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煮玉米的大柿子
-
2 # 純鈞RHGL
有的是被騙了,目前合同限期還不到;有的單純是管理失誤和市場策略失誤,被最最最最低階的錯誤絆倒了。
這裡就不明言牌子了。
被騙的,是老牌子。
多年以前,洋人打著“投資”“合資”的旗號來搶市場,跟老牌子合資以後,錢雖然是給了,但也干預生產了。簡單說就是,給你錢,然後要求老牌子停產。當時那些什麼經理等等,只要自己有錢拿,誰還管老牌子被坑陷。
老牌子停產了,當然也就失去市場了。據說當年有的廠子籤的合資合同時限很長,到現在都沒到期。沒到期,收合同約束,老牌子無法生產。
單純的管理失誤。
這是竭澤而漁的結果,與生產可樂的廠家無關,甚至有些廠家是被更上級的管理層給坑害的。
這種情況也很簡單。你賣可樂有錢了是吧?現在要求“先進帶動後進”,以可樂廠無法拒絕的名義,讓可樂廠給後進投資、擔保。
後進是個坑啊,後進賠慘了,那就只能由可樂廠來承擔損失,就這樣割可樂廠的肉,放可樂廠的血,把各個後進的損失全部轉嫁給可樂廠。
可樂廠手裡沒有資金,由於它給別人投資擔保,金融信用也到限額了,面對著市場變動,賺錢的時候無法增產,賠錢的時候無法轉產,這仗還不怎麼打怎麼敗?一來二去,後進依然是後進,甚至很多後進都消失了,而曾經的先進、可樂廠,被搞垮了。
市場策略失誤。
這就比較正常了。既然捨不得鹽,酸了醬,那就是咎由自取。
鹽是什麼?營銷啊。有些牌子純粹是倒在最底層的營銷上。
你看洋可樂的業務員對其產品的推銷是個什麼力度,再看看那些牌子,雲泥之別,高下立判。
有些牌子完全是因為對自己的底層業務員不好,最起碼待遇跟不上,對售賣自家產品的超市讓利不夠,營銷上舍不得花錢,敗得理所當然。這些牌子,對自己的一線人員這麼摳門,它就算倒閉了也是活該的。
你這麼想,有些牌子的可樂火了好些年,但是你從來沒在超市裡看到那個牌子的飲料冷藏櫃。
你就到超市去看飲料冷藏櫃,洋可樂的就很多見,中中國產可樂的你見過幾個?
所有的飲料,包括可樂啊礦泉水啊都在內,要是你在超市連這個牌子專屬的冷藏櫃都看不著,那這個牌子堅持不了多久。
所以,有些牌子的可樂三五年內很火,但其實你能早早就發現它的衰亡徵兆。栽倒在這根絆腳繩上,可恥,但不值得可憐。
回覆列表
中中國產可樂,並不是突然消失的,而是在兩大可樂公司的聯合打壓之下,慢慢地淡出了市場。
現在中中國產可樂還在生產和銷售,只是渠道少,價格也比洋可樂貴。
經典的紅罐和藍罐,對應的兩大品牌,百事、可口。
中中國產可樂的誕生。
建國後全部實行公有制經濟。
天津的山海關、武漢的漢口二廠、青島的嶗山,這些曾經分屬各國殖民者的廠牌,全部被收歸國有。而屈臣氏曾經在上海罐裝可樂的生產線,被拆運到了北京,成了後來“北冰洋”汽水的生產線之一
1980年,重慶的“天府可樂”也橫空出世,同樣是加入了各類中草藥,口感清甜、有淡淡的藥味,中國風濃郁。
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在1998年,看著一片凋敝的中中國產可樂市場,推出了非常可樂。
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對付大陸企業,靠的就是三板斧:低價促銷、合作收購、冰封雪藏。
1、就是打價格戰,先用虧錢賺吆喝佔據市場
2、假意合作,找到中中國產廠子說願意共享渠道,一起生產,一起賺錢,慢慢的收購股份
3、收購到了控股的地步,就把品牌雪藏了,然後用你的生產線生產百事和可口,你生氣也沒辦法,誰讓人家是大股東呢。
宗慶後創辦了非常可樂之後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年銷售能到30億,非常的厲害。最後還是逃不過被收購雪藏的套路。
現在網購時興,如果想品嚐一下味道的話,各大平臺都能買到中中國產汽水,冰峰、健力寶、非常可樂都有。嶗山可樂、天府可樂也能搜到,甚至還有無糖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