用過腦子的,這是條件發射。因為他們就沒有學到其他的溝通方式。

    我也說了,沒有外力的干涉,也就是說有外力干涉的情況下,可能會來個180度的改變。

    我們常說,和解總是來的很晚,醒悟總是來的太遲,這是因為這個時候的外力足夠強大,強大到兩個人的系統不得不調整方式去應對。

    比如,說句不好聽的,父母吵了一輩子,突然,有一個人生重病了,生死不明或者住進了重症監護室,總之是不能吵了,另一個人就很不習慣了,想吵都找不到物件了。更恐怖的是,TA可能會意識到,原來另一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非常重要,TA不在身邊的時候,確實是不吵架了不氣自己了。但自己的生活也亂套了,心裡也空落落了。這個時候是最容易出現醒悟的時候。

    當然,這些事情未必一定要自己經歷才能改變,有時候看見跟自己相似的人遇到類似的事情,TA可能把自己代入進去,那麼別人的事情也 會對TA產生觸動,有會發生改變。比如,自己跟老婆吵了一輩子,隔壁老王也是一樣,但有一天隔壁老王的老婆突發心梗去世了,留下老王一個人孤苦伶仃的,開始跟老哥們說,真後悔當年對老婆不好,現在老天懲罰他了,留下他一個人。這些也可能對他有觸動,從而改變自己跟老伴的相處方式。

    所以,如果缺少對他們本來模式的巨大觸動甚至是地震,很難有改變的契機。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父母六十多歲了,還在吵架。那至少表明,他們的生活很穩定,跟幾十年前一樣的穩定,在按部就班地隨著時間緩緩變化。

    第二,我們不要指望父母能自己改變,或者能在我們的勸說下改變。

    就像我們前面說的,吵架可能是他們相處的模式,而我們作為子女,他們在我們面前天然地覺得自己是有權威的,所以很多時候,即便我們說的是對的,即便他們知道我們說的是對的,但面子問題,也讓他們選擇不聽我們的。

    簡單地說,他們可能放不下自己的面子去接受子女的勸說。

    什麼時候,他們會接受子女的安排呢?就是他們承認自己老了,承認子女長大了成了家庭的頂樑柱,這個時候,他們可能會聽子女的話,因為自己搞不定了,比如現在到處是掃碼什麼的,有些人可能出去就兩眼一抹黑了,TA需要子女的幫助,

    但即便是這個時候,TA願意聽話,估計也是聽對自己有利的,對自己不利的,略帶指責的,可能還是會聽,但未必會改,而且形成習慣了,也很難去改。

    所以呢,父母還能堅持己見,至少說明,他們還不老,他們還不認為自己老了。所以呢,先不要期望他們會改變。

    第三,他們吵是他們的事,我們能做的就是接納。

    吵架是他們的事情,要不要吵架也是他們的決定,是他們的課題。我們無權干涉。

    我們作為子女,現階段大概只能是接受,接受吵架是他們的溝通方式,接受他們一時半會甚至是這輩子都會這樣吵下去。

    接受之後,然後看看我們能做什麼?

    我們能做的首先是不要去指責他們,或者在他們吵架的時候,火上澆油。

    其次,我們可以在跟其中一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去勸說他理解另外一個人。注意,不要批評他的行為,不帶指責,態度溫和。至於行不行,聽天由命吧。

    總的來說,父母還能吵架,說明他們的生活是穩定的,他們還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六十來歲,本來也不老。我們能做的是,接納,不指望他們會改變,然後去影響他們,至於能不能影響到,隨它去吧。

    我是經常又佛又喪,偶爾積極上進的心理諮詢師,世界和我愛著你。

  • 6 # 心理諮詢師愈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生活中的許多困擾與痛苦大多都是邊界不清造成的。就是說,你的事歸你,我的事歸我。其實,關於爸媽很大年紀仍然吵架的問題也存在著邊界。

    首先,六十多歲的爸媽還總是在吵架,這是他們在長期相處期間選擇的交流模式,這是他們邊界內的事情。在邊界內他們可以選擇改變這一模式,用更令人舒服的方式溝通,也可以繼續維持這種模式,而且顯然他們並沒有想到要改變交流模式。

    其次,兒女的邊界是決定自己與他人的相處模式,以令自己舒適的方式交流。但是如果想要干涉父母交流模式就屬於“越界”了。所以,保持與父母的邊界會減少自己的煩惱。

    但是,作為子女可以嘗試提醒與勸解,如果沒有太多效果就可以回到自己的邊界內,不要再為是否改變他們的交流模式而糾結、苦惱,努力做好自己邊界的事情就可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小區裡有充電樁,很多人還喜歡把電瓶車推到家裡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