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若之鷹
-
2 # 熬過漫漫人生
是體現了知行合一的道理。書讀薄了,我們幾句話,就清楚了書中所講的內容。能夠使我們,從紛繁的文字海洋裡,打撈出的肥魚。
會選書,會讀書,才能進行讀書百遍。
其義自見,重要的是知行合一。
一、頓悟,讓我們獲得了“知”。功夫下到了,會“頓悟”,書中的道理,已經化為血液,滋養著我們成長。人獲得經驗的途徑,是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而讀書,讓我們站在了偉人的肩膀上。讀懂一本書,讓我們靈魂與作者的靈魂相遇,讓我們的思想與作者的思想形成共鳴。為書中的人物,為書中的思想,我們笑,我們哭,我們擊節感嘆。我們與作者,與書中的人物,與他們的靈魂,交融在一處。通了,理解了,那種感覺,美妙如仙。
二、“行”才是檢驗“義”的試金石。書讀的很多,道理也掌握的很多,就要在實踐中運用。就要行動。
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實踐。帶領人民大眾,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就是讀懂了馬克思主義這本書。因為他在實踐經受了檢驗,取得了勝利。
大家也知道戰國時期的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趙括熟讀兵書,可在戰爭中卻不能靈活運用。兵書成了羈絆他思維的枷鎖。知和行統一不了。讀書也就成了無用功。
-
3 # 雨傾城啊
不是。不過有關係。
讀書的真諦就在這句話裡,華人擅長讀書,這種經驗值得推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一,出處:
這句話出自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董遇傳》:
“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二,白話翻譯:
一本書讀上百遍,書裡表達的意思自然就能領悟。
解讀一:這是讀書的方法
古人提出“四別”讀書法:“目治之書、口治之書、心治之書、手治之書”。
目治之書,快速瀏覽一遍,大致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口治之書,就是重要的書,除了看,還要背下來。
心治之書,不僅要背下來,還需要深入思考。
手治之書,不但要背要思考,還需把書中的重要章節和段落抄下來, 反覆吟誦。
現代沒有分得這麼細,但是,大學課程有主修與輔修的區別,文學課程也有精讀與泛讀的劃分。
其實,都是類似的意思。
解讀二,這是讀書的態度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其實隱含了一個道理:量的積累夠了,才能產生質的突破。
歐陽修《賣油翁》裡面也說了類似的故事:“無他,惟手熟爾。”
會讀書,厚書可以讀薄,薄書可以讀厚。
反覆揣摩,才能領會書中 的意境和韻味。
讀書,也跟其他事情一樣,可以熟能生巧。
所以讀書,要肯下功夫才行。
解讀三,這是讀書的境界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就是讀書後經常複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為什麼快樂?
因為,“溫故而知新”啊。
這是說到了讀書的境界。
讀,大量讀,反覆讀,先了解、領略書的內容。
之後,微言大義猶如靈光一閃,就明白了。
這就是由博返約,把厚厚的書讀薄了。
簡單說,讀一遍有一遍 的理解,讀百遍,有百遍 的領悟。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強調的是兩者之間的統一性。行是知的開始,知是行的“誠”。有了想法,就要去做,將想法認知拿去實踐,從而讓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經驗。以此來不斷修正認識,然後再用修正的觀點去指導自己的行動,最終將事情做到盡善盡美,從而獲得成功。
-
4 # 青荷701211
很小的時候老師經常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篇課文熟記於心了其中的道理自然就明瞭了!
長大後,歷經了太多的東西,也明白了太多的人生哲理,境界也好,高度也罷,唯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最讓人懂得什麼叫最深刻的哲理,什麼是知行合一!
回覆列表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體現的就是知行合一的道理。讀書是人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古人云:開卷有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說將書中的道理,反覆的琢磨,然後在實際生活中去踐行,如果在實踐中遇到什麼難題,反過來再去讀書,這樣從理論到實踐反覆打磨出來的道理,這個過程就是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