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老遊記之見聞

    1、 亨弗萊·鮑嘉


    (1899.12.25—1957.1.14. 享年58歲)


    亨弗萊·德弗瑞斯特·鮑嘉,是一位美國性格男演員,他在死後的幾十年後還在全球人和電影界保留著傳奇性的地位。1942年他在《北非諜影》一片中出色的表演讓他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提名,這部電影直至今日還被人認為是永恆的經典,而他所扮演的角色裡克(Rick)是美華人永遠的偶像。他還在1952年憑藉《非洲女王號》獲得第24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2、加里·格蘭特


    (1904.1.18.—1986.11.28.享年82歲)


    加里·格蘭特,另譯卡萊·葛倫,真名阿齊博爾德·亞歷山大·李奇,是一位美國電影演員,加里·格蘭特為他的藝名。加里·格蘭特生長於英國貧家,14歲失學加入馬戲團巡迴演出,16歲在美國紐約演舞臺劇5年,成名於西岸好萊塢,擔綱演出數部“緊張大師”希區考克執導影片,也是四十年的國民偶像,雖然榮譽眾多卻從沒得過奧斯卡,遺憾。


    3、詹姆斯·斯圖爾特


    (1908.5.20.—1997.7.2.享年89歲)


    詹姆斯·斯圖爾特文武全才,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將軍演員,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建築系;在美國空軍晉升至准將;至於身為一名才氣煥發的演員,其作品橫跨西部片、文藝片、脫線喜劇、家庭喜劇、驚悚懸疑片、傳記電影等。他是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獎、金球獎終身成就獎,及其他多數主要電影組織的終身成就獎得主。多部作品名列美國電影學會各型別百年最佳影片、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典藏。


    4、馬龍·白蘭度


    (1924.4.3.—2004.7.1.享年80歲)


    因為《教父》見其真容,但馬龍不僅僅是教父,馬龍的身後,遺留下一長串數字:1個不朽的角色——教父,5部經典的影片——《慾望號街車》、《現代啟示錄》、《巴黎最後的探戈》、《碼頭風雲》、《教父》;6個自殺的情婦;17個律師;大約25個不幸的子女;1100萬英鎊的鉅額債務。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年邁的馬龍·白蘭度依然演出了頗具水準的影片《唐璜德馬科》和《人魔島》,再一次向人們展示了他那爐火純青的演技。 2004年7月1日6點20分馬龍·白蘭度逝世。


    5、弗雷德·阿斯泰爾


    (1899—1987.6.22.享年88歲)


    弗雷德·阿斯坦,又譯作佛雷·亞斯坦,本名菲德利克·奧斯特利茲。美國電影演員、舞者、舞臺劇演員、編舞家與歌手。他在舞臺與大銀幕上的演出生涯長達76年,在這段期間他參與了三十一部歌舞劇的演出。阿斯泰爾最常與琴吉·羅傑斯一同提及,這兩人曾搭檔演出十部電影。


    6、亨利·方達


    (1905.5.16.—1982.8.享年76歲)


    亨利·方達,美國著名電影、電視、舞臺劇演員。方達早年參加百老匯的舞臺劇演出,1935年後開始從影。在其長達將近60年的演出生涯中,方達出演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勝任正派及反派的角色。他是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獎、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金球獎終身成就獎得主。


    7、克拉克·蓋博


    (1901.2.1.—1961.3.享年60歲)


    三十年代好萊塢最著名的男明星,1932年,一部《紅色的塵土》使他得以躋身十位最叫座的明星之列。此後《一夜風流》、《亂世佳人》更使他在影視界足以有個立足之地。1938年,他還被加冕為電影皇帝。他是好萊塢一個神話式的人物,集中地體現了獨特的美國式的魅力。他的最後一部影片是《不適應環境人》,拍完後不久他就去世了。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他曾走運,並很有體會。”


    8、詹姆斯·卡格尼


    (1899-07-17—1986.3.30享年87歲)


    詹姆斯出生在美國紐約的一箇中下階級家庭,在成名之前他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直到1925年開始在百老匯的舞臺劇中擔任主角。1926年他開始和華納兄弟公司簽約,1931年因出演《人民公敵》而成為明星。1942年他在傳記音樂片《勝利之歌》中的出色演出,從而獲得了第十五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獎。於1986年3月30日逝世,終年八十七歲。


    9、史賓塞·屈賽


    (1900..5.—1967享年67歲)


    斯賓塞·屈賽,美國電影演員,兩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也是第一位連續兩年(1937、1938)獲頒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演員(第二位是近60年後的湯姆·漢克斯)。在1930年到1967年間,共參與74部電影演出。


    10、查理·卓別林


    (1889.4.6.--1977享年88歲)


    1889年4月,查理·卓別林出身在倫敦的一個音樂之家, 1910年21歲的卓別林抵達紐約並決定留在美國發展。1952年,厭倦了美國國內橫行的麥卡錫主義卓別林移居瑞士,1964年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離開美國期間,卓別林又拍了兩部電影,分別是1975年的《紐約王》和1967年的《香港女伯爵》,1972年卓別林重返好萊塢領取奧斯卡終生成就獎,1975年他被授予英帝國勳爵士稱號,兩年後的聖誕節,他在睡夢中安靜辭世。


    雖然卓別林墊底,但是這個榜單不得不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城裡人迴歸鄉村需要準備些什麼?